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台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為了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國內外各大平臺的產品經理可是一刻也沒閒著,Facebook、Google News、Twitter都推出了不少新功能,或是默默改進了產品的邏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來最新案例,看看這些巨頭們的“小心機”是否能討得用戶歡心。

Facebook:縱橫出擊

從消費到連接優化新聞信息流算法

在今年的 F8大會上,Facebook的新聞信息流副總監Adam Mosseri分享了他們如何優化信息流算法、關注拓展的重點是什麼,以及接下來要採取的措施。

今年Mosseri的演講主題是“從消費到連接”,展示出Facebook的新聞信息流希望建立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這些年我們常常收到這樣的反饋,就是用戶覺得,有時候重要的事件會被其他信息內容擠出自己的視野,而這些其他內容往往是被動消費的,包括照片和視頻。”Mosseri表示,每當人們被問及為什麼會優先使用Facebook,答案總是“和家人朋友聯繫”,這個價值是Facebook的立命之本,因此在新聞信息流的體驗中也應該堅守這個核心價值。

因此,Facebook將通過以下四個步驟來改進新聞信息流算法。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存貨(Inventory):這個維度很簡單,即所有你關注的人、頁面的內容合集。

標誌(Signals):接下來算法將基於一系列的問題,對將要出現的動態進行估算,看看這些內容對你的重要程度如何,包括“什麼時候發佈的?”“誰發佈的?”“你會對這樣的內容進行評論或點贊嗎?”“你的網速如何?”“你使用的是什麼型號的手機?”等等。

預測(Predictions):基於前面的估算,系統就要開始做預測了。“對於任何一條動態,我們都要計算你有多大程度可能去評論或者分享,以及你是否會認為這是有信息量的。我們還要預測一條視頻你會觀看多久,或者一篇文章你會閱讀多久。”Mosseri指出,儘管大部分預測是個性化的,但也有一些通用的,比如對標題黨內容的預測。如果這樣的內容能激發用戶興趣,引起一些討論,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用戶也有可能選擇舉報或者隱藏相關內容,這便是我們要做出的消極預測了。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用戶的點贊率和評論率跟內容類型有很大關係

評分(Score):Mosseri解釋道,“以上的每一步預測都會有一個權重,最後我們會得到一個分數,來展示我們認為這條動態對於用戶的價值如何。”這個步驟在用戶每次打開Facebook,每次查看信息流中的動態時,都會進行。

Mosseri指出,這樣的預測以前也同樣在運用,不過現在的轉變是,他們會調整一些價值的權重。比如以前的預測重點是在於“你有多大可能性會閱讀這篇文章”,或是“這個視頻你會看多久”,而現在信息流團隊將重點放在了“你有多大可能會因為這條動態而與朋友交流討論”。Facebook的思路轉變,可見一斑。

刺激分享互動:打“回憶”感情牌

近期,Facebook推出了一個叫“回憶(Memories)”的新頁面,在這裡可以看到好幾年前你同家人朋友分享的動態,其實這算是Facebook“這一天(On This Day)”這個功能的延展,以前只能看到歷史上的今天的內容,現在“回憶”頁面把它們集合了起來。因此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新功能,但是現在Facebook把它劃出一個單獨的版塊,方便用戶隨時查看。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你能看到一個“這一天交的朋友”的功能,正如其名,在這個版塊裡你能看到歷史上的今天有交哪些新朋友,Facebook會自動生成一些特別的視頻和拼貼畫,來慶祝這個“朋友紀念日(friendversaries)”。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而針對不經常登錄的用戶,在其主頁的信息流裡會出現“你可能錯過的回憶”,示意用戶進行分享。“回憶合輯”則是總結整理了月度的或是季度的內容,打包成短視頻或者適合分享的信息形式推送給用戶。這些功能都旨在鼓勵用戶多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因為現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率的數據並不好看。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在鼓勵用戶多髮狀態多評論上,Facebook可謂是用盡了渾身解數,比如在狀態更新的時候添加彩色的背景,或者是支持評論中使用GIF。Facebook甚至還買下了一個近段時間頗為流行的APP“tbh”,做了一個名為“你知道嗎”的社交問答欄目,顯然也是鼓勵用戶多分享自己的趣聞。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當Facebook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時,用戶並不太願意直接在Facebook上發一些私人內容了。要知道,現在各個社交媒體都有用戶發帖的身影,比如Snapchat、Instagram(幸好Facebook買下了),還有一些私人通訊類的比如WhatsApp和Messenger(幸好Facebook也手握大量股份)。

因此,“回憶”這個功能還是體現出Facebook想要努力獲得用戶的“優質時間”,即哪怕會損失一些網頁上的使用時間,但可以增加與Facebook高質量的互動內容。增設“回憶”這個功能的原因還在於對內容的控制,用戶可以自行調整想要看到什麼內容,畢竟不是所有的回憶都是那麼美好。

釋放存儲空間提升Stories的黏性

對Facebook來說,其未來大部分是押注在了Stories上。Stories是一項用來編輯短視頻的功能,用戶可以在錄製的短視頻上任意塗鴉,並配上喜歡的文字和表情符號,而用戶通過Facebook Stories發佈的照片和視頻會在24小時內自動消失。在今年的F8大會上,Facebook披露Stories的增長超過Facebook新聞信息流。

