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

Domilo


崇祯有那个胆量和魄力吗?说起来这事也挺讽刺的,明朝末期的时候,崇祯作为一个皇帝他却低下头苦苦的哀求大臣以及皇亲国戚,他在求他们给自己捐点钱,给岌岌可危的大明做出一丝一毫的贡献,因为崇祯要打仗,前线的将士已经很久没有吃饱肚子,更别说是拿到军饷了,吃不饱肚子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崇祯号召全天下给明朝捐钱,有趣的是当时有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捐了四百两白银,这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崇祯非常的兴奋,大呼大明有救了,百姓都能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救大明。因为这个崇祯还封了那个老头一个锦衣千户的职位,想要让天下人看看。

那么大臣们捐了多少呢?根据史料来看,当时的内阁首脑是捐的最多的,白银五百两,其他的大臣没有一个比他多,崇祯的岳父迫于无奈捐出一万两,讽刺的是有个名为王之心的太监捐了一万两,总之到最后崇祯各种哭穷卖惨,筹集的银两少的可怜,这点钱对于一个朝廷来说,一丁点用都没有。

那么是大臣们没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一车一车的金银珠宝从大臣们家中搜刮出来,根据记载最少有七千万辆。那么大臣们有钱崇祯真的不知道吗?当然不可能,其实崇祯一开始也非常强硬,从一个大臣家中强制征收,结果就是有人告诉崇祯,他在这样做,恐怕子嗣会一个个死光。

没多久他的第五子就死了,崇祯还敢继续强硬吗?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早就能和崇祯抗争,身为皇帝却无法保住自己儿子的命,实在是可悲,说到底还是崇祯不适合做皇帝,当皇帝仅仅靠勤勉是不够的,如果换一个手段的皇帝,这些大臣们谁敢这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为什么要借钱?极度缺钱。借钱借不到为啥不直接抄他们的家?崇祯皇帝不想抄他们的家么?

(1)天子与文武官员共治天下

皇帝的权力来源于谁。是“君权神授”吗?那都是哄骗老百姓的政治欺骗,而对于掌握知识的士大夫阶层来说,这就是一句空话。对于带兵打仗的武将,也是废话,武将最爱造反,更不会承认什么“神授”!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皇帝不过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充其量是宗主,代表地主阶级行使统治权,皇帝的统治也必须依靠地主阶级的合作。

直观地说,皇帝的权利来源于地主阶级,必须为地主阶级服务,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官员集团就是地主集团的主体。皇帝与官员共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并非崇祯不想抄大臣、亲戚的家,而是不能,抄了亲戚家、大臣家,他就真成孤家寡人了。

(2)各个基层官员都是利益代言人,就是皇帝本身没有,因此,崇祯只能借钱

阉党、东林党、皇亲国戚在当时都属于权力阶层,他们利用权力取得财富、充当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表。

例如阉党和皇亲国戚就是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表,官员征税根本不敢征他们的,还得想办法给他们避税;

官员许多都是东林党成员,主要代表是市民工商业者利益,官员也不想征他们的。

结果,大地主大商人不敢征、城市工商业者不愿征,只能巧取豪夺农民。农民没有利益代言人,最后,晚明对农民救灾的财政支出还不足千分之一。农民能不造反吗?

(3)除了开国、昏君暴君之外,皇帝也不是一言九鼎,也必须按照规定规矩做事,或者采用各种手段这就需要时间,崇祯借钱都是用于急事,根本来不及等

作为皇帝杀人也必须要有理有据的,没有依据就会失去官心。

你做事需要有人传达,有人执行、有人监督吧。你把替你办事的人都抄家了,谁替你办事?会对你忠心耿耿么?崇祯亡国后,北方对于清军抵抗并不强烈,直到“剃发易服”出现后,人们才开始抵抗。

在人们眼中,皇帝、明朝是没有“衣服”“头发”重要的,从这点上说,皇帝也没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你能够给大家带去好处的时候,大家都跪你,不能你啥也不是。

