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部落」崑山「反殺」案:輿情洶湧考驗司法正義

「三國部落」崑山“反殺”案:輿情洶湧考驗司法正義

8月27日晚,江蘇崑山發生一起“神逆轉”的反殺事件,讓“龍哥”成為“史上最悲催的惡霸男”,並當之無愧成了這兩天網絡上的最大熱點之一。除了調侃這起富有戲劇性的砍人事件,更多人關心的是,砍死他的電動車主,到底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還是故意傷害。

就目前網絡上的聲音來看,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站到了電動車主一邊,絕大多數網民認為“反殺”系“正當防衛”。在@頭條新聞 就該事件發起的投票中,約40萬人認為當時情勢危急,電動車主的行為可以理解;5萬人認為電動車主的行為系防衛過當,反過來“追殺”超出了防衛需求;4千人認為電動車主涉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

對於正當防衛,《刑法》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在2015年一篇名為《正當防衛迴歸公眾認同的路徑》研究論文中,研究者從全國各級法院共似的正當防衛案件中選取了224份判決書,並從中篩選出判決樣本100份,最終數據顯示,被認定正當防衛的判決比率為6%。可見,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正當防衛並不容易。

儘管警方在通報中提醒網友不要發佈和輕信未經證實的信息,但更多當事人的信息、照片和視頻還是被網友翻了出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爆料,輿情洶湧,群情激憤。網上各派律師專家和普通吃瓜群眾也打起了嘴仗,各有各的判決,各有各的理由。

然而,畢竟是命案,需要專業的調查和司法認定,案件終究要回到法治軌道上。相關部門不能被輿論和情緒左右,尤其在有較大爭議的司法案件處理中,迴歸案件本身,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既能回應輿論又不為輿論干擾,真正捍衛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對司法機關的一大考驗。辦案要靠事實和證據說話,而不能靠社會輿論和主觀感情,輿論和情緒如果可以左右司法裁決,那就談不上法治社會了。

雖然此案的監控視頻已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但警方不能只依據2分多鐘的視頻就斷案,具體細節還有待辦案機關進一步查證。據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易行律師實務所主任劉凝介紹,判定本案是否屬於正當防衛,除了網絡曝光的監控視頻,還需要同夥狀態,雙方的對話交流,被害人的致命傷、嫌疑人傷情等等現場還原,這些都要進一步調查。

到底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甚至故意傷害,作為旁觀者的你我說了都不算。但我們應該堅信,辦案機關一定能調查清楚細節,依法公正裁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