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海三水齐汇聚,一文读懂千年泰州百座桥

前些日子转发了网络一篇文章,说是泰州有建设年代记载的古桥11座,后又网友指出转发文章未署名,在此向原文编者表示歉意。同时,编辑大量查阅史料及专家学者文献,现把路路通王先生关于泰州史志文字记载的古桥文章与大家分享。

凤城资讯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古时泰州又别称为“三水”。

泰州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水城。是水滋润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独特的水文化。环抱着州城的是一弯宽阔的护城河,城北有三条白练似的草河、稻河、卤汀河,向北通往里下河水网;城南有从西向东穿城而过的运盐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东至海安西通扬州的老通扬运河,以及周山河、凤凰河…;东面有直达东台的泰东河、老东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沟等。泰州不仅城外有多条河流围绕,城内也是河道如网,水系纵横。由南而北有东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条横贯东西的河象腰带一样,称玉带河。此外,在城里城外还星罗棋布地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湿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话说:“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桥。”为了便于交通运输,泰州人在这些河、沟、汪、潭、塘上架起了无数的桥梁。水流不息的河,车流不断的路,必然会有连接河与路的桥。桥是河与路永恒的纽带,桥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桥连接着河的此岸和彼岸,桥体现着沟通和欢聚。桥是文化的积淀,桥是历史的回忆,桥是游子的故园和乡思。

泰州最古老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离开了人们记忆。存留的桥中,传说建于宋之前者二座,始建于宋者十二座,始建于元者一座。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见于明《[万历]泰州志》。从《[万历]泰州志》城池图上,可见到标注有名称的桥有十座,连同城河上未注名称的三座桥,计十三座。但查阅其《桥渡》篇计有桥梁名三十座(另有七座现不在泰州建置内)。

《[崇祯]泰州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较《[万历]泰州志》多二十六座,总数达到六十四座(不在现泰州建置内不计)。其中废圯七座,可通行者五十七座。

《[雍正]泰州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沿袭《[崇祯]泰州志》。篇后曰:“修南济川桥(举人孙云鹏倡捐),修东迎春桥(里人宫自礼捐嗔千余金重建。)……今州境之桥,无虑百余,坦然共适。庶无深厉浅揭之虞。第岁久易朽腐,所时当省视而葺治者也。若待圯后而始鸠工庀材,可解曰:‘亡羊补牢’未晚哉。”这说明清朝初年可通行的桥留已达百余座,其中有些桥无名,或州志未载。

《[雍正]泰州志·河渠志》“桥渡”篇所载桥梁名增加至九十座(另有海安桥名14座,姜堰桥名3座),其中,己废圮桥梁十六座,实际可通行桥梁七十四座。

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8~12月,由胡浚、鲍恩、陈铠、严海青、孙毓漳、宋自修、缪学贤等七人实测绘制的《泰县城厢图》上,实绘桥108座,其中有名称的桥65座,未标注名称的桥43座。根据志书记载的桥名己达114座(含已废圯及部分不在主城区的桥)。此外还有一些小桥如打牛汪附近的两座三步桥(俗称三步两桥),公私园林中的景观桥如小西湖中的双桥、日涉园中的拱桥等。

泰州的桥造型各异,有平桥、有单拱桥、有多拱桥、有梁式桥、有板桥、有吊桥……。泰州的桥用材广泛,有木桥、有石桥、有石板桥,更多的是用砖砌筑的桥。泰州的桥有的砌得很高,便于桥下舟楫通过;有的砌得很低,在桥下还密植木桩防止船舶偷偷经过。桥上有的没有桥阑、有的单边有阑、有的两边有阑,桥阑的材料有的用竹木、有的用砖石、甚而有用汉白玉雕琢而成;有的桥上设阁、有的桥上设庙、有的桥上有井,有的桥上建坊,更多的是桥旁树碑,记述修桥的缘起和发起建桥及捐助者的姓名。古老的桥往往伴随着一些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泰州的这些老桥也有许多陈年往事,现辑录几篇,以飨读者。

一、关于赵匡胤与泰州的桥(十胜桥、伏龙桥、齑汤桥)

【十胜桥、伏龙桥、齑汤桥这三座桥,现仿建于泰州著名的景点桃园内,沿河由画舫向南,三座小桥便是。】

十胜桥 十胜桥是一座与赵匡胤有关的桥。

赵匡胤(927—976年),河北涿州人,年青时跟随郭威征讨李守真多立战功,郭威自立后周朝,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升职为禁军东西班行首。此时,赵匡胤与周太祖内侄、养子柴荣交往甚密,柴荣即位当了皇帝,是为周世宗,提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随周世宗南征淮南,接连攻取多座南唐重镇。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曾在《丰乐亭记》中写道:“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军中见到一个谶语“点检作天子”,怀疑其时外任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的亲妹婿张永德,于是任命赵匡胤取而代之。六月,周世宗病逝,不足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次年,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赵匡胤奉命率兵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禅代建宋,是为宋太祖。

后周时,赵匡胤与南唐作战,屡建战功。所以在泰州海陵路与青年路之间,人们将东接八字桥南小街,西接青年路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十胜街(一度时间称八字桥西街)。十胜街上的小桥,就被称为十胜桥。

明朝御史方岳(福建莆田成化五年己丑科进士,授待御史。曾任泰州通判),曾有一首诗歌记取此事。诗云:“十胜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余一片石,犹记伏龙桥。”由于此桥在街中,故应为石板平桥,不知今后是否能在今后的考古挖掘中寻到十胜桥的遗跡。

