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蜀国的未来会怎样?

邪恶V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比较一下在蜀汉建立的政权中,有没有不北伐,而能保住江山的。

(诸葛亮剧照)

中国历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权中,前后有十多个,包括蚕丛开国以来,历经五朝前后七百多年的古蜀国,西汉末公孙述建立的成家(也有说叫成汉),三国刘备建立的蜀汉,十六国时期李雄建立的成汉,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北宋李顺建立的李蜀,南宋吴曦建立的伪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还有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建立的那些割据政权等。

这些政权,很少有实施北伐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延续长久的。当然了,之所以不能延续长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政权比较弱小,不经打,一打,就被其它地方的政权给打掉了。相对来说,蜀汉政权是所有这些政权中,最为强大的。

不过,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拿这些政权和蜀汉比,有一个非常恰当,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和蜀汉比较类似的,就是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后蜀和蜀汉一样,也只经历了两代,在后主孟昶的时候亡国。

历史学家认为,孟昶是一个贪图享乐而误国的皇帝。当北宋把后蜀灭国,赵匡胤得知孟昶用的一个便器上都镶嵌着七个宝石的时候,曾严厉地指责他说:“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赵匡胤的话,就是说他贪图享乐误国。

(孟昶剧照)

但是,我们必须又要注意另一条记载,《蜀梼杌校笺》记载:“昶之行,万民拥道,哭声动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恸绝者数百人,盖与王衍不同耳。”那些老百姓为什么会冒死来哭送孟昶?很简单,因为后蜀在统治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很少动兵戈,因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他们认为孟昶是好皇帝,舍不得他。

后蜀很少动兵戈,还有一个证明是,最先的时候,后周及北宋的很多州,都先后投奔了后蜀(后蜀很富有嘛)。后来,当后周与北宋四处征伐的时候,孟昶也着急了,派兵北伐出关中,又和南唐交战,总之是想占据战争的主动权。但是,他的军队中,没有一个人能带兵,能打仗,所打的仗都是败仗。连孟昶自己也感叹:“吾与先君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

孟昶为什么会失败?就是他只重视发展国内生产,没有锐意北伐,因此四十年来,那些军队都懒惰了,没有得到锻炼,不会打仗了。

从这个角度回过头去看诸葛亮。假如诸葛亮不锐意北伐,选择休养生息,蜀国最终的结局,是不是和孟昶差不多呢?

很显然,蜀地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不能由此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朝代,不能一直偏安坚持下去,就是因为这个地域的特点决定的。除非在蜀地之外,还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地域(比如,刘邦当年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刘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终才战胜了项羽),否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诸葛亮率军北伐)

孟昶在最后时候为什么要出兵关中?就是他明白这个道理了。可惜他的军队不行,明白了,也拿不下来。

诸葛亮之所以要坚持北伐,就是他知道必须再开辟一块根据地。只不过天时地利,诸葛亮也没有成功而已。

因此,诸葛亮不北伐,蜀国的结局只有一个,像后蜀一样,死得更快!

(参考资料:《三国志》《新五代史》《宋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诸葛亮的北伐,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极有必要的举措,为大家试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自古以来每逢战乱川地必割据。秦末有刘邦,汉末先有刘焉、刘璋父子,后有蜀汉;两晋南北朝先后有成汉,谯纵,萧纪,王谦;五代十国有前蜀、后蜀;明末有张献忠,民国还有刘湘、刘文辉等等。

纵观四川的割据政权,你会发现,其中积极进取,有统一天下之志的政权只有两个,即刘邦和蜀汉,除了它们,其它四川政权几乎都不思进取,以为地势险要就高枕无忧。可惜只要有一个势力统一中原,四川割据势力往往就是第一个被拿下的,没有例外。甚至没有一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寿命能比得上蜀汉,更不用说跟汉高祖比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积极进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着四川等死,失败率100%。所谓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罔顾民生的说法,在历史上已经被打脸过一万次了。

