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溫暖之中又有淡淡哀傷的節日,有不少文人墨客揮灑著筆尖,將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繪得淋淋盡致。其中不乏帶有懷念親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閒自在表達,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運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淳樸的鄉村風俗畫。整首詩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而且詩的意境、蘊涵可以使人從中領略到不同程度的審美意趣。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宋]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鞦韆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詩歌中描繪出清明時節楊柳依依,繁花吐蕊,蜂吟蝶舞,燕歌雀啼之景,同時也是宋代踏青習俗的具體體現。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詩人行走在掃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去一年的小路消失了,清明後梨花生長起來,於是感慨萬千,用一個“愁”字,表達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作為節日,清明節的形成與“寒食”密不可分。在古時,清明節前一二日為寒食節,即禁火吃冷食。

《寒食》

[唐]盧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這首詩所講述的即是寒食節的來歷。相傳,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大腿肉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逼他露面,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後來在他死去的柳樹洞裡,發現其留下的勸晉文公勤政廉政的一首詩,後人感其大義,設這天為寒食節。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寒食節與清明節並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由此也讓清明節成為一個寄託哀思的節日。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這首詩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悽慘情景。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清明節是一個感懷人生、激濁揚清的節日。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了死者,由死想到了生,最後想到人生的意義,可謂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清明節還是世人結伴出遊、野外尋春的時節。

《郊行即事》

[宋] 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詩中記述郊外原野披上綠裝,山花點綴其間之時,踏青的人們穿過柳蔭,在春意盎然中盡情遊玩的情景。

清明 | 行走在古詩詞中的清明文化!

《蘇堤清明即事》

[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古人,對清明節不僅注進了厚重孝道的傳統習俗,還加入了踏青賞春的浪漫元素。他們在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的同時,成就和沿襲了插柳、射柳、戴柳、蹴球、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盪鞦韆、放風箏等習俗。西湖堤岸,春風拂面,楊柳依依,梨花一枝春帶雨,惹得遊人不忍歸。此詩文情並茂地展現了一幅生動迷人的遊春畫卷,構織一派自然天成的和諧春光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