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拿地、去杠杆,新时期的融创举措

控制拿地、去杠杆,新时期的融创举措

以“快速增长”的形象深入人心的融创,如今的新标签是:安全第一。

8月31日,融创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

成绩单可说是十分靓丽:今年上半年,融创实现营业收入465.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15.3%,毛利润115.3亿,同比增长251%,归母净利润63.6亿,同比大涨287.7%,归母核心净利润66.1亿,同比大涨292.3%。基本每股盈利1.45元,同比大涨245%。

融创还是从前那个快速增长的融创;同时融创也变得越来越安全了。

在业绩会上,出现在孙宏斌口中的重点词汇是,“小心谨慎”、“安全第一”。

“2016年,我曾经说过,这次宏观调控的严峻程度是不可想象的,会改变购买预期。到目前我们仍然判断,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放松,因此我们还非常小心谨慎,2016年10月到现在几乎没有在公开市场拿地,现在还是如此,安全是第一位的。”

控制拿地、去杠杆,新时期的融创举措

如孙宏斌所说,近两年,我们已经很少看到融创在公开市场拿地的新闻了。

如今越来越安全的融创,经过连续几年的跨越式增长,已然筑起了规模的护城河。

数据显示,融创2015-2017年销售额保持130%复合增长率。2016年实现合约销售1506亿,同比增长120%;2017年实现合约销售3620亿,同比增长140%;今年上半年,融创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915.3亿元,同比增长76%;截至今年前7月,融创完成的合同销售额已达2254亿元,完成全年4500亿销售任务50%以上。

在仍有将近5000亿元未结转销售额的基础上,融创预计下半年将有369个项目在售,总可售货值达到4912亿元人民币,直接锁定未来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这也意味上,融创2018年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将无悬念。

2018年上半年,融创归母净利润63.6亿,归母核心净利润66.1亿,同比增幅分别达287.7%和292.3%。

净利润和核心净利润是衡量一家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参数,融创这两项指标接近300%的涨幅,是公司有史以来取得的最高同比增幅。放诸整个行业,这样的增长幅度即使在TOP10房企中亦是名列前茅。

控制拿地、去杠杆,新时期的融创举措

想要“安全第一”,一个是控制拿地,一个是去杠杆,要保证资金流。而这两点,在融创的年报上都有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融创总资产6699亿,同比上年末的6231亿增长468亿;所有者权益635亿,较上年末的606亿增加29亿。经营规模提升的同时,有息负债持续下降,较上年末减少近百亿。

融创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汪孟德表示,降杠杆是融创这两三年非常确定的方向。未来几年,融创的杠杆率还会持续的下降,净资产水平则会持续提升。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账上有没有钱,直接影响到企业行事的底气。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融创拥有现金余额874亿元,与上年末保持平衡,现金余额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控制拿地、去杠杆,新时期的融创举措

孙宏斌曾公开表示,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风险便是在于买贵了地。

那么,想要提高安全系数,必然要在地价上有所体现。

截止2018年中报发布时,融创于2018年以来,合计获取土地总建筑面积2920万平米,权益建筑面积1545万平米,平均土地成本仅为3620元/平米,为近年来获取土地均价的新低。

其实,单纯从土地成本上看,在诸多房企中,融创的成本数字并不是最低的。但看土地,除了看成本,更重要的还得看位置。

截至2018年中报发布时,融创总计拥有土地储备2.31亿平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并购获取,超过92%位于一二线及环一线城市,土地平均成本为4470元/平方米。对应同期超过16000元/平方米的销售均价而言,融创可运作的利润空间十分丰厚。

“不买贵地”的准则其实在很早前就已开始了。2016年底,国内不少城市的土拍市场行情火爆,融创却反其道而行之,启动了内部预警机制,不再参与公开的土地拍卖,避免接盘高总价、高溢价、高单价的“三高”项目。

融创行政总裁汪孟德表示,融创未来仍将聚焦一二线环一线核心城市为主的布局方向,继续坚持高拿地标准,严格控制土地获取节奏和规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