伏龙桥 伏龙桥也是一座与赵匡胤有关的桥。

在十胜街西端,三官殿西南侧前,即现在青年路老电视台西南边的玉带河上,有一座南北向的小桥即为“伏龙桥”。 桥已无存,遗址在今天青年北路五金公司门市部对面。伏龙桥是一座古老的桥,明《[万历]泰州志》载:“伏龙桥。州治西。”、《[崇祯]泰州志》载:“伏龙桥。州治西南。旧传赵太祖从周世宗兵至泰州,避难桥下。及太祖受禅,遂名。今惟存片石。”伏龙桥原本是一座不出名的普通小桥,后因赵匡胤避兵追捕而藏身桥下带有了传奇色彩,因而名声远播,在泰州人的记忆中留存。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战争总是有胜有负的。尽管赵匡胤有十胜南唐的记录,也会有“兵败麦城”的窘境,后周显德四年(956年)在奉周世宗之命攻打泰州时,遭遇挫折而与随从失散,孤身一人落荒而逃,前无接应,后有追兵,慌不择路,忽见一条小河,河水不深,一小石桥跨河而筑,桥栏及岸边长满藤萝,从岸上很难看清桥洞内的情况。于是急中生智,脱下战袍挂在马鞍上,驱空马向西急奔,自已则潜身桥下,躲进桥洞。为站稳脚步,同时怕桥小难以支撑追兵的承重,他用双手承托桥拱。追兵至此,未见踪影,策马过桥去追那逃逸的战马。直到追兵渐远,赵匡胤才乘暮色,沿桥岸东侧上岸,往东北方周营而去。事后,有渔民在河里摸鱼,意外地检到赵匡胤的玉带,甚为惊喜,于是便将此河称为“玉带河”。又在桥垬石块上见到巨大的巴掌痕迹,五指分明,便将此桥称为“巴掌桥”。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后,想起泰州有座桥曾保佑他躲过一劫,就派官员查找到此桥,将此桥起名为“伏龙桥”。后有泰州文人雅士以为“伏”字不雅,于是就更名为“隐龙桥”。

明代泰州著名的文人刘万春曾为此桥题诗一首:“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暂容。海神应未见,钧叟岂曾逢。梦已忘征鹿,名犹记伏龙。伤心南渡事,不忍问遗踪。”

齑汤桥

江、淮、海三水齐汇聚,一文读懂千年泰州百座桥

齑汤桥 董杰摄

齑汤桥是第三座与赵匡胤有关的桥。赵匡胤在追兵离去后,趁着天色将晚,混出城北迎淮门,继续向东北逃走约二里多,走到觉正寺后面的一座小桥旁,由于衣服潮湿,又长时间未进饮食,又冷又锇,昏倒在地。一位住在小桥附近的老大娘发现了赵匡胤,将他扶回自己的茅屋,把家中腌制的咸菜切碎了,加上仅存的大麦粯子煮了一锅菜粥,一口一口喂给赵匡胤吃。由于赵匡胤当时饥饿至极,感到这咸菜粥特别好吃,很快恢复了体力,起身告辞老大娘,又接着赶路返回大营。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他夺得后周政权做了皇帝,国号为宋。赵匡胤登基后,不忘泰州这位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大娘,专行派官査访,但时过境迁,老大娘早己去世,茅屋亦己倒塌无存,仅有小桥依然架于河上。于是便将此桥起名为“齑汤桥”。

《[崇祯]泰州志》载:“齑汤桥。去州二里。宋太祖兵至泰州,民有献齑汤者,啜而甘之,遂以名桥。”在《[雍正]泰州志》上也有相同的记载,在《[道光]泰州志》上,这段话改成了:“齑汤桥。东北二里,旧志言,相传宋太祖兵至泰州,民有献齑汤者,啜而甘之,遂以名桥。”有人以道光志中添加的“相传”二字,及《续纂泰州志》中未列齑汤桥,认为此桥的故事仅为传说,或认为它就是既济桥。其实泰州东火星庙一带河渠港汊极多,如扁豆之藤蔓缠绕,俗称为扁豆塘,其上小桥极多,很多的桥极其简陋,仅几块板架于河岸上而已,年久失修,木板朽坏,自然废圯,甚至不及取名。后人因方便交通,在主要通道上重新架设,改为砖石桥以图长久,遂命以名,如冠带桥(棺材桥)、既济桥(姐姐桥)等,齑汤桥也是其中的一座。因小桥较多,随建随圯,志书未予尽载也是很正常的事。况且《续纂泰州志》中未列的桥梁甚多,很多至今仍存留的历史名桥,志中也未尽载。不能因《续纂泰州志》未载,就认为齑汤桥不存在。

二、关于张士诚与泰州的桥(破桥、板桥)

破桥 破桥的命名与张士诚有关。

破桥位于徐家桥之北,破桥旧有二座,分别称大破桥和小破桥,大破桥东西走向,位于小沙河南,横跨草河,连接王草巷和沙河街。小破桥位于大破桥的东北,跨越沙河,是从花园庄通向东坝口的必经之地。现在的破桥即是是架跨在草河上的桥。

破桥的历史悠久,是泰州名桥之一,在《[万历]泰州志》中即有记载。清时曾更名为永安桥、坡桥。《[道光]泰州志》记载为:“永安桥在徐家桥北,明州判黄通理重建。旧名坡,今仍呼坡桥。”

破旧原为石板桥,抗日战争期间,泰州沦陷,日军南浦部队为军需运输便利,拆毁石桥,改为板桥。解放后为方便交通人行,1951年对破桥加固,后为木桥面,长14.8米,宽4.1米。1966年8月,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0.98米,宽7米。1985年第四季度,南侧加宽,上部为空心桥梁,下部为浆砌块石桥台。 桥长10.98米,宽30米。以后又历经拓宽、加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桥梁。

