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國岳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任克溥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任克溥(1618~1703)字海眉,綽號任帽子,山東聊城人,清朝大臣。清順治四年(1647)進士,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侍郎。任克溥為官清正,機智多謀,才智過人。還鄉後,在聊城北壩村築綺園和敦睦堂,自居其中,與家人團聚。

清朝康熙年間,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還鄉,他回鄉後,本想平平安安,頤養天年。誰知家鄉東昌府連年遭受水災,造成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如此災情,東昌官吏不但不報,反而仍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各種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更使百姓怨聲載道。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任克溥為拯救家鄉民眾,曾將東昌災情之重和民眾之慘狀,三次上書皇上,要求減免關稅,賑濟災民,可是均未得到回覆,任克溥為此甚為焦急與不安。有一天,他問家人:“朝裡有來信嗎?”家人答:“剛剛收到京城一封來信,現在在公子那裡。”任克溥說:“快去拿來,我要親閱。”等家裡把信取來,任克溥展開一看,卻是一位同僚的便函。他感到大失所望,未及把信看完,便嘆息了一聲,把信箋放在桌上。他心煩意亂地端起水菸袋,放上菸絲,吹燃火紙,正欲吸菸,桌上信箋後邊的一行字,卻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上邊寫道:“康熙帝即將順京杭運河南巡,不久將路過東昌。”任克溥見此,頓時轉憂為喜,連連說道:“好好好,此乃天助我也!”

這一天,盼望已久的康熙的龍舟,終於來到了東昌。東昌官員沿岸列隊,跪迎著龍舟的到來。任克溥當然也在其中。可是當龍舟行至東昌府東閘口附近時,領航的龍船突然觸物擱淺,一時無法航行,只得暫時停舟拋了錨。不大一會兒,水工到齊,潛入水底,清理障礙,結果打撈出一塊石碑,水面似有模糊的字跡,任克溥忙跪奏道:“啟奏萬歲,此碑沉於河中甚久,不知來歷。但其膽敢阻擋龍舟,恐有原由,還請皇上親自明察為好。”

康熙暗暗點頭,於是走出龍舟,隨任克溥及東昌知府來到石碑跟前。康熙見石碑雖掛滿泥沙,字跡卻甚是清晰,於是順口唸道:“今日無稅。”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話音未落,任克溥忙雙膝跪倒高呼:“謝主隆恩。”康熙不解其意,忙問:“愛卿,這是何意?”任克溥奏道:“東昌連遭水災,百姓生計艱難,今古碑顯現,想是天意。萬歲為體憐災民,金口免去東昌賦稅,我豈能不為家鄉父老謝恩。”康熙聽了任克溥一番啟奏,忽然想起任克溥有三道奏摺,但因諸事繁忙,一直沒有批覆。此番石碑阻舟,又書之無稅,雖感蹊蹺,但又不能不信其言,於是說道:“東昌連遭水災,本應早免賦稅,今日古碑顯現,實乃天意!我看就照此辦理吧。”這樣一來,東昌民眾減去了一大負擔。

其實,石碑並非什麼天意,乃是任克溥早已預設的計策。他讓家人探準了龍舟到達東昌的準確時間,讓管事也備好了石碑,便於頭天夜裡秘密地將石碑投入河道之中。康熙走後,東昌知府把“今日無稅”碑,立在了東昌城東關運河南岸,並修了碑樓。從此,凡在此碼頭裝卸貨物者,也均不納稅。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花式分割線

任克溥

不惜自己生命也為聊城百姓的安康著想

讓聊城人民深受感動

是我們值得尊重的聊城驕傲人物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歷史是一頁風雲,繁華而榮耀

一代代創造著她、豐富著她的人們

雖已消失於歷史的天空

卻將積澱深厚的文化遺產留給後人

這些世人永遠銘記的聊城驕傲人物

他們堅守本色

橫而不流,知行合一

他們身體力行

憑藉自己的努力

塑造出獨具一格的人物形象

在魅力的旗幟下

他們呈現的不只是一種“淡薄”的成功

更是一種飽滿的人生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千年歷史成就聊城慷慨豪邁

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從不缺少英雄

更不缺少讓我們致敬聊城驕傲人物

聚風儒雅士,匯豪情萬種

碧桂園 ·國嶽府

將城市人文精髓與現代人居理念融合

碧桂園 ·國嶽府

一座城讓驕傲迴歸

致敬聊城驕傲人物

碧桂園·國嶽府丨致敬驕傲的聊城人——任克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