(4)从现在看历史,崇祯如果能杀伐果断,不借直接杀续命倒可能真的可以

不敢抄贪腐官员的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向大臣亲戚借钱。早在崇祯九年,他就要武清侯李家、神宗的三位驸马及两大宦官拿钱借给兵、工二部。

可大明后期,因为“商业思维”地浸染,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被金钱代替。士大夫精神早已死亡,整个士大夫阶层毫无“忠”的观念。

到了崇祯十七年二月,由于各地解送的钱粮已经断绝(赵士锦《甲申纪事》引倪元璐语),崇祯又要求勋戚、大宦官、官员等普遍捐饷。其成果按杨士聪的说法,只筹集了二十万两银子。

最终,大明还是倒了。与其那样还不如狠狠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抄家。

可惜,一来崇祯没有那个魄力;二来他也办不到,没有时间对官场进行朱元璋式清理,朱元璋掌握军权、有军事才能都需要十几年时间分阶段屠戮文武大臣,崇祯既没时间也没有那样的威望!

别忘了,朱棣造反时只有两三个兄弟敢于公开支持!

崇祯时期,大臣们可以拥戴并控制的叔叔们何止几百位?


坐古谈今


崇祯本不该就皇帝位的,只是因为年长其五岁的天启意外病亡而膝下无子,他才成为当仁不让的皇位继承人的。他并没有做太子的经历,没有受过帝王之术的教导和历练,因此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他更像是一个才子和一个愤青。他是想成为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把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的。


他起先便受到他的东林党老师们如吴梅村和其皇嫂张嫣的误导,把朝政之糜烂皆归罪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流。而实际上魏忠贤人如其名,比那些沽名钓誉贪污纳贿的东林党伪君子们更懂得治国之道,更注重维护皇权,虽然这个皇权被魏忠贤利用了。魏忠贤采取的主收江南权贵地主新兴商人工商税、减免当时小冰河期旱涝交替而粮食歉收的北方农民的农业税的税收政策,基本支撑住了当时朝廷的运转,缓解了阶级矛盾,但遭到了代表权贵地主和新兴商人利益的东林党的一致反对,他们利用崇祯急于集权中兴做圣贤的心理,借崇祯之手做掉了反对和迫害他们的魏忠贤阉党一派,废除了行之有效的财政政策。于是,朝廷不再收取工商税,而改收农业税,逼得贫苦农民纷纷揭竿造反,在崇祯二年裁撤驿站裁出了个明朝的掘墓人闯王李自成。


更要命的是,崇祯接受了东林党阁僚的建议,限制了锦衣卫东西厂对文官集团的监管,糊涂的他自以为朝廷已经“众正盈朝”了,自己中兴大明、成为尧舜明君的路顺了。岂不知大错特错,这帮文官们大搞党争、争权夺利而置朝廷安危、社稷累卵之危于不顾,既使是最终崇祯要求他们助饷凑够50万白银撤回关宁铁骑拱卫京师时,这帮要钱不要命的家伙,也都缩手缩脚装孙子,像打发乞丐一样糊弄崇祯这个可怜可恨而悲情的皇帝。这些人中尤以崇祯的老丈人嘉定侯周奎做的最绝,他向她的女儿周后要了5000两,助捐了2000两,反而赚了3000两。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一书中贾芸(家芸隐崇祯)向卜士仁(不是人:隐周奎)借香一节展示了出来。


而在这个时侯,智商超人而情商不足的崇祯痛恨之余,也没有采取像后李自成那样拷饷的举动!自己的国丈都如此见死不救,他又能责怪谁?!这充分反映了他性格中的懦弱无能的一面!就位十七年来的绝望和无奈,最后只是以死解脱,死前痛恨表达了“文臣个个该杀”的愤懑。一生聪明的崇祯反被聪明所误,落了个亡国身死的悲惨下场。

名人马未都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男人最好的年龄在35岁到55岁这个年龄段。35岁以下少不更事,55岁以上精力不济。”考虑到崇祯死时尚不足34岁,做皇帝日夜操劳国事,几乎没过什么好日子,确实是个悲情皇帝而令人痛惜!


