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百年匠器的这把手工制作的银壶正是取材于这首诗。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要理解诗人的这种心情,就有必要了解下诗人的人生经历。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今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805年8月,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柳宗元寥寥数字将渔翁刻画的入木三分。我们的手工錾刻匠人极尽所能,也将孤舟、蓑笠、独钓还原出来,雕刻细致入微,河边的芦苇,老翁身上的斗笠、蓑衣、鱼竿上的丝线无不纤豪毕现。一把壶,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幅山水画。与三五好友品茗之间,谈天论地,评诗论画,岂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