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人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近年来,不止是我们所在的中国,全世界都在讨论贫富差距问题。现如今,似乎只有资产才是衡量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的唯一尺度。可古代不是这样,多的是甘于贫苦、自得其乐的诗人,也多的是诗人笔下的你无法想象的贫困生活。

唐代张偁《少年行》有云“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还有我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自己茅屋破败使得全家人在大雨天遭受风吹雨淋,但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人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古往今来,似乎文人并不以物质生活的朴素节俭,生活环境的恶劣为耻,反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利好条件,来使得自身得到发展。似乎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笃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是说:上苍要将重任交付在某个人的肩膀上,必定要先使他得到历练。使他内心苦涩,志向受阻,筋骨疲劳,饥困交加,从而使得他的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作为不顺心如意。通过这样,反而能触动他的内心最深处的志向,并使他性情平和,懂得坚忍,来增加他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

这些诗人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最著名的表述这样的古人风骨的作品,无疑是刘禹锡的《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借赞美自身所处陋室,来抒写自己的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些诗人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衡量山的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高,若是这座深山有神仙的踪迹,自然闻名遐迩;同样的,衡量水的质量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深,若是有蛟龙潜于这一方水域,自然是灵泉仙水。这房子破烂简陋,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洁才使它芳名远扬。你看呀:这台阶上爬满了青苔,黛绿一片,院中草木茂盛,郁郁青青,透过稀疏的帘子,甚至将这抹绿色传到了屋内。

在我这儿谈笑的,可都是勤思笃学、好问多识的人,人来人往中没有一个目不识丁之辈。在这里,闲来我可以拨弄素雅的古琴,弹奏雅乐,还可以阅读泥经书写的佛经。没有纷繁靡靡的丝竹管弦乐声使得耳根不清净,没有文牍公案来使得心神不安宁。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这些诗人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是却是精神上的贵族!

是啊,既然能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又“何陋之有”呢?精神上若是通达明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结交知己同道中人,摆脱世俗官场的干扰,那么即使是物质生活贫乏一点,也是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我满意的。

这样的“贫穷”和现代的“穷人”相比,生活质量大相径庭。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往往越是贫穷,越是精神上无聊,越是只想着过上富足的生活,却不知道丰富自我。而像先贤那样的人,虽客观境况与现代穷人相同,但他们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可怜,觉得现在的生活是不好的,也不贪慕名利、向往繁华,他们能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认真生活。

文 | 南隹(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