低调与责任


皇帝看似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际上他的权力来源于所代表的统治阶级,一旦没有统治者阶级的支持,皇帝的权力就会瞬间崩塌,成为所谓的光杆司令。崇祯就是因为深知其中的奥秘,他才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你还不要不信,不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古代的皇帝的权力,并非君权神授,而是来自统治阶级的支持,而皇帝是国家统治阶级的代言人(犹如一个公司的CEO一般)。在古代社会,实际上是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的命脉和王朝的更迭,而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百姓,百姓被称为被统治阶级,他们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从而影响国家的走向。古代的政府机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建立,统治阶级只是委托皇帝行使这个机构的管理权而已。如果皇帝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家都可以维护他的统治,但一旦皇帝损害了大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话,他就会被抛弃,成为一个光杆司令。因此,古代的皇帝看似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际上只是相对的。

在古代社会,王公大臣等地主阶级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他们掌握了国家的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如果皇帝能够维护他们大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就会给予皇帝权力,并且听从皇帝的政令,一旦皇帝的政令损害了他们大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个皇帝就会被无情地抛弃,成为光杆司令,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显然,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可伶的皇帝,东林党一家独大,大臣们抱团,自私自利,他们为了自己的私财,才不管国家的死活,想让我出钱门也没有,大不了国家亡了,我们再找一个新的代言人。崇祯皇帝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实际上他在执政晚期早就吃过瘪,因此他最后关头只能请求大臣们出钱打仗,而不是直接抄家。如果他选择抄大臣们的家的话,一是没有人会听他的话,谁会自己抄自己家;二是这些大臣们会直接发动政变,拥立新君,或者直接投降,只会加速王朝的灭亡。当时的崇祯皇帝内心是多么的悲凉,一国之君成了光杆司令,因此他在死之前发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悲愤。

明朝的王公大臣不管明朝的死活,一般来说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李自成,这个泥腿子还没有悟出其中的秘密,只是为了眼前利益,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将北京城的王公大臣的家产都分了,而且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这一下他可惹大祸了,他超出一定的度,或者说李自成还没有绝对的实力与地主阶级为敌。如果这时他不立马改变策略,开始团结这些统治阶级,得到他们的支持的话,李自成必然会面临灭亡。这不很快就应验了,李自成农民军的肆意妄为,造成统治阶级果断选择了清军,吴三桂放清军入关。随后,李自成的农民军就在清军和地主阶级的联合绞杀下灭亡。

总之,古代的皇帝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的,他们只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已。古代有些皇帝(例如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是因为他们是权术高手,他们知道团结大部分力量,来为自己所用,从而打压另一部势力,他永远会维持着两个势力的平衡,自己居中调解,永远掌握主动权,借力打力。


密探零零发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权利失衡,崇祯是想做好皇帝,但是自己没有驾驭天下的才能,无法像秦皇汉武那样掌握全局,把底下人控制的死死的。那没有这个能力又需要把控朝政就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不让任何一方做大。他可以跟嘉靖一样,即使常年在里面修仙,也能把握大局,完成了不少功绩。

崇祯上位的时候,朝廷分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以读书人为代表的东林党,在上一任的多重打压后,魏忠贤的势力有点偏大了!这个时候崇祯选择灭掉魏忠贤,结果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自己失去了对朝局的控制,以至于苦苦哀求都没用!他自己忘记了帝王之术,忘记了左右权衡。东汉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之争近在咫尺,当时没考虑权衡,以毁灭一方为目的最终导致了东汉灭亡,结果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startrekmovie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堂堂一国之君,居然穷到要给大臣们借钱!彼时外有清兵压境,内有李自成兵临城下,天灾人祸,御敌平叛没有军饷,吃不饱饭没有钱拿的军队,哪里来战斗力?

