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文|醉美團隊

從1572年建城,歸化城至今有446年的歷史。

當時的歸化城由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當地蒙古族人民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庫庫和屯”,又譯為“呼和浩特”,漢意為“青色的城”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來自山西的晉商們就帶著產自杏花村的汾酒來到了這裡,清香的汾酒遇到了青色的城。

400多年後,清香的汾酒再次相遇這座“青色的城”,“行走的汾酒”文化大巡展即將來到內蒙古的呼和浩特。

歸化城

內蒙古呼和浩特,其實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歸化城。

《歸綏識略》載:“城週三裡許,高三丈餘。”《呼和浩特市志》載:“當時的歸化城規模比較小,周長不過二里,牆高二丈四尺。”《內蒙古參事》載:“舊城四周長約二里。”

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歸綏城舊照

當時主持並修建這座城的人,其實是一個女人,名叫鍾金哈屯,不過大家還是習慣稱其“三娘子”——她是順義王的妻子,明隆慶四年(1570年)與阿勒坦汗結婚後,很受阿勒坦汗的敬愛

該城竣工後,明廷賜名為“歸化城”。這座規模較大的城池,在層巒疊嶂的青山輝映下,顯露著一派蒼鬱生機。

到了清朝,歸化城的名字又改成了“歸綏”。這個稱謂,最早出現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因在此設“歸綏道”駐軍而得名。

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清代綏遠將軍衙署

1913年,綏遠與山西省分治,並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呼和浩特市志》載:“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民族同化政策,將綏遠特別行政區建立行省,稱為綏遠省,定歸綏為綏遠省的省會。”與此同時,經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通令,“歸綏市”這一名稱正式確定。

歸化與山西

歸化城設關榷稅始於乾隆二十六年。

清代前期隨著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到雍正、乾隆之際歸化城、土默特一帶已是村落密佈,且“連歲豐收,米價甚賤”,蒙漢之間的民族貿易也隨之進一步發展。

歸化城稅關初由殺虎口監督兼管,乾隆三十一年副都統濟福奏言:蒙古各扎薩克前來出售牲畜,由殺虎口差人記檔收稅。但他們不懂蒙語,只能“登記牲畜錢文數目,並不登記姓名、旗分佐領,遇有賊盜事件無從稽查”,奏請由理藩院派員管理。

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殺虎口

後來,經戶部覆準,歸化城稅關設監督一員,由理藩院派章京前往。乾隆三十三年,又將歸化城稅務改交山西巡撫兼管。

據史志載:慈禧的父親惠徵曾在歸化城居過官,官居山西歸綏兵備道道臺。歸綏道全稱為“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管轄山西口外各廳。

也正是這種歷史脈絡和地緣屬性,讓山西和內蒙有了更多的聯繫,以至於後來的“走西口”成為晉商精神的一種標誌和標識

行走的汾酒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以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

“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

晉商走西口闖關東,名震天下。晉商走西口的典型代表是喬家,有道是“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內蒙古包頭市的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喬家經營的老字號“復盛西”在包頭開設酒坊發展而成的

正是隨著晉商的腳步,以汾酒為代表的山西的白酒釀造技藝實現了全國的傳播。

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部分內蒙古出產以“汾”命名的酒標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不少產地的名酒,酒名仍帶“汾”字,如“漢汾”、“湘汾”、“吉汾”、“海拉汾”、“北汾”等,有的乾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紅星汾酒”、“玉泉汾酒”、“冰城汾酒”、“荊江汾酒”等等,彷彿酒名不加一個“汾”字就顯不出這是好酒。

沿著晉商的腳步,400年後,清香美酒再次與這座“青色的城”相遇

▲義泉泳大掌櫃楊得齡倡導的經營宗旨

“誠信為宗,溫和其度”

晉商成就了汾酒,他們的很多價值觀、行為準則、經營理念也體現在美酒之中,比如“義泉泳”大掌櫃楊得齡提出的經營宗旨“誠信為宗,溫和其度”,日升昌票號總經理雷履泰在酒壺上寫的“酒美人和”等等,實際上就是晉商成功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