再看当时的天下大势,刘备得蜀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整个天下,魏占其半,剩下的地方,吴国又占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国的近六倍,吴国少点,也有蜀汉三倍左右,其他什么财政收入、军队、耕地面积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说刘备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光。

敌我差距如此悬殊而且双方没有战乱的情况下,让蜀汉和曹魏关起门来比发展?怕不是石乐志。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于敌,不通过北伐练兵,不去努力破坏当时是全中国最大产粮基地的关中地区,而想着跟曹魏比和平发展,恐怕无需等到邓艾偷袭阴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时就已经亡国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确,不停的在关中、西凉地区制造紧张,削弱曹魏对关中地区控制力,最终拿下关中这个真帝王基业。此外,从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朝,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第一粮仓,而诸葛亮对关中地区发动的连年战争,让这个最大的粮仓不仅无法给魏国产粮,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魏略》甚至称诸葛亮北伐导致魏国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对》里诸葛亮所言“天下有变”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无变”,我就给你打出一个变来。曹魏得国不正,统治基础本就不牢,在诸葛亮连年北伐下,司马懿通过抵御蜀汉掌握兵权,逐渐进化为权臣,最终谋朝篡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因为他知道蜀国赌不起。强行弄险的赌博魏晋可以玩,但蜀国手里资本太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次北伐都是如此,无论胜败,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有一些损失,其他几次北伐蜀国损失都非常小。诸葛亮是自古军事家中最善于计算得失的,亏本生意绝对不做,他北伐的战略一句话概括:“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可惜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很好的坚持他的战略(要么如蒋琬、费祎基本放弃北伐,要么如姜维九伐中原却不知计算得失),如果继承者们有能力理解诸葛亮的格局,在魏晋政权更迭,局势动荡之时蜀国还真是大有机会。

最后,双重标准是不好的。隆美尔失败了被吹成盖世军神,而诸葛亮在敌我强弱悬殊比他更大,战果却比他强的情况下被一大堆人称为不懂军事,令人呵呵呵。

讲道理,中国冷兵器时代,除了孙子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寥寥数人,还有谁有资格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老贝


如此一来,蜀汉就没有未来了,甚至立即就会走向灭亡。在今天,很多人对“三国”有个误区,他们想当然的以为“三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打破平衡性。然而,在事实上,只有吴蜀两方互相依存,所谓的唇亡齿寒,也单指吴蜀两方。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因为有两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有一家和另外两家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蜀汉和东吴,都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尤其是蜀汉政权,打出的旗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而吴蜀联盟的政治基础,则是“诛灭曹贼,兴复汉室”,虽然后来孙权也称了帝,但两家的根本利益一致,都要消灭曹魏,都不承认曹魏。同理,曹魏也不承认蜀汉和东吴的合法性,在曹魏政权看来,它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而蜀汉和东吴,都是地方割据政权,所以曹魏打出的旗号叫“扫除叛逆,一统天下”,而一旦将蜀汉和东吴定义为了“叛逆”,则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在战争这条路上走到黑。

因此,站在蜀汉政权的角度来考虑,他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讨伐曹魏,则曹魏就会讨伐蜀汉,只能选择北伐,而东吴其实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向曹魏称臣,阳奉阴违。可孙权憋不住了,他也称帝了,而在此之前,曹魏和东吴早就撕破了脸,两家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所以说,东吴也只能选择和蜀汉联合,共同对抗曹魏。

在这种情况下,就诞生了三个“政治正确”,其一是蜀汉政权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依然来自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定位,因为这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来源,蜀汉认为自己继承了大汉,那么既然你继承了大汉,就不能选择偏安,必须夺取长安和洛阳,这是汉朝的象征,如果手里没有长安和洛阳,则坐实了“地方割据”的名分;其二是东吴证券的“吴蜀联合,共灭曹贼”,在孙权称帝后,诸葛亮打出了“二帝并尊”的旗号,实际上是将汉朝的法统一分为二,吴蜀两家各占一半,到时候平分曹魏的江山,但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他们依然处在“大汉”这一政治框架下,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只占有“大汉”的部分地盘;其三是曹魏的“扫除叛逆,一统天下”,在曹魏看来,既然自认为继承了大汉,那么就应该统治所有的汉朝领土,而不是只保留半壁江山,所以曹魏也要证明合法性,就必须要消灭另外两家。