国库空空如也,危难之际祟祯不得不低下头来,向豪族富戚们求助。结果呢,首辅魏德藻才出500两,其余有好歹象征性的出了点,差点的叫苦连天,要捐锅碗瓢盆,跟《雍正王朝》里,康熙追缴户部欠款,十王爷们上街卖家当差不多。

崇祯无奈找到老丈人来撑场子,作了京城数得着的大户,周奎也只出一万两,皇后都过意不去,变卖私物凑了五千两。七拼八凑不足百万,不过杯水车薪。可知日后李自城入了京城,光银子就搜罗了七千万两!周奎一户现银52万两,还有奇珍无数。而崇祯加税十余年,国库总收入也不过两千万两。

眼见军情如火,崇祯听从首辅薛国观的建议,准备来硬的。先拿太后亲戚李国瑞开刀,抄家吧还真不少。谁知他胆小,被皇帝吓死了。

一见崇祯来真的,众臣不乐意了,难道他们不懂得利害么?因为作为权贵,官僚士族代言人崇祯皇帝,已经彻底被他们抛弃了。要他们在朝堂上表表忠心可以,真金白银多年积累的家当,可不能给眼见就要改朝换代的皇帝当陪葬品。

于是众人联合成一个阵营,串通宫人,假言孝定太后显灵,化身九莲菩萨,怒责皇帝刻薄外家人,大不孝,欲降罪于其子嗣,若不收手全部皇孙都死光光。不久崇祯喜爱的五皇子朱慈焕病重而亡,这个诅咒也砸实了他的软处,于是返还所抄财产,还封李国瑞七岁儿子封了候,以免天怒人怨。



害怕绝后的皇帝,缺乏政治家肚量,钱没借着,却恨薜国观的建议,日后寻故杀了他。《明史》评价说:"国观险策,然罪不致死,帝徒以私愤杀之。”此番评价恰好说明,崇祯喜欢拉人背锅,凡与善言忠心者皆被坑死,难怪君臣离心离德了。

魏忠贤死后,锦衣卫也撤了几回,崇祯要抄人家,也无亲信之人可用。虽为天子至尊,崇祯皇帝缺乏帝王心术,高估了东林党人的道德水平,手中又无权无人可用,难与沆瀣一气的群臣相抗,借钱抄家筹银的失败,亦说明其难挽国之危难于狂澜。



崇祯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他自认勤政爱民,不好色,不贪财,然用人多疑,每逢大事不果决,忙着找人担责,才有城破国之日,十七年辛苦一场空。虽明亡有多方因素,但崇祯应负主责。

崇祯临死歪脖树上吊了,却怨"

都是内外诸臣误我”,与西楚霸王项羽所叹"时不利兮奈若何?!”何其相似!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顺手点评,手有余香。

元元的天下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皇帝为什么有权力?绝不是因为皇帝这个称号,如果皇帝这个称号有用,那汉献帝和光绪为什么都是傀儡?刘贺为什么被霍光的废了?皇帝这个称号什么都不是。

皇帝拥有权力,是因为他代表了权贵、官僚、地主、士大夫、富商、豪绅的利益,这些人拥护你,你就能坐稳皇位,但如果皇帝敢侵害他们的利益,分分钟会让他下台的,杨广就是个例子。

别看崇祯是皇帝,高高在上,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你杀官僚可以,但如果你想抄他们家,向他们收税,那就别怪他们翻脸了。

皇帝面对的官僚,通常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个的利益集团,你伤害一个人的利益可以,但如果你想伤害利益集团的利益,想从他们身上炸出油来,估计比登天还难。

只要皇帝敢这样想,利益集团马上抱成一团,构建其利益联盟,皇帝一看这架势,也只能表示妥协了。

不要觉得这是因为崇祯弱,再强势的皇帝,面对抱团的利益集团也是毫无办法的。

你能想到的这个办法,崇祯当然知道,而且,还有人向他建议,收富人税,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东林党的清流大佬钱士升公开叫嚣,反了反了,像这种妖言惑众的人,必须关进大牢砍头,居然公然教唆皇帝抢富人的钱,这是乱了国家的根本啊。