破桥的名称由来,有着泰州人对张士诚的颂扬的故事。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1321年生于白驹场,兄弟数人从事私盐买卖,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家乡带领其弟及地方壮士十八人起义,张士诚起义后,先后攻占泰州、高邮、兴化后,占地为王,立国“大周”,称元“天祐”。次年遭遇元朝右丞相脱脱围攻,寡不敌众,于是率众突围,准备渡长江到苏南去东山再起。张士诚的船队由于慌不择路,误入草河,帆满风急,船速很快,骤遇一座大桥档住去路,已经来不及落帆倒桅,眼看即将船毁人亡。情势危急之中,张士诚站立船头奋施神勇,张弓搭箭连发三箭,将桥射破,张士诚舒了一口气喊道“天助我也,弟兄们冲啊!”大船象箭一样进发,势如破竹,攻破了州城。起义军得以化险为夷。于是人们把这座桥叫作破桥,并有了“张吴王三箭定破桥”的民间传说。后来这座桥修复后,老百姓为了赞颂张士诚的神勇,就把它叫做“破桥”。

板桥 泰州历史上称板桥的桥很多,如南门迎恩门外的吊桥,且乐桥东的东红桥、西红桥,光孝寺南跨西市河的桥等。现在一般人称为板桥的桥在西仓路马浦街北头,横跨稻河两段河上,为明时所建,铺木板,故名板桥。《[道光]泰州志》载:“板桥 在仓浦后,为抬盐过坝所。” 。《续纂泰州志》载:“板桥 见前志,在仓浦后,今按在马浦后。光绪三十年(1894年)邑人陈恩洽、商董裕仁等重修,场商捐助五千余缗。”

桥北,迎桥为周顼(子瑜)住宅,八字大门,仪门后有厅堂4进西至时家巷、东至百岁巷、北止五巷,南迎稻河,共有房屋七十八间半,仅次于草河头“周氏住宅”的九十九间半,为泰州第二豪宅。后有花园,后门朝西开在东时家巷内。周顼字子瑜,贵筑(今贵阳)人,著有《海陵从考》,道光中,下河水灾,顼请帑办高宝湖堰工程,水悉以纾……罢官后居泰州,历主通扬书院讲席,而在泰主胡公书院最久,光绪己卯(1879年)重宴鹿鸣,年九十卒于泰寓。民国后,其后人将宅售与泰县商会为会址,解放后,人民印刷厂入城迁此。

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州建涵洞沟通上、下河,调剂下河用水,从大浦头凿穿南北至桥西稻河头为涵;九十年代二次重修涵洞,拆桥填土,上平为路。旧城改造,人民印刷厂暨四周民居房全部拆除,建东进游园,砌双亭,筑假山,栽树木,铺走道,成为居民游憩之处。又在板桥旧址东侧,跨稻河上,新建仿古石拱桥,仍名板桥。

传说板桥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的义军在进攻泰州城时,城内驻兵早有防备,攻了几次都攻不下来。张士诚于是找来了熟悉当地地形的老乡,绘制出1 张泰州城防的地图,又研究了一番,并与部下将领和谋士商议,决定避开守城兵力集中之处,用分兵偷袭之计,一路从稻河西段接近城门处攻击,一路由草河水路自北向南进攻。

原大浦西面的稻河河面较宽,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没有桥,守城将领以为义军不会从这里进攻,因而没有派兵防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义军悄悄来到稻河河边,拿出准备好的斧头、绳子、扁担,砍树的砍树, 扎筏的扎筏,准备抢渡,一时需要很多的树木、木料,大家正在着急,忽然看见许多百姓纷纷扛着自家的门板、铺板、木料,前来支援,真是雪中送炭。义军在百姓的支持和鼓舞下,一鼓作气,很快偷渡成功,得以兵临城下,顺利攻下泰州。义军占领泰州后,张士诚为感谢百姓的支援,下令在偷渡口用木板建了一座桥,取名“板桥”。

三、泰州与清朝皇帝有关的桥(孙家桥、接龙桥)

孙家桥 孙家桥是海陵北路扬桥口北的第一座桥,民间又叫“四龙五井桥”。 《[万历]泰州志》载:“孙家桥 州治西北三里。”。《[雍正]泰州志》载:“孙家桥 去州三里。”。《[道光]泰州志》载:“孙家桥 旧志未详何代建,今桥石阑刻‘利涉’二字。”它横跨稻河,是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

清代文人姜凤喈在《丛谈偶录》的《孙家桥》条中载:“玉房师有邻之天台国清寺者,僧问家乡,曰:‘泰州。’‘居何方?’曰:‘孙家桥西。’僧笑曰:‘“此俗呼,乃五泉桥也。’曰:何据?’则曰:‘君不见桥西坡有五方石,中洞如井底乎?’问以他事,不顾而去。盖有道而隐於释者也。按,桥门向西,题‘利涉’,柯州牧永康笔,字法香光。左有石,石泐,字不可识。右石长阔如左,署曰:‘天本好生,不可杀生,人欲长生,务须放生。’字渐不可识。余友张遇昌以黑漆涂之,遂行人咸见矣。”