蜀汉和曹魏,都需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他们各自体现出的“政治正确”,却是在根本上不可调和的。最终的结果,要么只剩下蜀汉和东吴两家,要么只剩下曹魏一家。蜀汉如果想休养生息,他们就必须放弃汉朝正统,因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是依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你只要选择休养生息,那么就等同于偏安。

要知道,蜀汉和曹魏是不能谈判的,而蜀汉一旦放弃这个合法性,那么蜀汉政权也就不存在了,就必须要改组,比如说放弃汉朝的称号,由益州本土人建立一个叫作“蜀国”的政权,这就和东吴政权的性质一样,都是在“大汉”这一框架下单独分出的政权,而不是代表整个“大汉”。

假使曹魏同时承认了“蜀国”和“吴国”,并且宣布“三帝并尊”,那么魏蜀吴也就能够实现几十年的太平。可问题在于,这只是个空想,首先蜀汉政权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合法性,蜀汉集团也不会主动降级为地方政权,依然坚持代表整个“大汉”;曹魏也不可能接受“三帝并尊”的局面,他们要的就是一统天下。如此一来,魏蜀吴三方不可能实现和平,蜀汉也不可能偏安。


图维坦


对于蜀国采取生养休息,蜀国未来会怎么样?对于这个问题,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蜀国采取休养生息,蜀国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不会灭亡,蜀国完全可以利用蜀国的地理优势守住蜀国,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必将快速灭亡,因为蜀国后期只有诸葛亮一人承担政治家、军事家、治军家。诸葛亮一旦灭亡,蜀国在治军、军事、政治方面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蜀国士兵没有实战经验,灭亡必定加速,有人说费袆、蒋琬都是治国能成,他们都只是比较普通的人才,还算不上政治家,姜维事实,蜀国更是没有一个能人,这样的国家只有姜维一个人苦苦支撑罢了,这样的国家已经名副其实的亡了。

其次,蜀国的人才决定了蜀国不能采取生养休息,因为蜀国根本没有人才,蜀国不是生产人才的地方,中国中原才是人才聚集地。有人说蜀国没有人才是因为诸葛亮限制人才的发展,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诸葛亮是非常会用人的,在蜀国提拔了很多人,而是提高蜀国人才的最大限度使用,是有用的人才都被提拔上去了,这是蜀国政治制度决定的,不要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就说诸葛亮不会用人,马谡其实并不是演义里面说的那么没用,是非常有才的一个人。对于诸葛亮用人有兴趣可以去看诸葛亮治蜀,会告诉你答案的。时间越久蜀国和魏国的人才差距会越来越大,灭亡就会更快。这就如同十年前的中国和日本相比,再看看现在,一个大国和小国的发展对比。

再其次蜀国的军事力量不允许蜀国休养生息,大家可以看看蜀国后期的军事力量,蜀国总兵力也不过15万,能调动的最多也不过10万,诸葛亮北伐基本都是带五万左右,最后一次北伐带动蜀国全部兵力10万,其余的兵力需要守后方和东吴,不能调动。而魏国呢司马懿带领的现成军队就在15万到20万,还能调动边境的40万大军,说明魏国的总兵力超过60万,东吴兵力是超过20万的。在加上蜀国的粮草跟不上,出兵困难,军事力量不足,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如果不以攻为守,显示自己的强大,让其他的国家再发展蜀国灭亡更快。三国后期蜀国的名将只有魏延和姜维,姜维都还是魏国的,而魏国呢,王双,郭淮,曹真,张颌,司马懿等等很多。如果时间再久蜀国领兵打仗的将领可以说是一个人才也没有了!

