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今天我們講的是《金融的本質》這本書,講的是美聯儲的前任主席伯南克,在金融危機之後,做的一系列“覆盤”,為大眾系統、深入地分析了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伯南克是在2006年接過了美聯儲主席的接力棒。可上任沒多久,也就是2007年夏天,美國金融危機就開始爆發。這位經濟學者出身的官員一上來就要面對洶湧而來的危險局面,確實不太走運。不過伯南克能從學者當上美聯儲主席,也不是一般角色。他此前的研究方向,就是經濟危機和經濟政策,並且很有建樹,曾經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7年,還擔任過經濟學系的主任。所以在危機襲來之際,他和當時的財政部長保爾森,紐約聯儲銀行蓋特納通力合作,通過有效的政策,遏制住了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三個人也因此被稱為“次貸危機三劍客”。而伯南克也不再僅僅是研究危機和政策的學者,更是真正應對了危機,制定了政策的實踐者。他研究歷史,理解歷史,更創造了歷史。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在次貸危機基本過去,經濟走向穩定的2012年,這位伯南克在華盛頓大學做了四次演講,把他對金融危機的理解,他對美聯儲和金融危機之間種種糾葛的思考,對美聯儲的職能和作用的思考都系統性地總結了一遍。結集出版的成果,就是這本《金融的本質》。

2012年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過時呢?我們今天再看還有多大的價值呢?這本書還真不過時。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雖然世界在變,時代在變,但是,我們希望經濟穩定增長,希望金融系統有序發展的目標卻從來沒變。而且正是因為世界越來越錯綜複雜,沒有這些總結和反思,也不會有次貸危機的化解。所以通過美聯儲主席,通過一位學術造詣和實踐經驗都功力深厚的美聯儲主席來了解美聯儲,是很有價值的。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伯南克是怎麼看待金融危機的,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到底有什麼淵源和糾葛,美聯儲有哪些手段和工具,又將如何運用他們來防範和應對金融危機。

第一部分

先來說說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和美聯儲有什麼關係。

說到金融危機這個詞,我們都不陌生。但是現在問你,什麼是金融危機?恐怕你一時半會兒還真說不太清楚。

一般說起金融危機,大家想到的都是什暴跌啊、破產倒閉之類的。但是股市、債市大跌就是金融危機麼?這可不一定。股市、債市總是漲漲跌跌,一個大新聞就可能引起大幅的下挫,但未必就是金融危機來了。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金融機構倒閉重整就是金融危機麼?經營不善或者違法違規強制破產倒閉、重新整合的金融機構很多,屢見不鮮,也不一定就爆發危機嘛。所以暴跌,倒閉,的確和金融危機有點關係,不過都是金融危機的可能結果和表現,並不是危機本身。

那金融危機到底是什麼?伯南克做了精闢的概括,在他看來,金融危機就是信心危機。市場對金融機構失去信心,就會引起危機。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大家都熟悉的銀行來,我們平時存錢到銀行,銀行並不是把這些錢就放在賬上不動,不然怎麼支付利息對不對。銀行會運用這些存款,貸給那些需要用錢的貸款人,賺一箇中間的存貸利息差。利息差是銀行最基本的收入來源。如果說銀行是個水池,那存款的人就是大大小小注水的龍頭,貸款的人則是各式各樣的排水的管道,各有各的通路和體系。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所以這個吸儲、放貸的過程就有一個特點,叫做“期限錯配,金額錯配”。也就是說,存款的期限和金額,和放貸款的期限和金額,不能一一對應。這個跟信心就大有關係了。銀行能搞“期限錯配,金額錯配”的前提就在於信心二字。儲戶存錢肯定是相信這個銀行不會捲款逃跑,而正是因為儲戶並不著急把錢取出來,銀行才可以運用水池裡的錢,按照錯配的通路體系放貸款。

但這個時候,假如突然有一個大新聞,說哪家銀行現在要出大問題,說不定要倒閉。你說儲戶會怎麼辦,那肯定是要趕緊把錢取出來啊,手慢無啊。儲戶都去取錢,銀行的錢又因為錯配放貸不在手裡,怎麼辦?短期來說,這家銀行是可以從其他金融機構那借錢應急的。可誰都沒有那麼多餘糧,金融機構預留應對流動性的的資金畢竟有限。要是儲戶們還是不停地取錢,這家銀行就不得不打折變現貸款,變賣資產來應對。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銀行一旦開始砸鍋賣鐵,儲戶很可能就更不信賴銀行、進一步取錢,如此一來,就很可能把好好一個銀行給“擠兌致死”。而且,不信任是有傳染性的,對一家銀行的失去信心,很容易也影響大眾到對其他銀行的信心,嚴重起來甚至會造成銀行體系、金融體系更大範圍的恐慌,這個時候就亂了套,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所以說金融危機實際上是一種信心危機,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人人都想收回自己的錢,造成“擠兌”的危機。這種情況不光是對銀行存款,對股票的拋售,對房產的拋售,都可以理解成“擠兌”,並且隨著金融體系原來越互通互聯,對任何一種資產的拋售、擠兌都可能引起金融系統的全面信心危機,造成大規模的擠兌,引發金融危機。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那麼,既然金融危機是信心危機,那麼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就是重建信心。為什麼沒了信心?怕取不出錢,無法變現。所以,只要儲戶取錢的時候,銀行能一直及時兌付,慢慢公眾就會相信,銀行的確有償付能力。手快有,手慢也不會無,那信心就得以重建了。

