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不同年齡段腦癱兒童康復治療特點

關注不同年齡段腦癱兒童康復治療特點

不同年齡段腦癱兒童處於生長髮育的不同生理、心理、社會功能階段,運動功能與障礙程度及環境狀況亦不盡相同。根據上述特點和規律,應關注和重視不同年齡段腦癱兒童康復治療目標的制訂及康復策略的選擇。

1、嬰兒期(0~1歲)腦癱兒童的康復目標及策略

如何最大限度地預防腦癱的發生,減少殘疾,應從高危新生兒開始。這一階段康復治療的重點應主要圍繞對嬰兒發育的全面促進,包括抑制原始反射殘存、促進立直反射及平衡反應的建立等姿勢矯正的方法,進行感覺—運動的正確引導,使其建立基本的初級運動功能。由於此階段主動運動能力較弱,多為被動接受信息,因此誘發患兒的主動運動十分重要,以神經發育學技術聯合應用感覺運動與感覺整合技術為主進行康復治療已被廣泛採用。

康復訓練的頻率不要過高,儘量避免對患兒父母進行過多的專業性解釋,導致他們精神壓力過大,在選擇康復治療措施上手足無措。這一階段的康復治療,以訓練鮮明選擇不宜過多為佳,也不宜在同一個康復治療階段頻繁更換治療師。由於嬰兒期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治療師的角色更顯重要,醫生和治療師應在充分尊重患兒家長意願前提下進行分析判斷與決策。此期應及時發現是否伴有視覺、聽覺、癲癇、腦積水、行為異常、智力低下等問題,及早採取措施。

2、幼兒期(1~3歲)腦癱兒童的康復目標及策略

幼兒期腦癱診斷已經明確,在智能、語言、思維和社交能力發育日漸增速的同時,其運動發育的未成熟性,運動發育與精神發育、粗大運動與精細運動發育,以及各種功能發育的不均衡性,對外界刺激的“過敏”或異常反應所導致的運動紊亂,各類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肌張力、肌力、反射等異常,運動障礙的多樣性,以及發育向異常方向發展、強化而固定的“順應性”等趨勢最強,也是兒童迅速形成自我運動模式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康復治療的重點應圍繞上述特點進行,同時注重心理及社會功能發育在康復中的作用和影響

幼兒期應針對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發育需求,採取豐富多彩的康復治療措施。針對兒童運動功能的學習與建立所開展的康復訓練最具潛力,也是父母逐漸理解和接受腦癱這一現實,瞭解患兒障礙之所在的關鍵時期,家長應在康復團隊中發揮作用。這一時期可以適當增加康復治療的種類。可供選擇的康復治療措施多種多樣,紛繁複雜,恰當治療與不當治療都將產生巨大的、可能影響一生的正向效應或負向效應。因此,科學全面的評定,制定明確的短期目標和有效康復措施極為重要。此期同樣不宜頻繁更換治療師,應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為患兒提供充分自由玩耍、探索及與外界接觸交流的機會,從而建立自主運動功能。篩選和提供適宜的矯形器與輔助器具,根據患兒情況適當選擇應用神經阻滯技術等,符合這一階段康復需求。

3、學齡前期(3~6歲)及學齡期(6~13歲)腦癱兒童的康復目標及策略

學齡前期的腦癱兒童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主動運動能力,活動範圍和種類進一步擴大,開始主動地控制自己的運動和姿勢,以適應環境。主動學習能力增強,對技巧性和操作性的運動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學習能力。學齡前期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是為入學做準備。誘導及主動運動訓練、引導式教育都更為適用於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此期康復治療的頻率可以適當變化與增加,但不間斷的、過強的康復治療容易使患兒身心疲憊,較易產生厭倦或沮喪情緒,應給予一段時間的休息,再重新啟動康復治療。

學齡前患兒已經從初級運動學習為重點轉向認知與文化知識的學習,需要適應學校的環境,減少運動功能康復訓練的頻率,或不進行連續的康復治療。康復重點可以轉向如何使用輔助用具,以增強自理能力和學校學習能力。這一階段康復的另一目標是社區活動,可以根據患兒運動功能狀況,設計和開展文娛體育訓練。對於智力障礙較重或運動功能差的患兒,應延續使用學齡前期康復治療方案,將運動功能的學習和訓練作為重點。這一階段,應該採用多種措施,防止諸如攣縮、脊柱側彎等繼發性損傷的出現,矯形器及輔助器具、神經阻滯技術及外科治療等更為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