孙家桥背后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泰州,泰州知州特地带他到北门外的孙家桥观赏风光。桥下一船夫正以小调讥讽朝廷,引起皇帝的注意,乾隆便出联考船夫:“我为君,你为民,君可爱民,亦可杀民。“船夫才思敏捷,答出下联:“民是水,君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随后,船夫也出一联:“六船七夫行八日,来九梁十柱殿练武。”此联将泰州南山寺古殿“九根屋梁、十根木柱”的典故融入。乾隆对答:“一行二人走三里,到四龙五井桥采菱。“船夫询问“四龙五井桥”的出处,乾隆无法回答,知州解围说:“谢万岁赐名孙家桥为‘四龙五井桥’。”当夜,知州就命人在桥两侧建立石门,并在桥下四处筑了四座井台,井台栏杆上雕刻龙纹图样,又在桥中央建一座最大的井台,栏杆上刻上“四龙五井桥”字样。

孙家桥在辛亥革命时一些激进人士因这一桥名流传的故事与清王朝有关,为了反清,硬行将此桥拆祷。后又因阻断了交通,群众反应强烈,遂在原桥的基础上,用石材重建拱桥,将浮雕云龙的栏板,改刻了暗八仙图案,并将雕龙改为座狮,重建后复名孙家桥。

1951年孙家桥又经过改建,原桥石拱部分已被拆除,留下桥基重修成为方孔踏步桥,桥面降低了2米,便于人货通行。整修前孙家桥长21.2米,宽3.4米,桥面中心标高为6.16米,独孔跨5.2米。桥体由长方形厚麻条石砌成。在桥上来回细看,麻石板铺就的桥面,经行人几十年踏踩已是高低凹凸,石板棱角和板面上防滑槽早巳磨圆磨深。主桥栏杆立柱上,原有四只小石狮子,现仅存东边两只,且有水泥修补的印迹。主桥栏板的六块麻石板上,雕刻有“八仙过海”中八仙的法器图案。

2009年10月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建,横跨在稻河上的孙家桥终于重现旧日风姿。这座市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拱桥唤起了市民对于稻河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记忆。

接龙桥 清康熙年间,在泰州高港区子铺镇戴集村小徐庄,尔了一位各武生名叫徐左柱,武艺十分高强,办事特别认其,人也极其机灵,深得康熙皇帝的宠信。康熙每次南巡时都挑选徐左柱为扈从,专门从事为皇帝开路、清道和保护御驾的安全。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春,正月,康熙帝宣布将进行第五次南巡。二十三日谕吏、户、兵、工部,此次南巡乃为视察此前治河成果,并筹善后之规。山东民间生聚果否殷阜,亦当沿途周览。再申历次南巡诸禁。

徐左柱得知这次南巡线路的安排是先至扬州巡视河土后,直接从陆路沿环溪(南官河)向东经刁铺至泰州,游览俞濲家的“渔壮园”,再向南经高港下江南。这沿途中要经过横跨环溪的一座小桥,但这座木质小桥只能供人步行,无法通过鸾舆。于是专门修家书一封,以“五百里加急”送给其父徐日旭,一是要父亲动员乡亲将桥进行修缮,二是要求父亲组织耆老士绅客迎圣驾,一睹龙颜。

徐日旭接到此信,赶忙向州县官府报信,当地官员听到接驾大事,急忙召集士绅幕僚共议接驾事宜,首当其冲的是建桥,有人提出桥不建则罢,要建就建一座十分精致的大桥,并建议将此桥起名呼“接龙桥”。此议一出,众人拍手叫好。于是由众富绅大贾认捐,凑齐建桥所需银两,官府摊派工役,在两个月之内将接龙桥建成。接龙桥为单孔平桥,桥由石桩、石板、石栏构成,桥面曲三块宽二尺有余、厚一尺多、长近二丈的巨大麻石(花岗岩)石板铺就,桥面宽达七尺,桥连同引桥长达十丈。桥栏板用汉白玉浮雕二龙戏珠和云纹,栩栩如生。远望近观,十分壮观。

康熙二月初九日,自京起行,皇太子胤礽、皇十三子胤祥随行。初十日,于张家湾登舟。舟经天津、静海、青县等地。二十二日进入山东境内。二十六日,舟过临清。三月初六日,御舟入江南(江苏)境。初八日,渡黄河,泊清江浦,阅杨家庄等处堤岸闸口。十一日,舟至扬州府。在扬州期间,康熙召集治河各大臣,商讨河工善后方略,并作出指示:黄水倒灌时,可下天妃闸板蓄清水之力以敌黄水;惠济祠一带堤岸需建三四座挑水坝;运河东岸之堤应加帮;界首以南两岸及淮安近城堤岸之薄弱处,皆需加固。由于视察水利舟车劳顿,于是在扬州稍息数日后,径直由水路起程过江,于十七日,舟至苏州府。次日,为康熙帝五十二岁诞辰。

接龙桥虽未接到真龙天子,但建成后的二百五十年间,由于此桥通行方便,车辆来往自如,为刁铺镇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更为此地留下一段佳活和龙桥的文化。1956年大兴水利,南官河裁弯取直,河道拓宽,同时修建口泰公路,所以将石桥拆除,重建了公路桥。自此,接龙桥成了留在人心底的记忆。

三、泰州与宗教文化有关的桥(乐真桥、清化桥、演化桥、登仙桥)

乐真桥 乐真桥《[万历]泰州志》有载。《[崇祯]泰州志》载:“乐真桥 淳熙十二年(1186年),守万锺建。嘉定七年(1214年),守李洪重建。南水门入第三桥。”《[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泰县志稿》中载:“乐真桥。即小八字桥。……”

