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祺祯亦宝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前面两句,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两句误解的人也非常多。我看楼下的很多朋友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我在这里就不想再“炒冷饭”进行详细的重复了。

我不妨更深一步,来谈谈这句话在整个《老子》文本里的地位和意义。

《老子》其实脱胎于兵家 都是教君王打仗和治理天下的

虽然前两句话知道的人比较多,但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这句话,而是从“圣人不仁”到“不如守中”。

李泽厚先生曾经认为,《老子》这本书脱胎于“兵家”,也就是类似于《孙子兵法》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都是“正言若反”,比如老子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孙子兵法》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看,本来是要说打仗的,却告诉你,不打仗是最厉害的。

电视剧《老子传奇》中的老子形象

这种思维,我们后来叫做朴素的辩证法。因此,李泽厚认为,《老子》这部书的本质其实也是讲军事斗争和君王治理天下之道的。比如《老子》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句话是说打仗的方法,和《孙子兵法》很像。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典型的君王治国之道。

所以,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思维去考虑老子的文字。

那么,其实老子前面讲天和圣人,其目的是一种类比说明。告诉君王,作为圣人,要符合天道,要仿照上天行事。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整体看这句话了。

“刍狗”没有贬低的意思 其实是褒义词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对于万物是没有什么看法的,可以任凭它们生长。请注意,这里的“刍狗”可不是骂人。

所谓“刍狗”,其实是祭祀所用的,用稻草编的狗。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于祭祀是非常注重的,只有贵族才能作为牺牲品(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古代,人们出于原始的信仰,很多人觉得被当作祭祀品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证明你可以与上天相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会把万物当回事,当祭祀品,老天爷不会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后面“圣人不仁”,其实是告诫人们或者君王,你作为“圣人”,就要让老百姓自然发展,不要去管他们。天地犹如风箱,“橐籥”音坨月,意思是风箱。天地犹如风箱,虽然空虚但不会停止。因此,请注意,老子类比了很多自然现象之后说,作为君王,不要颁布那么多政令,这只会让你的国家加速灭亡。

由此,我们就可以之道,老子其实是在说治理百姓之道。当然,现在很多人把《老子》这部书吹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就是《老子》是“反智”的,也就是说它宣扬的是愚民政策。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老子》里面的百姓永远都处在被动地位。

最早的《老子》版本并没有这句话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老子》版本,被称作通行本。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土过马王堆《老子》。上世纪90年代,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过郭店《老子》。

郭店《老子》被称为最原始的版本,里面一共才1086个字。根据学者的推测,这应该是最早的《老子》版本。里面的文字也与现在有着巨大的不同。

现在通行的版本应该是被后人不断传抄、添加形成的。在郭店版本中,根本没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直接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前面的类比就很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并非老子原意。


兮兮说事儿


被误解的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老子名言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因为大家都喜欢从字面来理解这句老子名言。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YY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人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像老天欠了他十万元一样。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我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我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这里大家都可能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我是净明派忠孝道法脉法字辈弟子

如果您喜欢道教文化请关注此号


净明小道童玄龙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理解这句话的难点在于一字一词,一字就是仁,一词则是刍狗。

道家的仁和儒家的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人很了解儒家的仁,一看到仁,就自然想到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的仁。儒家研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是同类关系,仁自然是以善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处世哲学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更加复杂,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却永远不能征服自然,甚至不得不臣服于自然。道家的仁,就是自私,认为仁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仁只对人友善,甚至只是表面的友善,对其他物种可不友善,这就是仁的本质,是人类自私的表现。天地不仁,就是天地自然不自私,它对人对畜生都一个样,不偏爱谁,也不憎恨谁。

刍狗就是纸糊的假狗儿,跟葬礼上纸糊的金银房子,纸做的冥币一样,不值钱的东西。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纸糊的狗儿一样,没有什么物种比其他物种高贵,都一样的可有可无,都一样的平等生活。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大自然不自私,世间万物皆平等。这句话表达两个意思,一是众生平等。二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贵,在自然眼中,王侯将相也跟纸糊的狗儿一样,没有必要去争宠政权争利,洒脱地过一辈子,然后尘归尘土归。


大秦铁鹰剑士


这是一句经常被误读的名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天地无情无义,将天下万物当做祭祀完后摆在祭台上的草扎的狗一样,不管不顾,甚至任人摆布。

给人一种天地无情的感觉。

这是字面意思,也是一种不正确的解读。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天地是在“道”的范畴下运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如果真的按照上述解读,则天地就失去了客观的位置和作用。明显与老子和《道德经》的思想基调不一致。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天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万事万物在天地之中,自有其盛衰过程。

然而为什么这句话经常被误读呢?

源于古人对天地的敬畏。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诞生于小农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农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依靠天地。吃饭靠天,毫不夸张,一场旱灾,一场水灾,都能成为小民性命攸关之难关。

看到不可思议之事时,很多人潜意识会叫出来:天啊! 也是同样的道理,无形中还是天为大。

但是老子并非不知天威,而是在此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超脱了“福祸”这一层,达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无为”,顺乎自然,合乎天理。

综上,如果再在小说或者影视剧中看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句,不要忘了其真实涵义。

欢迎您的评论与点赞,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熊二History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字面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看待世间万物像草狗一样的走完自己的过程。


