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近来我品读了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联系时下所见所闻,很受触动。

文章立意分明,批判了旧社会秩序的守护者“聪明人”,遭受旧社会之害却又不能摆脱甚至维护旧社会的“奴才”,赞赏推崇要挣脱推翻旧社会的另类“傻子”。

文章短小,读来却发人深省,放在现今的社会也有很强的现实寓意。

我用教育者的视野观看,对当下社会的功利教育感慨良多。文章的讽喻像极了当今社会功利教育下的新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功利教育的父母是使孩子内心累积不幸福的“聪明人”

  1. 过早的功利教育剥夺了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孩子成长之路不一定幸福

一个朗朗的成功,催生出了很多“聪明”的虎爸虎妈。

许多父母自身没有实现的理想开始迁移至孩子身上,他们过早地限定孩子的作息自由,让孩子朝着“天才(成才)”目标日复一日地稳定前行,当别家的孩子在学习之余享受童年的乐趣,而自家的孩子却机械地按照父母的意志被“浇灌”着。

同时期学琴成才的郎朗只有一个,无数被逼迫着、鞭策着成学的长大之后丢失了幸福感的孩子是一堆堆。

有人这样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美国的“悲剧天才”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从小在父母严苛限定的成才之路上一路开挂,2岁时就开始自学拉丁文,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传说他的智商超过300。

有人断定,他未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威廉没有做到。

威廉在23岁以后过上了独立的生活,他竭力避免接触数学,也和父母疏离,就算是写作,也都用的是化名,大多时候干一些卖力气的工作,生活清贫。

究其原因:他不幸福,父母从他婴儿时期就开始实施的严苛的培养之路,令他窒息,他童年的天性没有得到释放,缺失的快乐让他感到抑郁。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2.教育中少一些功利,严苛下多一些尊重人性发展的亲情关怀,父母学会做做“糊涂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才是悲惨的,他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出一个受尽压迫、凄惨潦倒的旧社会被剥削者,奴才还能从“聪明人”的话语中得到一丝慰藉。

我们的孩童呢?也许父母也早就察觉并感受到孩童的“悲戚情形”,却无动于衷,一心想着——

我这是为了他的将来,于是更加冷漠、无情、苛责孩子,丈量着孩子的每一次前进,稍有不如意,就是一番“暴风骤雨”。

孩子其实更需要的是亲情关怀,重视他们的情绪需求,因势利导,用爱去浇灌,这样的“糊涂”父母,往往能够培养出更有正能量、力量满满的优秀孩子。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严苛与威逼教育下造就的身心扭曲的“奴才”,早就在内心种植了“反抗”的种子

  1. 孩子的眼泪和不愿意是不良情绪的抗议

笔者老家邻居的孩子跟母亲独过,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与母亲离婚了。母亲将全部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个小男孩身上。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整个楼栋就隔三差五地想起母亲望子成龙的咆哮声,在母亲一张张令人无法喘息的成才计划表下,我们不断地听到孩子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抗议声。

母亲对孩子拒绝和痛苦的情绪呐喊熟视无睹,孩子的情绪反应换来的是成人世界的威严,于是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慢慢变成了压抑的呜咽声……

母亲的威逼教育下,孩子每学期都品学兼优,三好生、区希望之星……,母亲的内心也得到了满足,这同时也更加佐证了母亲行之有效的严格教育方式。

后来,读高中期间,孩子得了抑郁症,听说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发挥不太好,退步了十几名,孩子崩溃了。

长期压抑淤积的心理情绪得不到释放,在校无法正常学习,不能够融入班级集体,学校劝退了……

其实在母亲的严苛与威逼教育下,孩子从小就成了学习的“奴才”,一路高压,一路成长的情绪压抑得不到释放,孩子早就在内心种植了“反抗”的种子。

我大抵上是赞成严厉教育的,严格能引导养成孩子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完成目标的高效性。

但严厉之外,不应该过分苛责,牺牲孩子过多能自主支配的游戏和放松时光,一味的高压是不遵从孩子天性发展的,势必在培植孩子“反抗”的种子,最后结出悲剧的果实。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2.鼓励孩子,充满热情地热爱事物,培养学习兴趣

功利性教育的反面是遵从人性发展的教育,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换个施教方式,对孩子多一些赞赏,激发孩子的热情,推动孩子形成孜孜学习探索的内因,孩子在展现出巨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会一直稳固上升。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大自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激发了他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大热情。

中学毕业后,达尔文听从父亲要求先后学习了医学和神学,但他仍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阅读生物学书籍和采集动植物标本上。

“没有一项工作比收集甲虫使我更为热心,更感兴趣了。”这是达尔文在自传中的独白,尽管父亲对达尔文的人生规划有自己的期许,但父亲没有过分干涉,遵从达尔文内心的意愿。

后来,这种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驱使他在1831年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最终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

热爱生成了兴趣,兴趣会使一个人源源不断产生探索学习的内因,这样的遵从人性的教育,将达尔文推向了名留史册的生物学家高度。

3.成才有道:遵从幸福的理念引导孩子成人后再成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够幸福地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以人的幸福感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大量实践并验证过,人追求幸福是终其一生的,而教育追求的永恒价值和信念当以幸福为导向。

社会上成才的人很多,缺失幸福感的人也很多,不幸福的人何其相似,幸福内心的修炼离不开父母的启蒙教育。

作为父母,有时间扪心自问,我们感到幸福吗?能够陪同孩子一起在幸福成长的道路上共同守望吗?

孩子的一生是光环与荣誉重要,还是内心的祥和与宁静更重要,这关乎孩子幸福感的具备。

撇开具备幸福感的孩子一生成才与否,至少他有获得幸福的力量,这是何等重要。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傻子”或是素质教育的积极践行者和开拓者

  1. “聪明人”要多听一听“傻子”的声音,多一些包容和不同视野下的理解

《极限挑战》一期节目是走进大山深处,节目组带领男人帮到桂林龙胜东升村进行支教,“极挑团”成员与该村6位小朋友在村里一块学习和生活,一起完成一系列艰难的任务挑战。

透过节目包装后的痕迹,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同视野和环境下孩子们的淳朴和热情,物质生活的匮乏,教育资源的不足,没能够掩盖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热情而乐观地拥抱生活,快乐和责任相互交织,极限男人帮成员也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用爱和孩子们互动着。

此刻,你会发现最前沿的幸福教育,最贴近内心的感受是站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环境下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的,多一些尊重和倾听,父母会获得不一样的教育认同和理解。

2.让“奴才”走近“傻子”,也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成才火花

著名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一书中写到了四川广元的范家小学,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之一是有同龄人组成的社群。

他在这里看到了中国最前沿的素质教育,断言这片土地是中国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践行的地方。

范家小学的孩子们给何帆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的内心觉醒力的强大,封闭、落后并没有让孩子们就此消沉。

相反,这里的孩子质朴、善良、对美有着非凡的认知力,学校师生因地制宜,开创出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得到非凡的成长。

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师生也许正是推动素质教育践行变革的“傻子”,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读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透功利教育的正反面


结语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中开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教育系统继承了西方教育体系的工具和理性,这样的环境下也涌现了许多先知先觉的“傻子们”在教育的道途中努力开辟出一条条更新更阔的路。

愿天真无邪的孩子不唯功利读书,愿有一天孩子们不再是“聪明人”人眼中的棋子,愿教育清明的盛世早日到来,有一天这片热土会迎接真正的百花齐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