乐真桥得名于南朝著名的道士乐子长。《[崇祯]泰州志》载:“乐子长。泰州人。道成白日飞升,今乐真桥乃其遗迹,当时号为乐真人。梁昭明太子与邵陵王纶游至泰州,即以子长故宅为观。” 夏荃在其《退庵笔记》中记载:“……时大同元年(535年)也。子长宅在子城西南,近乐真桥。唐大中间,不知何故移置城东。宋大中祥符元年,天书降,诏建天庆观,即以乐真观为之。……州志《寺观》又别著‘乐真观,在西门内,经武桥西’。此观至今尚存,疑当大观更名后,好事者又别建於此欤。五代时,南唐高僧释若虚曾有《乐仙观》一诗:“乐氏骑龙上碧天,东吴遗宅尚依然。悟来大道无多事,真后丹元不值钱。老树夜风虫咬叶,古垣春雨藓生砖。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宋代蒋之奇《题诲陵天庆观乐子长真人碑》诗云:‘瑶台三级满苍苔,想象真人饮赤杯。飒飒仙风动杉桧,只应飚驭暂归来。”

乐真人是传说中的海陵十仙之一,曾外出游仙,“往方丈之室”,在海外修炼得道。道成举家同在乐真桥上升仙。乐真桥是乐子长升仙的地方,说明该桥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代的万钟对此桥乃是重建或修葺。

乐真桥跨中市河上为东西走向,与之紧靠的嘉定桥跨玉带河为南北走向,两桥形成一个“八”字,故俗称之为“八字桥”。其中嘉定桥较高大,称大八字桥;乐真桥较小,称小八字桥。后来因为河道淤塞,两座桥均平桥为路,现在还保留有八字桥的地名,而二桥名均己湮沒无闻了。

清化桥 清化桥位于工人路东端,横跨稻河。《[万历]泰州志》载:“清化桥 州治西北二里。”。《[崇祯]泰州志》载:“清化桥 去州三里。永乐三年(1405年)建,正德年刘钦重建”。《[雍正]泰州志》载:“清化桥 去州三里。永乐三年建,正德间百户刘钦重建”。《[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续纂泰州志》载:“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该桥原位于北山寺东偏南,西迎北山寺街,东对现在扬桥口的百货商店南侧小巷,桥东堍有一石偶像,不知其为何方神圣,亦不知因何置于桥旁,现该石像己不存。石像旁有一布店,俗称“石头人布店”。

清化桥为石拱踏步桥,为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桥两坡面,一面是33 级台阶,另一面是32级台阶。1959年拆除旧石拱桥,并在桥址南面百十米的地方另建新桥,仍名“清化桥”。新清化桥为通行方便改为平桥。桥面中心标高6.34米,中孔净跨5.6米,长12.4米,宽3.6米,荷载8吨。

关于刘钦建清化桥的故事是:明永乐年间所建的桥是一座砖拱桥,到了正德年间已使用一百多年,由于砖拱出现较大裂纹而垮塌。当时有一位武官名叫刘钦,家住在稻河以东距离清化桥不远的地方,其供职的百户所设在稻河以西的北山寺大街南面。刘钦每日到百户所操练兵马,均需从清化桥上通过。刘钦的父亲经营粮食买卖,家境殷实。刘钦夫妇二人笃信佛教,每月初一、十五,夫妻必双双到北山寺斋僧礼佛。

自清化桥垮塌后,刘钦每日去百户所都得绕道向南从通仓桥,或向北从孙家桥通过,每趟要多走三里多地。特别是每逢节期陪夫人步行去寺院烧香,刘夫人窄袜弓鞋,步履维艰,特别遇到寒冬雨雪、炎夏烈日,走这么长的路就更困难了。一次,刘钦夫妇又去北山寺烧香,只见方丈圆空大师合掌前来,笑道:“施主冒烈日炎夏,不辞辛劳,礼佛施舍,心诚动天,今有一善缘欲与汝相结,不知施主心意何如?”刘钦连忙作揖说:“弟子愚钝,求大师指点迷津。”圆空说:“汝领百户之衔,保一方平安,乃施主积德之果。但还需造福一方,方能修成正果。昨夜佛祖托梦老纳,留下一偈:‘清化、清化,留清可化’。现清化桥断,将军若能重建此桥,以合佛主‘留清可化’的偈语,乃种一大福田也。”刘钦顿时大悟,回营与众士卒商议,在其父及士绅的襄助下,重修成了清化桥。

清化桥下的稻河在明、清时代是运米和运盐的主要通道之一,清代诗人金长福的《竹枝词》:“出砻粳稻最鲜新,粉字书墙认陆陈。清化桥边多米客,莫教抬价病贫民。” 另一位清诗人汪琴山在《竹枝词》中写道:“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

演化桥 演化桥横跨稻河西连青云巷,东通十八亩,与清化桥相距几百米,《[万历]泰州志》载:“演化桥 州治北四里。”。《[崇祯]泰州志》载:“演化桥 去州四里。景泰三年(1453年),里人张近建。”。《[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也是泰州有踏级台阶较高的四座桥之一,两个坡面各有32级台阶,造型、结构、高低均与清化桥相近,如一对孪生兄弟。演化桥原为石拱桥,桥顶高出桥西街面3米。1972年拆除石拱,利用原条石、桥台,加盖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面比东西两面街略高。桥长20米,宽 4.6米,单孔跨度7.3米,荷载8吨。