最后,蜀国如果休养生息,那么时间久了,蜀国将士都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军队到时候守都守不住,蜀国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都被刘备败光了,诸葛亮北伐带的军队都是些新手,如果不是诸葛亮会用兵,这些新兵岂能是魏国军队的对手。蜀国后期,邓艾攻入成都,守城将士直接投降,为什么不打,打不赢还可以守,邓艾粮草跟不上,守个几天邓艾军队就会不攻自破,为什么不守直接投呢?一蜀国内部士兵没有将领会带兵作战,二蜀国内部士兵没有实战经验,三蜀国内部士兵吃喝玩乐惯了,不想白白送死。这样的蜀国军队能打仗吗?说打,诸葛瞻一打全军覆没,一个三十年从未打过仗的人,能打的赢邓艾吗?在这种弱势下应该守,却还要正面打,一看就不会用兵。不北伐蜀国军队将不能打仗。

综合上述蜀国无论如何都得北伐,不说诸葛亮为了国家也好还是为了自己利益也好,还是为了报答刘备也好,蜀国的坏境决定蜀国不能生养休息!


汐水柔情


如果这样,统一天下的多半是蜀汉王朝,也就是说大汉将会再延续至少200年!

这里要先说明一下,诸葛亮没有休养生息最关键的原因是背负重托,导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刘备临终前,诸葛亮答应一定辅佐刘禅光复汉室,结果在蜀汉上下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一次次贸然北伐,不仅虚弱了蜀汉国力,自己也累死了,可叹!

蜀汉内部不稳,不利于北伐

蜀汉政权属于外来户,当时豪强遍地,刘备在初入蜀地的时候,这里一日数十惊,刘备斩之不能定,可见当地人反抗之激烈。所以,诸葛亮应该想办法取得豪强们的支持,巩固政权。

国力弱小,北伐是自寻死路

蜀汉北伐,如同日本攻打大唐,必败无疑!即便取得阶段性胜利,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长此下去早晚被耗死!


假如诸葛亮休养生息蜀汉必定会成功取得天下

天府之国物产丰富

不要小看四川,这里被称为天府之国不是没有原因的。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秦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秦朝之所以能常年对外作战,除了关中平原的传统农耕区之外,靠的就是成都平原的粮食。而且,这里由于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粮食产量比北方多得多!

修养生息有利于人口增加

四川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汉末包括三国时期常年战乱导致这里人丁稀少,人口曾经降低到了不足百万!其中,诸葛亮总是北伐也是人口减少的一大原因。如果停止北伐,人口就不会减少那么多,要 是转而支持百姓开垦荒地,生育人口,增加到200-300万人还是没问题的。这样,不仅有利于防御魏国,也为将来北伐提供了更强大的人力资源。要知道,在三国末期魏国人口才400多万。

休养生息时更要联合吴国

只要吴国和蜀国联合,三国局面就能维持稳定,所以,一定要避免吴国单独遭到魏国攻击。

趁魏国动乱大举北上夺取关中,进而兼并天下!

相对于蜀汉和吴国来说,最不稳定是国家就是魏国。曹操后代的能力属于逐次递减的情况。而且,短短52年的时间里换了5个皇帝,政局动荡。并且,内有权臣当道,往外有北方的高句丽威胁。只要趁魏国大乱,国力衰落之时,大举北上夺取关中,就能在实力上超过曹魏。

然后大军出函谷关,就像当年刘邦一样再次将中国统一起来!

可惜,对诸葛亮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休养生息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对北方用兵完成统一大业,这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只要诸葛亮想明白统一不是一代人的事,一切就都好办了!


