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不圍繞行星轉,也不圍繞恆星轉的行星?

蒲公英的約定數


首先糾正一點,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就不叫行星了,而是衛星,關於行星的定義基本上是圍繞恆星運行的,已清空自己所在軌道空間的,內部還沒有發生核聚變反應的較大質量的球狀天體,才能被稱作行星。



那麼有像行星這麼大的天體卻沒有圍繞恆星運行,自己在星際空間漂泊的天體嗎?其實也是有的,天文學家們通常稱它們為流浪行星,甚至認為這樣的天體並不在少數,因為預估至少有三種渠道可以生成流浪行星。

第一,多星系統制造流浪行星。

比如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單一恆星系統並不多,大部分恆星系統都是多顆恆星在一起喔,互相圍繞著運行,這樣的恆星系統又被稱為多星系統,而在多星系統中,由於相互間的引力場互相影響,行星的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同時受到2到3顆恆星引力場的影響,這樣行星就有被甩出恆星系的可能,那麼當即被甩出恆星系統的時候,它就成為一顆流浪行星了。


第二,恆星系形成早期製造流浪行星。

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在恆星與行星剛形成的恆星系初期,恆星周圍通常會形成數百個行星,這時候它們的軌道還比較混亂,所以常有行星,在其他行星的引力影響下加快速度從而被甩出恆星系。

第三,超新星爆發製造流浪行星。

還有一種形成方式則是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候,在主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會有猛烈的氣體向四面八方吹出,這時候距離它較遠的一些行星如果沒有被主恆星完全氣化掉的話,那麼倖存的部分就會被推出原星系成為一顆流浪行星,而在流浪的過程中,它還會吸收噴發的的氣體變得更大。



上述三種流浪行星製造方式,都是很科學合理的,所以科學家們認為流浪行星在宇宙中是大量存在的,而在天文觀測方面也有發現,如在2011年的時候,科學家們曾利用重力微透鏡和光學重力透鏡實驗法觀測到了銀河系中心的好幾顆流浪行星,首度證實了星際行星的存在,並推測認為銀河系內光木星大小的星際行星的數量應該就有恆星的兩倍之多,如果算上小質量的行星的話,流浪行星數量很可能是恆星的好幾倍。


在2012年11月14日,加拿大天文學家又看到了一顆流浪的行星,並對它進行了認真的觀測,將其命名為CFBDSIR2149,其體積為木星的7倍,年齡約在5000萬到1.2億年之間,溫度則在400攝氏度左右,該流浪行星是劍魚座AB移動星群的組成部分,其中有約30顆年輕的恆星,這顆流浪行星很可能就是由恆星們的相互作用力甩出來的。

在距離地球約4600光年的玫瑰星雲中。天文學家們也看到了數以百計的小型圓球狀團塊,分析認為它們很可能是流浪行星或褐矮星,其流浪的速度也非常快,達到了每小時8萬公里左右。


流浪行星不圍繞恆星運行,那麼通常它們都應該是個冰冷的世界,上面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是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天文學家們認為這樣的天體只要質量夠大,那麼它們很可能都會有濃厚的大氣層,其中的氫和氦元素都可以阻擋自身的熱量向外輻射,比地球大一些的巖質行星表面甚至有可能會有海洋存在,另外其內部的熔岩活動還會造成,海底火山和地熱等現象,所以它的上面很可能是有生命的,只是它們不以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罷了,不過目前認為這些星球上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都是一些細菌等微生物而已。


科普大世界


有的!

被稱作流浪星體。

有的是多恆星系統中被甩出來的,有的是單恆星系統中因為引力共振而飛出來的。

還有恆星爆發以後留下來的核心,因為喪失了過多的質量從而失去了自己在銀河中的軌道。

最後一種是碰撞產生的固體行星的碎片,這種流浪星體一般質量較小,形狀也不會很規整。

PS:理論上有流浪黑洞存在,臨界質量以下的太初黑洞遊蕩於宇宙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