清化桥和演化桥的名称,在泰州民间流传有美好的传说。相传北山寺方丈气王屋禅师坐坛讲经,听众云集,突然从外面闯进三个腰挎大刀的彪形大汉挤进人群,引起堂内一阵骚动。方丈口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场内安静下来。三大汉也坐到方丈对面听宣佛法。听着,听着,三大汉先后解下腰间佩刀掷地,拜倒在方丈面前,磕头不止,要求入寺礼佛,忏悔前罪。方丈合掌称:“善哉!放下屠刀,洗心向善,方可成佛。”三大汉矢心修行,方丈分别给二人赐给开化、清化、演化僧号。剃度后二人立誓向善,造福民众,以洗罪孽,各自外出化缘。经过多年跋涉,吃尽辛苦,历经风雨后,各自均有成果,返回古庙。开化所募最多,乃重修庙宇,故北山寺又叫开化禅寺。清化、演化为方便行人,在稻河上各建桥一座,人们就分别起名清化桥,演化桥。演化募款较多,因此演化桥也比清化桥高大。百姓无不称赞。己故泰州学考周志陶先生《海陵吟萃一寺两座桥》诗云:“王屋禅寺彿法高,三徒顿悟放屠刀。开清演化传衣钵,一座丛林两座桥。”

民国时期,泰州著名学者夏兆麐先生在《吴陵野记》中载:“北山奇,唐宝历元年(825年)王屋禅师建,师名开化,最初亦称开化院,后称开化禅寺,寺基甚宏远。清化、演化二桥悉其地址。清化、演化者,师之二徒也,桥盖以人得名。相传两人初为恶少,一朝感化,祝发空门,遂作高僧,与师开化同建是寺。”

2008年,奉州市建设局对演化桥进行了改建,新建桥为单拱,钢筋混凝上拱圈,外用青石装节,两坡各16级台阶并留有防滑坡道,供非机动车推行。桥栏图案雕刻有暗八仙,桥顶的四块栏板雕有居志毅先生绘制的“撞堂听经”、“立地成佛”、“艰辛化缘”、“造福乡梓”四幅关于演化和尚改恶从善的故事,使此桥成为“佛道二教合一”的宗教交化桥粱。

登仙桥 登仙桥又名升仙桥《[万历]泰州志》有载。《[崇祯]泰州志》载:“登仙桥 乾道元年(1165年)建。南水门入第二桥。”。《[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泰县志稿》中载:“登仙桥。即昇仙桥。徐神翁昇仙处。宋乾道元年修。”

登仙桥愤跨在中市河上,原为砖拱桥,民国后改为平桥,称升仙桥。后市河湮塞,遂平桥为路,成了地名。登仙桥得名于海陵十仙之一徐神翁。徐神翁,名守信,是宋朝的一个著名的道士,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非常多,在南宋、元代和明初徐神翁曾被列为八仙之一。现今,存世最早的、山西侯马金氏墓葬砖雕的八仙造像中就有神翁徐守信。元代以写神仙道化剧著称的戏曲家马致远在《黄粱梦》、《三醉岳阳楼》第四折中,罗列了八仙的姓名:“这一个是汉钟离观掌着群仙篆,这一个是铁拐李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撒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亲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渔)鼓。”

据《[崇祯]泰州志》记载:“徐神翁,字守信。生六、七岁始能言。少孤,十九岁后天庆观。嘉祐四年,天台道士余元吉来游,示恶疾。神翁事之无倦,忽於溺器得丹砂,饵之。自是常放言笑歌,黙诵道书,绝粒至数日,假度人经语,为人言祸福如影响。一日,徽宗特诏入,言事多验,赐号‘虚静冲和先生’。高宗时为藩王,叩以后亊。与之诗曰: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阴西下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上金鳌背上行。’后高宗避金兵入海,为浅所滯,待晚潮后行。问:‘此何处?’曰:‘牡蛎滩也。’遂登岸。又问:‘此何山?’曰:‘金鳌山也。’因思神翁语,乃屏去警跸,易衣入临济寺。见此诗新书於壁,墨迹未干,始知为异人。卒年七十有六,赐大中大夫,给塟用四品礼,厝城东响林原。先是天庆观役时,常持一箒供洒埽。后响林方洲仙源新祠堂、提举司霜节亭多生箒竹,宛然丛篲,亦异矣。”

传说徐神翁羽化前,白天扫完东西门大街后,骑着扫帚从这座桥上升天而去。明朝刘万春有诗《登仙桥》记述其事:“昔闻蓬阆客,白昼此升天。坛静苔仍合,炉空火欲然。乘鱼何处去,化鹤几时旋。且向桥头醉,方知浊酒贤。” 明朝文人凌儒也曾有咏登仙桥的诗句:“名擅江城胜,峥嵘高插天。仙人何处去,遗迹尚依然。七日声犹响,千年鹤未旋。监司邻守御,时得察官贤。”

在民间,关于升仙桥还有这样的传说:泰州八字桥南边有座升仙桥,听老年人说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后来怎么叫升仙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来历哩!

有一天,徐守信修道成了神仙,为了检验人心善恶,他变成个浓疮血汚满身的叫一个花子(泰州人称乞丐为花子), 从玉皇宫里走出来,衣裳没纽,肚子上血汩淋落,好不膻人.愛看热闹的人都围住花子望。花子也不理会,径直往八字桥南边的桥上跑去,一头睡倒在桥顶上的土地庙里,哀求路人给他吮舔,嘴里不住地喊:“你舔我渡(肚)!你舔我渡(肚〉!”看的人一个个都来了气:你肚子又是血又是脓的,哪个去舔你的肚子,最终还是沒有一个人肯来为他舔浓吮血。这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过来一条大黄狗,伸出舌头直接在花子肚子上舔,等到把血啊脓啊舔得差不多了,才摇头摆尾地从土地庙里走了出来。谁知狗子没有跑上几步,就四脚腾空,一会儿工夫就上了天。等到望不见狗子,大家掉过头来再望望花子,花于也不见了。这时候有人醒悟过来了:原来花子说的不是“你舔我肚”,而是“你舔我渡”。大家这才知道花子是神仙下凡,从此,大家就称这座桥叫升仙桥 因为它是神仙升天的地方,至于它原来的名字呢,隔了那么多年,人们却再也记不起来了。

