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布!

你知道大月氏是什麼嗎?想必就算你不清楚,也一定聽過。據資料記載,大月氏是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部、後遷徙到中亞地區的遊牧部族。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初,康居、大月氏在中亞地區分佈範圍示意圖

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聯合遠在中亞的大月氏共同阻擊匈奴,派張騫從長安出使西域,從而開啟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篇章。

兩千多年後,在西北大學,有位教授近二十年來數百次往返於絲路古道,像張騫當年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一樣,從尋找大月氏開始跨國絲路考古。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他就是西北大學文化與遺產學院王建新教授,王教授今年已經65歲了,二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踏遍天山的東西南北,把學術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初步“掀起月氏的蓋頭來”。他說:“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

王建新團隊在烏茲別克斯坦數年的成果令人振奮:在西天山的所謂空白地帶,新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蹟,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基本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邊緣,還建起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護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監控其保護狀況。

今年六月,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泰爾梅茲大學舉行工作會議,對考古階段性成果進行了彙報和研討。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回答問題

中國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彙報了西天山地區考古調查的收穫和認知。他說:為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從2000年開始,西北大學考古學術團隊在中國甘肅和新疆進行了持續18年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初步確認了古代月氏在中國境內的原居地應該是以東天山為中心的區域,月氏人約從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期間生活在東天山地區。“但是,古代月氏考古文化的確認,必須找到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存,與(我國)東天山的文化遺存系統互證。”

另外,在這次會議上,西北大學梁雲教授提供了拜松市拉巴特墓地36號墓的部分珍貴出土文物照片,包括隨葬的金帶飾、玻璃、玉石、瑪瑙等飾品。這些圖片是中烏聯合考古隊首次通過媒體對外發布。梁雲教授說:“拉巴特遺址位於西天山南麓山前地帶,到目前為止,已發掘小型墓葬78座。出土文物包括金、銅、鐵、陶、骨、石、玻璃、海貝等各種材質。”他認為:“這支文化的時空範圍、文化特徵與文獻記載的西遷中亞後的大月氏較為吻合,應該是我們尋找多年的大月氏的文化遺存。”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金帶飾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琉璃珠,又稱蜻蜓眼

當代張騫:踏上絲綢之路尋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圖首次發佈!

36號墓的隨葬品包括玻璃、玉石和瑪瑙等飾品

烏茲別克斯坦卡里莫夫總統紀念館館長西利諾夫說:正是因為月氏人的存在,才促成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極大地促進了兩個區域之間的瞭解和交往,具有劃時代意義。

大月氏研究屬於國際顯學,需要開創性地工作。王建新教授認為,應向先賢學習,踏遍月氏生活過的天山,建起中國的“絲路考古話語體系”。他發現的大月氏的眾多遺存,為掀起月氏的神秘面紗奠定了重要基礎。

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所所長阿穆爾丁說,烏國境內國際合作的考古項目,只有中國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後的整體計劃,發掘面積小,發掘後重視保護遺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礎,今後會推廣中國夥伴的做法。

雖然考古工作贏得了國際同行尊重,但王建新認為,相對絲路考古所需做的工作仍顯薄弱,應成立絲路考古中心等機構,吸納地質、生物、環境規劃等學科專家,爭取多出學術成果,服務於絲路沿線的老百姓,讓文明互鑑和民心相通有具體依託。

關注“西北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