天地不会因为仁慈而有所偏爱,而是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一切随万物自然发展,不会对谁有偏爱。这句话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天地不仁”中“仁”是仁爱、仁慈,“天地不仁”旧解释是天地无私,视万物同仁,没有偏袒。比如:如果地震了,在地震区域天地不会分你是学校还是民屋,是大人还是小孩,而怜悯选择震哪里,它是一视同仁的,震源之处全部都会遭殃。从而可以看出“天地不仁”反而是“大仁”,对世间万物不会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天地无所谓仁,还是不仁,它是客观存在的。

“以万物为刍狗”是指把世间万物都当成草狗。“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以前古代百姓祭祀用的是牲畜狗(因为用不起猪、羊、牛等大牲畜),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渐渐的不用真的狗祭祀了,而是用草扎成狗的形状的草狗来代替真狗。祭祀前大家都对做好的刍狗很重视,祭祀后就把草狗丢掉了,草狗完成了它存在的使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看待万物像看待草狗一样任其自然的走完自己的过程。天地不偏不倚,无爱无憎,自然的看待万物自生自灭。


这也正像人们在社会上扮演各种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使命,生活中有各自的日常生活规律。就像天地的自然运转,万物自然枯荣的定数,不需要干预。这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看待事物的客观性。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第一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个人认为是体现了天地无情无欲,管你是高等生灵,比如人类,还是低等生灵,比如蝼蚁,在天地面前都是平等的,天地不因为你是高等生灵就加以庇护,是低等生灵就加以屠戮。天地无情无欲,只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

第二点,体现了万物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更低贱,第一点里面已经说明了。

第三,从另一句话也能看出天地无情无欲,只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那就是天地之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简单说就是这些,喜欢研究宗教的同好可以留言探讨下。


洞玄探幽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原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前后两句一起说,大家就比较明白了。

首先说这个“仁”,就是先秦诸子百家标榜的“仁义”,也就是爱护人和万物的仁慈、仁爱等表象。然后说这个“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古代祭祀用的,好比现在人办丧事,给亡者烧的那种纸糊的小房子、小汽车、金元宝什么的。

当时,除了儒家,诸子百家等大概都对外都是以仁义宣传,以仁义为号召,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没有真实意义了。所以老子才说了这句抗议的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本是自然而然,杀死万物,也是自然而然。天地既不以生长万物为善事,也不以杀死万物为做坏事。天地既生长了滋养众生的万物,也生了杀死万物的毒药。毒药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毒,还能以毒解毒,救人性命。天地本无心,一切都是自然而已。假如站在天地的立场,视万物都是自然的,暂时的,终归要寂灭的“刍狗”而已。

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确实不仁,但也不坏,就是自然而已,万物的生死也只是自然规律,跟天地仁不仁也没什么关系。


一声佛号一声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刍”字。

“刍”是古代祭祀时候,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义之类的感情,面对天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 毫不在乎。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我看来是想说天道无情,不会按照人理,只会按照天理运行。因为在天道看来,天下万物就像草芥一样渺小,不需要顾忌他们的态度。

这句话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一样的。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有所改变。

我个人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是在为

无为思想打铺垫。


姚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五章,原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其中“仁”指的是仁爱,爱心。


“刍狗”指的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祭祀品,通常是用木棍、草等扎起来的模仿牛,羊,狗的仿真物,用来祭祀祖先或者其它的尊神。


在祭祀活动时,人们把这些刍狗神圣地供着,大家都虔诚地跪拜,完事后,就没人管了,甚至散场时人潮拥挤,还把它踩烂了,随后,捡柴禾的人捡回去当柴禾烧了。


后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对待刚供完的刍狗,不让大家心里不舒服,就发展成事后把它烧了,烧的过程中让它自行燃烧,不助燃,有些还演化成祭祀活动的一个环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用自然的法则驾御万物,并没有因为万物的尊贵或卑贱而对它施以特别的仁爱恩惠或者鄙视不屑。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是:圣人对百姓也没有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一碗水端平,引导着百姓顺应自然的生活,直到生老病死。


说明了一切事物皆顺其自然的发展,万物都不应对其施加外力而改变它们本来的发展规律。对其本质特性不加破坏,才是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和谐。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中庸之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亦如此。比如,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家境显赫而对他格外关照,也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差而打压他,应该一视同仁,根据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这才是为人师表的基本素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有贫穷有富贵,有真理也有谬论,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事物,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才能健康快乐幸福渡过每一天。


有书知道


这句话看起来深奥难懂,实际上至简至易。蕴含着道德经的伟大智慧。我的名字“自哲学”正是这个含义。古今人们给本句的本句的解释多如牛毛,存在着各种争议。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从几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第一: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在没有顿悟理解之前,我们会觉得深奥难懂,天书一般。可一旦顿悟才会觉得:世上在没有比道德经再简单的一本书了。讲述的道理简单到再不能简单为止。这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吧。

第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虽然争议很大。但说到底就四个字:大仁不仁。“不仁”是无心仁慈,无意偏爱。“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古时人们用的祭祀品。人们对它并不爱戴,也不憎恨。天地没有情感,没有意识,对万物是一律平等,没有一点偏私。是绝对的万物自生自灭。
第三: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生万物,并不是因为爱,天地杀万物,也不是因为恨。而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之道,而不是有意为之。天地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更没有任何仁义的。天地只是做好了自己,做了“天地”的本分。其他的事情一律不干预,无为。



第四:这句话就是要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无为而无不为。做好自己就是对这个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对天地的最大作为。我的头条名字叫“”自哲学。也正是我对本句的理解体悟后起的名字。

总之:大仁不仁。做自己。纯粹的做好自己。就是对本句最好的解释。也是对“自哲学”最完美的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