历史风暴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说北伐中原是诸葛武侯治蜀的战略性错误,认为季汉朝廷应该效法东吴那样深耕基本盘——即不断的向南开发,像东吴征讨原住民山越部族那样一门心思的致力于征服南中并拓殖南蛮,为季汉朝廷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做首先可以开疆辟土,设立新的郡县;二可以团结荆州元勋和益州本土豪强,就像日后的日不落帝国以印度为殖民地减压一样,释放季汉朝廷的压力;最后可以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训练将士,以待中原出现转机之后——比如曹叡的暴死再夺取中原,光复汉室。

明 戴进《三顾茅庐图》

但是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季汉政权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朝”——也就是说,季汉的处境类似于东晋和南宋,而绝不可以和东吴做比较。所以在这种格局之下诸葛武侯只能抓住为时不久的短暂时间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因为对汉朝还有这记忆的一代人正在老去。

成都武侯祠,宋代石翁仲。



中兴汉室在董卓之乱的时候是中原诸侯的共识,但是经过一个世代的战乱以后,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这个追求。而自从曹丕篡位、声称受天命取代汉室以后,中兴汉室就成了类似于后来“反清复明”这样的口号,即使仍有强大的号召力,但是响应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所以诸葛武侯的克复中原,就跟跟东晋和南宋的北伐一样,所依据的社会基础是一代比一代薄弱的。因此如果不抓紧机会的话,那就像《后出师表》中所指出: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当从中原地带各州云集而来的汉室遗民们基本退出历史之后,接替他们的新人都是生长于蜀中,这些人是生在汉朝解体以后,这些人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汉天下,也就不会对光复汉室有什么太多的认同。对于新一代人来说有没有能力北伐是先放到一边,恐怕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人觉得北伐有什么必要。

由此可见,对于诸葛武侯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曹魏,而是不断逝去的时间。北伐固然很难成功,但是还有一线希望,一旦错过了这一线希望,等到三十年以后,老一辈人死去,那季汉朝廷就会彻底的沦为偏安政权。而类似谯周《仇国论》的观点就会成为主流,这样的话季汉朝廷对曹魏的合法性优势也就当然无存了。

成都娘娘庙,也就是季汉朝廷的太庙,北地王一家于此殉国。


陳大舍


诸葛亮不北伐,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使蜀国实力强大。但同时,魏国也同样休养生息,魏国同样会实力强大。

如果三国都在停止战争,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要问谁会统一天下,我只能告诉大家,是魏国,因为三国成定局时,蜀国人少地小,又处于西南贫穷地带,而魏国面积大,人口多,处于中原福裕地带,而吴国虽领土不小,人口不少,但自孙权周愉死后,内斗不断,无明君贤臣,其实力无法战胜魏国。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三国都不战争,都来用休养生息法,到后来仍然是魏国势力最强,统一三国的只能是魏国。

从本平台看,有人会认为都在休养生息情况下,蜀国会胜,原因是这些人忘了一条非常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蜀国强大的同时,魏国也更强大!总之一句话,三国版图的定局,以及吴国内政动乱就注定了魏国胜!



用户创维


历史不可假设,如果真的要假设的话,有如下猜想。

一种可能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走向了强盛。蜀国的大部分地盘在今四川盆地境内,四川盆地在三国时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盆地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温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四川盆地能够提供物资支持。换言之,政权能够在四川立足,实现自给自足。从这个层面来说,蜀国可以发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补给。同时,四川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不易受到外在势力的入侵。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蜀国完全可以独立发展,如果有卓越的领带团队,会发展的很好。



还有一种可能是蜀国很快走向灭亡。一旦没有对外战争来吸引蜀国境内的政治势力,那么可能会转向内耗、内斗,在这种情况下,蜀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那么强势的诸葛亮引领整个朝廷上下,势必会引起刘氏集团的不满,那么刘氏集团联合众族反对诸葛亮集团,这也不是没有不可能的。


沙漠孤狼2017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刘备在西蜀称帝时提出的口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北伐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想在西蜀过安逸日子“养老”,宁愿累死,也要出兵北伐。实际上这正体现了他们二人的远见卓识,也是支撑蜀国延续下去的唯一途径。

当时三国的形势,曹魏自不必说是最强的,比孙刘两家的实力总和还强,国力第二的孙吴据有荆、杨二州,虽然不及魏国,却也是遥遥领先蜀国。毕竟蜀国历经关羽败亡、刘备大败病死,已经失去了一半国土和10万左右精锐部队。