不過“要錢就有,及時兌付”可不是簡單說說這麼容易,需要銀行背後有強有力的資金後援。作為“終極boss”,出手給銀行提供資金彈藥。這個終極 boss,就是中央銀行,這也是為什麼中央銀行被叫做“銀行的銀行”。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在金融機構遇到麻煩的時候,中央銀行會作為金融機構的“最終貸款人”出手,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不過這種出手相助也要遵從兩個原則,一個原則是這種幫助不是沒有上限的。想讓央行提供應急的資金,必須有足夠的貸款或資產抵押。也就是說,最終貸款人提供資金支持是幫助金融結構“以時間換空間”,並不是源源不絕的。第二個原則,是央行提供的應急資金,要收取比較高的、帶有懲罰性的利息。這是為了防止金融機構以為有了央行撐腰,就不好好管理用於日常兌付的資金,三天兩頭朝央行伸手要保護。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在遵守這兩條大原則的基礎上,一旦出現金融危機,央行只要大量放款,全力支持,市場就會重建信心,危機和恐慌就會過去。這個論斷最早是英國權威的經濟學雜誌《經濟學人》的傳奇總編白芝浩提出來的,所以被稱為“白芝浩原則”。

在美國,這個作為終極 boss 的中央銀行就是美聯儲。在沒有美聯儲,金融體系也沒那麼複雜的時候,美國也發生過很多次金融危機,通常是銀行之間互相幫忙就扛過去了。到了19世紀末,美國金融危機越來越升級,已經到了不設立這麼一個“終極 boss”實在不行的地步了,才誕生了美聯儲。

所以,為應對金融危機而生的美聯儲,成立的歷史並不長,從1913成立到今天也才100多年。但從誕生的那一天起,美聯儲就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第二部分

那是不是有了美聯儲,金融危機就兵來將擋,可以從容應對了呢?還真不是。不過輿論對美聯儲卻常常有誤解,認為這個機構應該“包治百病”。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美聯儲是如何行使作為“最終貸款人”職責的,看看伯南克的反思,對輿論批評的解釋。

美聯儲成立是在1913年,但之後沒多久,美國就在1929年爆發了世界歷史上都排的上號的大規模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來勢兇猛,美聯儲表現如何?答案是,基本上沒怎麼發揮作用。“終極boss”“最終貸款人”什麼的,只是一個傳說。那你可能就要問了,不是說只要遵從這個“白芝浩原則”就能夠平息恐慌,重建信心,有效應對金融危機麼?美聯儲幹嘛不按方抓藥,藥到病除呢?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輿論界有不少聲音,都詬病美聯儲不作為。你美聯儲的存在就是為了對付金融危機,為什麼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伯南克在這本書裡,就替美聯儲作出瞭解釋。

實際上,這麼說真是有點冤。當然啦,當時美聯儲成立還沒幾年,經驗不豐富,對形勢判斷不充分也是一方面。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呢,是當時“金本位”制度的限制,發行的每一塊美元都是有法定“含金量”的。這時到銀行取錢就約等於取黃金,這就會導致,美聯儲能夠提供資金的總量,就受到美聯儲持有黃金總量上限的約束。也就是說,這個終極 boss 的能力有限,即使銀行遭到了瘋狂的擠兌,美聯儲能用來“以時間換空間”的能力也就那麼多,不能想給金融機構多少錢就給多少。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可是1929年這次金融危機規模相當之大,恢復信心需要的錢,也就是對應的黃金儲備,也就相當的多。美聯儲手裡的儲備根本不夠扭轉局面。所以嚴格來說,當時美聯儲並不是不作為,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聯儲心裡也苦啊。

