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曲艺」丰县坠子

丰县坠子,又称坠子书,因主要伴奏乐器坠琴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丰县坠子的前身为渔鼓坠,渔鼓坠又是由渔鼓(亦称道情)衍变而来,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末民初,王沟镇渔鼓坠艺人王本来、孙合生等去掉伴奏乐器渔鼓,开始用坠琴伴奏,此后渔鼓坠便在丰县改称为坠子。

「丰县曲艺」丰县坠子

丰县坠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玲师徒同台演出

丰县坠子的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著名坠子演员有李秀荣、贾教祥、于教芝、王教银、刘永长、孙秀芹等,著名琴师有王教宪、王永军、刘元忠等。1956年、1957年李秀荣参加江苏省、徐州地区曲艺汇演,均荣获一等奖。1986年,黄小玲演唱的《呼延庆打擂》、《兵困天官府》由齐鲁音像出版社、中华唱片社出版发行。

1、演唱形式:单档演出,一个人自拉自唱,带脚打梆;双档演出,两个人一拉一唱;多档(3人或3人以上)演出,唱对口,有分有合,说、唱、表演相结合;常见的演出形式以双档居多。

2、伴奏乐器:初为伴奏乐器是坠琴(也叫大坠子)、简板,后又增加了竹板、小堂鼓。坠琴,主要是伴奏过门,托腔送韵;简板主要是击节;竹板,也称“叫板”,常在开书前和坠琴配合演奏,用以招引观众,亦在演唱中的句末、段末或过门中穿插使用,可烘托气氛,增强演出效果。

3、唱腔:丰县坠子在渔鼓坠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曲艺术营养,唱腔韵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质朴典雅又高亢激昂。尤其演唱打斗情节时,女演员常运用梆子戏中黑头、红脸、花脸的唱法增强表现力。

4、板式:丰县坠子的板式有慢速的大慢板(亦称大板),中速的四六板(亦称小板),快速的垛子板、莲花板、飞板等。板式的选用根据演唱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而定。

5、韵律:小段儿,以唱为主,偶有夹白,一般在100—200句之间,多是“死口”(唱词较固定)。中长篇大书,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唱词多是“活口”(唱词不甚固定),可在演唱时即兴发挥。“活口”多选用“工升”、“天仙”韵,因这些韵较宽,容易“抓词”。小段儿,一般是一韵到底,中长篇的唱段中间可以换韵。

6、赋赞:说唱中的赋赞,被称为“客厅瓤子”。赋赞内容丰富,有刀赞、枪赞、马赞、剑赞、锤赞、响马赞、白袍赞、黑袍赞、绿袍赞、女将赞、道士赞、客厅赞、辕门赞、山赞等。另有诗词和“贯口”等内容,在开书前或说唱中也常引用“西江月”一首。一些内容固定不变的诗词、赋赞、贯口,艺人必须熟记,演唱中方可运用自如(适时恰当地“填瓤子”),使演出增色。

7、曲目:丰县坠子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传统曲目有《金鞭记》、《呼延庆打擂》等百余部,新编曲目有《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和丰县艺人尹克理改变的《儿女风尘记》等10余部,新段子有《雷锋雪夜送亲人》、《还奶》等数十个。

「丰县曲艺」丰县坠子

1996年黄小玲、王德伦为和集乡敬老院义务演出

丰县坠子,说唱兼备,富于表演,唱腔音乐优美,声腔丰富多变,曲目题材丰富,内容生动感人,演出形式灵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曲种。2009年,丰县坠子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黄小玲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坠子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王德伦被徐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坠子代表性传承人。

黄小玲、王德伦夫妇,凭着对丰县坠子艺术的挚爱,在民间传统曲艺面临多元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坚持常年演出并屡获殊荣,其中2014年演出的丰县坠子《土肥专家渠立强》荣获全国“十佳曲艺”奖,《梦想成真》荣获江苏省十一届“五星工程”银奖。2015年,整理出版《黄小玲演唱集》,收录短篇坠子50余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