对于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诸葛亮也是忧心忡忡,所以他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三国中,蜀国除了国力最弱,内部矛盾也最深。刘备集团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对内采取打压益州本土士族势力来维系统治。可自从蜀国接连遭遇几次重大失败后,内部早已是暗流涌动,益州士族对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政权变得更不满了。

国外强敌环伺,国内矛盾重重,对于蜀国来说,休养生息就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若是出兵北伐,捉住有利战机拿下关中地区,则还有逆袭翻盘的机会。就算北伐没有成果,也能起到延续蜀国国运的效果。

首先北伐能使蜀国时刻处于战争状态,保证有一支身经百战的高素质军队,凭他们抵御外敌入侵。再者北伐能让诸葛亮牢牢掌握兵权,有兵在手,益州士族们就不敢造反。最后北伐能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使蜀国全国上下同心为北伐大业服务,起到团结蜀国人心,掩盖国内矛盾的作用。


历史探索机


如果有玩即使战略游戏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很好理解的。比如《魔兽争霸》或《星际》中,人家有十个矿,你只有一个矿,但是你有地利优势,前期人家不会马上来打你,你是选择等慢慢发育好肛一波,还是派出精锐部队去骚扰偷资源呢?

实际上诸葛亮也并非盲目北伐,第一次北伐时还是有很大希望的。那时曹魏都认为刘备已经死了,蜀汉已经没有可以发起战争的人物了。结果突然传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当时曹魏朝野上下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人心惶惶。

而西北地区,曹魏控制力比较弱,军力不多,而羌人实力较强,马氏家族又在西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陇西城池纷纷归降。

可惜街亭之败把打好的形式都丢了,之后的北方曹魏已经有防备,就比较难有作为了。

但是诸葛亮还是要北伐,因为不北伐就意味着等死。而且北伐还有以下的目的:

第一、诸葛亮每次北伐并不是单独行动,和东吴之间都是有配合的。等于给曹魏在西北和南方同时开了两个战区,增加了曹魏指挥,兵力和粮草调配的困难,并且分散兵力。可惜的是东吴方面每次打的实在不敢恭维。

第二、诸葛亮每次北伐的战场都是在曹魏的领地,即保证了蜀国后方可以安心生产,而魏国战场周边的“矿”等于就废了。尤其是直接受到威胁的关中及长安地区,是曹魏的核心地带。

第三、一旦运气好成功了,控制了陇西和长安,就可以直接面对曹魏的首都洛阳,对于曹魏政权是有颠覆性的影响的。很可能造成曹魏内部的动乱,让一些人和势力蠢蠢欲动,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中,一旦天下有变的局面了。

第四、即使后期攻陷长安已经很难,但是诸葛亮在每次北伐的过程中,都会向蜀中迁移人口和资源,弥补蜀汉自身资源人口的不足。这就是所谓的“偷矿”了。

第五、北伐不是说闷声不响的两边打来打去,每次都是有政治口号的,诸葛亮每次北伐一次就等于宣传一次“匡扶汉室,克复中原”的口号。就是质疑曹魏的正统性,不然时间长了人们印象就会变成曹魏是正统,你蜀汉是贼寇了。

第六、连续的北伐可以团结蜀汉内部,转移矛盾。如果不北伐选择休养生息,蜀汉还没强盛起来,内部的各种问题就会迅速爆发,也没有可以调节益州本土派和荆州派系矛盾的方法了。

第七、如果不北伐的话,随着早期刘备留下的人才逐渐死去,蜀汉的军事实力会快速衰弱。而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将来难有作为,益州本土派的偏安及投降主义也会抬头。最终的结果就是曹魏伐蜀的时候,就是大家比赛投降的时候。历史上和蜀汉类似的势力,成汉、前蜀后蜀,除成汉稍微抵抗下坚持时间长点,前后蜀基本上就是一路投降,都是六七十天就灭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