史上有记载的泰州古代桥梁

1

迎恩桥

州治(南门内)又名南薰桥

《[万历]泰州志》

原系砖圈后圯,万历三十年改板桥

2

丰利桥

南水门入第一桥,又名暮春桥、里高桥

《[万历]泰州志》

俗呼高草桥,淳熙三年䢖,崇祯年圯,夏时雨重修

3

登仙桥

南水门入第二桥

《[万历]泰州志》

乾道元年建

4

乐真桥

南水门入第三桥

《[万历]泰州志》

淳熙十二年万锺建,嘉定七年李洪重建,俗称小八字桥

5

太平桥

南水门入第四桥,俗称税务桥

《[万历]泰州志》

淳熙十一年万锺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洪武三年张遇林再建

6

太宁桥

南水门入第五桥,原称利民桥

《[万历]泰州志》

淳熙十一年万锺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洪武二年张遇林重建

7

太和桥

州治东南,今州桥

《[万历]泰州志》

或云上下有圈,名週桥,或云宋周孟阳建名周桥

8

经武桥

州治西南

《[万历]泰州志》

嘉定十三年李骏开新河、创教场建

9

天宁桥

州治西,光孝寺东

《[万历]泰州志》

嘉定十三年李骏建,今(道光)呼西桥

10

伏龙桥

州治西

《[万历]泰州志》

赵匡胤避难桥下遂名,今存片石

11

西门吊桥

州城西门外

《[万历]泰州志》

今(道光)填塞

12

石桥

州治东五里

《[万历]泰州志》

东山寺东半里许,北与斜桥对

13

斜桥

跨老东河,州治东五里

《[万历]泰州志》

北通五里沟、任家荘,即南斜桥

14

且乐桥

州治北, 北门内

《[万历]泰州志》

原名迎淮桥,俗呼姐姐桥

15

破桥

州治北三里,又名永安桥

《[万历]泰州志》

黄道理重建,旧名坡桥

16

迎春桥

州治东门外

《[万历]泰州志》

洪武年张遇林创建

17

南浮桥

州治南门外

《[万历]泰州志》

18

济川桥

州治南三里,跨南官河,即高桥、南高桥

《[万历]泰州志》

正统九年王思晏重建,俗呼南桥,韩诏更砖以石,增石栏

19

广运桥

州治北门外,西坝西,又名新桥

《[万历]泰州志》

正统九年王思旻建板桥,成化十一年朱旻改石桥,上置石栏

20

便民桥

州治北东坝之南

《[万历]泰州志》

洪武二十九年建

21

大通桥

州治北东坝

《[万历]泰州志》

22

永兴桥

州治北一里

《[万历]泰州志》

23

华家桥

州治北东坝之南

《[万历]泰州志》

24

通仓桥

州治西北二里

《[万历]泰州志》

正统年王思旻建

25

清化桥

州治西北二里

《[万历]泰州志》

永乐三年建,正德年刘钦重建

26

孙家桥

州治西北三里

《[万历]泰州志》

27

演化桥

州治北四里

《[万历]泰州志》

景泰三年张近建

28

招贤桥

州治西北,近招贤门

《[万历]泰州志》

29

广济桥

鱼行市

《[万历]泰州志》

成化十五年刘敬建

30

查家桥

州治东北二十五里十六都

《[万历]泰州志》

宋尚书查陶墓北

31

嘉定桥

在街心,以年号名,俗名八字桥,又称小市桥

《[崇祯]泰州志》

绍兴十年王唤建,旧名日中桥,嘉定七年修,洪武三年张遇林重修,

32

王家桥

泰宁桥北

《[崇祯]泰州志》

原系板桥

33

北水关桥

《[崇祯]泰州志》

板桥

34

凤凰桥

州冶南跨长堤,旧贡院前

《[崇祯]泰州志》

今废(崇祯)

35

度僧桥

南山寺西

《[崇祯]泰州志》

存小砖桥(崇祯)

36

三思桥

近州治

《[崇祯]泰州志》

令讼者至是三思而行故名,今为沟(崇祯)

37

金兰桥

跨太子港,乐真观前

《[崇祯]泰州志》

传昭明太子建,以《易》断金如兰之义名,清初废

38

小桥

跨东市河,驼岭之东

《[崇祯]泰州志》

路南通道,北通州

39

小桥

州堂后藕花洲南

《[崇祯]泰州志》

今废(崇祯)

40

小桥

州堂后藕花洲北

《[崇祯]泰州志》

今废(崇祯)

41

蔡家桥

跨西市河,南通经武桥

《[崇祯]泰州志》

42

双桥

西接泰山,入小西湖

《[崇祯]泰州志》

北桥后名彩霞桥

43

翟家桥

经武桥南

《[崇祯]泰州志》

44

沈家桥

祐生祠西,右水桥东

《[崇祯]泰州志》

旧系板桥,道光四年改砖桥

45

南门吊桥

州城南门外

《[崇祯]泰州志》

一名板桥

46

东门吊桥

州城东门外

《[崇祯]泰州志》

今(道光)填塞

47

北门吊桥

州城北门外

《[崇祯]泰州志》

今(道光)填塞

48

通仙桥

东山寺,旧名郭桥

《[崇祯]泰州志》

建炎年间建,永乐十三年王彬重建,今废(崇祯)