面对官僚集体反对,皇帝也不敢强行推行,因为你这是与所有官场人为敌啊。

于是,崇祯皇帝的小儿子,不明不白的死了,崇祯皇帝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明朝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的有很多,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还有明英宗朱祁镇,打仗打着不明不白就输了,

皇帝绝不是想干嘛就可以干嘛的,杨广想推行科举制,门阀士族们一个不满意,马上造反了,换另一个士族李渊做皇帝,刘贺刚当上皇帝,想收回权力,群臣一个不满意,把他废了,

崇祯如果敢公然抄官员们的家,那估计也是不明不白的就死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崇祯志大才疏!从没动过士大夫权贵阶层的利益。漠视官僚土豪对农民的无限制压榨!杀掉魏忠贤及其代表的阶层和势力,就已经走上了不归的死路!国家局面失控,就很快被士大夫土豪阶层所抛弃!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眼里没有国家民族概念,眼里只有利益!唐宋以后国家的逐渐衰落,主要是文化的原因!汉代之前的神玉文明才适合目前中国的发展和竞争!汉代之后的愚民文化,适合世界大同,只有一个国家,让百姓像牲口一样老实生活繁殖!社会稳定!统治阶级为所欲为,只要人民饿不死就可以!现在世界强国林立,要充分发挥人民的活力和创新力,国家才有光明的未开!


春晓144640302


只能说崇祯没有用好方式方法,使自己在上位初期就处于了劣势。

崇祯的问题不在于他杀了九千岁,九千岁这种垃圾该杀,看见很多说要留着魏公公的就是naive,崇祯上位没多久就能干掉魏忠贤,说明的问题就是那时候的皇权能力还很强大,可以把自己不听话的狗废掉,问题是他杀了魏公公以后把魏公公办的阉党里面几乎所有的人都一网打尽了。这就不好了,很多人也不是真的和魏公公一伙,就是迫于形式,不得不低个头,造个生祠也是为了升官发财。

你崇祯把他们都撸了,首恶凌迟斩首,其他的也都流放罢官,一下子就动摇了帝国中央政权的稳固性。这也就算了,想当官的还会没有嘛?最可怕的是,没有人愿意给崇祯卖命了,说句难听的,他就死在这上面。

你看曹操,征袁绍完毕收获一箱朝廷官员暗通袁绍的书信,按崇祯的性子就是一个个看完然后都剐了,曹操不,人家看也不看,都烧了。一方面稳定人心,这帮官员都庆幸自己劫后余生,一定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大家心里都有数自己干过啥,以后肯定勤勤恳恳认真干活生怕哪天被皇帝或者政敌一锅端了。这就是水平。

不是说这帮人不能杀,是崇祯你不能两线作战,这是崇祯同志最大的死因(流寇和后金同理)。你收拾自己的狗,就有必要联合一下官僚集团,哪怕暂时拉拢,威逼利诱,崇祯呢?收拾自己狗的同时把官僚集团全给得罪了,这还怎么玩?大萌的基本盘就给玩崩了,以前皇帝要么联合官僚要么联合宦官,都还过得不错,现在好,活生生把这两股势力逼到了一起。

崇祯的摊子固然烂,也还烂不过被蹂躏了一百年的近代中国,他要是水平高点,给大萌续个一百年是没问题的。之所以要求他们而不能抄家,实在是因为崇祯那时候太被动了,这方面他和优秀的政治家还是差距太多。


周天无极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皇帝也想这么干,但他更想活命!历史上因为触碰官僚集团利益而死掉的皇帝可不少,尤其是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皇权势微,兵权被各大势力瓜分殆尽,什么一言九鼎?政令能不能出紫禁城都成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