但如果Facebook想保持這樣的增長,就必須將Stories的發展納入到Facebook的APP中,而不僅僅是放在Instagram或是WhatsApp上。現在,Facebook似乎有相關的新策略推出了。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近段時間,Facebook推出了一系列和拍攝相關的功能,與先前的更新不同,這次搶先體驗首先面向印度用戶開放。在這些更新中,Facebook Stories的歸檔功能與Snapchat的Memories非常相似,但不同之處是在於用戶可以分享音頻片段到自己的Story上。

正如Snapchat一樣,歸檔功能讓用戶可以在Facebook APP內儲存Stories,同樣,Facebook的拍攝功能也支持在APP內進行存儲,獨立於手機的存儲空間。

無論是哪種情況,其宗旨都是希望將用戶的存儲與Facebook賬戶關聯起來,而不是保存在用戶手機本地。這不僅僅讓手機存儲空間不是很充裕的用戶可以毫無顧慮地使用Stories,還讓那些在家庭成員間共享設備的用戶更有私密空間。

然而,存儲功能並不是Facebook在Stories上的唯一調整,APP現在還支持用戶在Stories上分享音頻。用戶除了可以用攝像頭拍攝上傳照片和視頻,還可以單純發一段音頻,並配上彩色的背景或者是一些emoji。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Twitter:淨化之戰

上個月,Twitter的CEO Jack Dorsey發表聲明,稱將使用更多的指標來對tweets評論內容進行排序,隱藏那些可能帶有侮辱性的回覆內容。如果一個用戶的評論經常被屏蔽、舉報,那麼今後其在Twitter發送的內容就會大部分不可見。“我們在不斷進步。”Dorsey表示。

Twitter對tweets不是沒有排序機制,但是在此之前,其並沒有採取太多“負向指標”來進行考量。因此,現在的tweets中還存在著大量不良內容,從兜售加密幣的垃圾郵件到想要操控選舉的殭屍網絡,情況不容樂觀。所以,Twitter將在tweets的評論排序中測試更多的指標,包括用戶擁有的Twitter賬戶數量、IP地址、被屏蔽次數等。Twitter不會直接刪除這些可能存在問題的評論,而是將這些評論移到了“加載更多”中,用戶需要二次點擊才會看到。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測試發現,新的排序方法推出後,評論中侮辱內容的舉報減少了8%。Dorsey認為,“這件事的核心是,我們希望減輕遭受到侮辱或者騷擾的用戶的壓力。”Twitter希望減少平臺上的不良內容,基於算法指標來處理有諸多好處,比如他們不需要根據內容的調性或者傾向性來判斷,也不會受到語種的限制,因此可以很快地將該政策向全球推及。

當然,純粹靠算法來做決定也會出現災難性的差錯,而且旁人對此經常難以理解。Dorsey表示,Twitter對此非常注意,他們也一直在努力使用戶理解產品,瞭解這些決定是怎麼做出來的。公司信任與安全部副總監Del Harvey稱,公司還將考慮發佈政策執行報告。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遏止侮辱性內容是Twitter一項存在已久的鬥爭,在過去的兩年中,公司一直用各種高調的行動來表明希望創造文明的Twitter環境,但是卻屢因不夠透明的政策和沒有持續發力而飽受詬病。

這一次的舉措也是源於Twitter曾向學界求助,希望研究者們能幫助測量Twitter上公共對話的健康程度。Twitter的產品經理David Gasca表示,他們收到了230份相關提案,在接下來的幾周內,他們還將基於其他提案來宣佈公司相應的政策。

Google News:AI的解決方案

從Google最近更新的新聞APP來看,Google非常希望拓寬用戶的視野,並將假新聞擠到一邊兒去。

Google在I/O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一個全新項目,針對相同的新聞訊息,他們將用人工智能為用戶提供廣闊的視野,而不是像Facebook的新聞信息流那樣“千人千面”。換句話說,比如關於特朗普和伊朗問題的報道,Google News將收集各種渠道的新聞信息,而推送給相關用戶的都是一樣的內容。

治癒“巨頭疲勞症”,大平臺紛紛推出心機小功能

當用戶登錄APP後,會看到“猜你喜歡”、“頭條新聞”、“我的收藏”和“雜誌報攤”四個欄目,Google News 的主管Trystan Upstill在I/O開發者大會上介紹稱,儘管Google News會根據你的興趣口味來推送文章,但是它會致力於向你展示“完整的新聞故事”,而非斷章取義。“每個人都應該獲得等量的信息。”Trystan說道。

包括國內外報道在內,GoogleNews對新聞故事“完整性”的追求為用戶提供了諸多視角,“這是對新聞360°的審視,而非草草瀏覽標題。”

而另一個新功能“新聞廣播(Newscasts)”則是利用人工智能為用戶預告新聞,展示值得用戶期待的內容。“新聞廣播可以讓用戶直接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閱讀新聞。”Google移動端和桌面端還都將“雜誌報攤”作為一個標籤欄保留了下來,用戶可以從1000餘種雜誌和出版物上獲取內容。

同時,在新的平臺上訂閱也變得更加容易了,以前想訂閱付費內容(如華盛頓郵報)還需要填寫表格,而現在可以從Google賬戶中綁定支付信息,一鍵訂閱。針對付費訂閱,Google還做了不少優化,比如登錄Google賬戶即可在網頁上瀏覽付費內容,確保用戶在不使用APP的時候也能有良好的體驗。

不難發現,大平臺們一方面秉持著服務“用戶爸爸”的心態,不斷將產品打磨得更好用,另一方面如Google News新聞大禮包式的做法,也可以說是肩擔道義,通過內容呈現來引導用戶更好地消費。產品和用戶,畢竟是相互成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