49

三塘桥

去城东一里

《[崇祯]泰州志》

50

常乐桥

去城东二里

《[崇祯]泰州志》

51

中河桥

东四里

《[崇祯]泰州志》

52

纪家桥

东市河四里

《[崇祯]泰州志》

至正间纪文昇建,成化二十二年桥圯,下有石刻存

53

通川桥

跨西南濠堑

《[崇祯]泰州志》

成化年圯,嘉靖元年严茂建,今(道光)废

54

宝带桥

城西南

《[崇祯]泰州志》

万历年李昕募建

55

徐家桥

北门外,去州二里

《[崇祯]泰州志》

56

拱宸桥

北门外,去州三里

《[崇祯]泰州志》

今圯(崇祯)

57

永兴桥

近西仓

《[崇祯]泰州志》

58

丰利桥

旧名韩家桥

《[崇祯]泰州志》

59

便桥

东坝南

《[崇祯]泰州志》

洪武年间建,今圯(崇祯)

60

北斜桥

跨老东河,州治东北

《[崇祯]泰州志》

北通沈家荘,西通茅家堡

62

齑汤桥

跨老东河,去州二里

《[崇祯]泰州志》

宋太祖兵至泰州,民有献齑汤者

63

谿光桥

市河东

《[崇祯]泰州志》

64

夏家桥

州冶南城子沟

《[崇祯]泰州志》

65

采莲桥

城东北

《[道光]泰州志》

桥下之河名采莲桥河

66

红桥

暮春桥北

《[道光]泰州志》

67

陈家桥

税务桥北

《[道光]泰州志》

68

董家小桥

《[道光]泰州志》

69

三元桥

文昌阁西

《[道光]泰州志》

前名磊桥

70

殷家桥

跨东市河至东园

《[道光]泰州志》

71

小板桥

光孝寺南,接双桥

《[道光]泰州志》

72

蔡家桥

南通经武桥

《[道光]泰州志》

双桥之南桥,今(道光)改砖涵

73

军务桥

校场东

《[道光]泰州志》

74

右水桥

念佛庵东,即今洧水桥

《[道光]泰州志》

75

西红桥

且乐桥东

《[道光]泰州志》

小板桥

76

东红桥

且乐桥东

《[道光]泰州志》

小板桥

77

百子桥

伏龙桥西北

《[道光]泰州志》

今(道光)废塞,衹存石板三

78

万善桥

净因寺门外

《[道光]泰州志》

乾隆五十二年袁秉义新建

79

王家桥

沙河东

《[道光]泰州志》

80

小桥

周家沟东

《[道光]泰州志》

俞氏渔壮园旧址北

81

戚家桥

在施家湾

《[道光]泰州志》

82

冠带桥

觉正寺西北

《[道光]泰州志》

里人讹为棺材桥

83

占魁桥

广济桥北

《[道光]泰州志》

84

马桥

赵公桥东,跨新城渡

《[道光]泰州志》

长数十武,筑木椿长板为亡,今(道光)废

85

耳门桥

耳门外,封北水关

《[道光]泰州志》

86

板桥

仓浦后

《[道光]泰州志》

为抬盐过城所

87

太平桥

北山寺前

《[道光]泰州志》

88

长坝桥

太平桥西

《[道光]泰州志》

89

夹河桥

港口镇

《[道光]泰州志》

南桥

90

夹河桥

港口镇

《[道光]泰州志》

北桥

91

黌桥

圣庙东黌门

《续纂泰州志》

92

文利桥

学署东北

《续纂泰州志》

93

紫阳桥

光孝寺西

《续纂泰州志》

光绪六年程遵道修

94

既济桥

东火星庙侧

《续纂泰州志》

旧为板桥,咸丰六年王贻谷改建砖桥

95

汤家桥

城南三里

《续纂泰州志》

光绪间重修

96

菖蒲桥

东门外菖蒲沟

《续纂泰州志》

至大冯甸

97

东胜桥

塘湾镇河北

《续纂泰州志》

光绪年李金台倡建

98

普福桥

塘湾镇河南

《续纂泰州志》

旧系木桥,李荣国倡政建石桥

99

蒋家桥

佴家港内

《续纂泰州志》

寺巷口北有蒋家荘

100

屠家桥

灰粪港西大王荘观音堂东

《续纂泰州志》

101

狮子桥

寺巷口镇北

《续纂泰州志》

建自清初,宣统年王振猷蓼修

102

沙子沟桥

城东南隅

《续纂泰州志》

103

九龙沟桥

九里沟北

《续纂泰州志》

储氏之墓在焉

104

青龙桥

界沟

《续纂泰州志》

与江都交界

105

万善桥

南坝塘

《续纂泰州志》

光绪二十八年改坝建桥

106

友忠桥

大伦荘

《续纂泰州志》

道光三年张友忠建

107

运粮河桥

运粮河

《续纂泰州志》

光绪十七年宋荣玢修

108

药箱桥

同文荘

《续纂泰州志》

嘉庆年为乾隆时名医王益峰建

109

新桥

张家院西

《续纂泰州志》

光绪十八年陈伯平建

110

利涉桥

蒋垛南河(原蒲津渡口)

《续纂泰州志》

乾隆三十年申苍文改建石桥

111

金龙桥

在陈家厦

《续纂泰州志》

112

彩凤桥

在陈家厦

《续纂泰州志》

113

水关桥

北门水关上

《[民国]泰县志》

桥畔有古槐

谨向路路通王先生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