後來美國也是痛定思痛,把這種限制打破了。1933年羅斯福的新政之一就是明確廢除金本位制度。之後的金融危機,比如我們熟悉的2008年金融危機,美聯儲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增發貨幣,根據“白芝浩原則”向市場注入大量的資金,扼制了恐慌情緒。不過2008年這一次,輿論界對美聯儲也還是有不滿意的聲音。這一次又詬病美聯儲的出手相助太過慷慨,說美聯儲慣壞了那些金融機構,讓有些金融機構“大而不倒”。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什麼是大而不倒呢?就是一家金融機構,在錯綜複雜的金融系統中太重要,太大了,大到他一倒下,整個系統就要出問題。所以無論他怎麼調皮搗蛋,美聯儲都必須出手相助,硬著頭皮做他的“終極 boss”。比如08年次貸貸危機中搞出大亂子的金融機構們,AIG,也就是美國國際集團,美聯儲投放了超過850億美元的資金;花旗銀行,美聯儲提供了一攬子超過200億美元的資金。

所以有些輿論就認為,這是在用納稅人的錢助長金融機構的邪風歪氣,他們鬧出事他們就應該自己擦屁股。該破產破產,該清算清算。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對於這個問題,伯南克也做了澄清。2008年的這一次危機,和以往的金融危機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危機,排隊取錢的主要是社會公眾,而2008年的危機,是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拆臺,所以系統性的連鎖反應特別強。這個時候如果讓那些具備“系統重要性”的企業接連倒閉,那災難就會比以往更可怕。所以對花旗,對AIG這樣級別的金融機構,必須謹慎對待。

但是同時,美聯儲也仍然是遵守了“白芝浩原則”實施的救援。之所以向這些機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是因為這些機構的主要問題還是“錯配”,只要幫助他們緩過這口氣,還能重整旗鼓。像是雷曼兄弟,算來算去資不抵債了,美聯儲就沒有救他們。所以無論說美聯儲過分慷慨去救大機構,還是說美聯儲不公平救了 AIG 不救雷曼,都是對美聯儲的誤讀。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知道美聯儲的誕生背景和主要職責了。因為金融危機這種急病發作起來越來越致命,所以必須有美聯儲這個“急診醫生”來應對,或者說,要找個大boss來撐腰。作為中央銀行,美聯儲的核心職能,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做金融機構的“最終貸款人”。

第三部分

金融危機不是天天有,但美聯儲卻是常設機構,而且總是很忙,一刻不得閒。那麼,平時美聯儲又在幹嘛呢?這就要說到美聯儲的另一個職能,監控金融系統,防止金融危機,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如果說一國經濟是一個人,那美聯儲不僅要在病來如山倒的時候負責緊急應對,還要在平常監控管理健康狀況,有個發燒感冒的,簡單吃點小藥,適度干預。怎麼幹預呢?這就要說到美聯儲除了“最終貸款”以外的另外一個工具了,這就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這個詞我們可能也不陌生,經常會聽到什麼寬鬆的貨幣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中性的貨幣政策之類。這裡面的寬鬆、緊縮,簡單來說就是獲得資金的難度。如果很容易獲得資金,就是貨幣政策比較寬鬆,這時候貸款就比較容易,那人們就願意擴大投資和消費,少存錢。那要是資金不太容易獲得,也就是所謂的“銀根比較緊”,這時候投資意願就會被削弱,大家用錢就會比較謹慎,儲蓄意願就比較高。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那怎麼控制這個松和緊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干預“聯邦基金利率”的水平。利率越高,那獲得資金就越難,貨幣政策就相對緊,而利息率底,那貨幣政策相對的就鬆一些。我們經常看新聞裡面,美聯儲官員排排坐,召開“議息會議”,也就是議論利息的會議,其實就是在討論這個聯邦基準利率的目標水平。這個聯邦基金利率是一個短期的、金融行業內互相拆借的利息率。它的升和降,會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影響整個經濟系統。

如果說中央銀行是經濟的大空調,那麼貨幣政策就好比是空調的溫度控制器,如果經濟過熱了,就調高利率,相當於調低溫度,給市場吹吹冷氣、降降溫;如果經濟萎靡不振,就降低利率,相當於調高几度,給市場吹暖風加加熱。這就是金融領域常說的“逆風向”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就是美國經濟的中央空調,運用貨幣政策目的就是讓美國經濟可以在一個溫和、平穩的金融環境裡,健康發展。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經濟算過熱,什麼時候經濟又算冷清了呢?這溫度還真是不太容易把握,全看中央空調控制溫度的水平。伯南克是美國曆史上第八任,二戰以後的第七任美聯儲主席。歷任美聯儲主席當然也都是運用貨幣政策高手了,在這本書裡,伯南克也反思和點評了幾位二戰以後的美聯儲主席和當時貨幣政策的利弊。

第一位就是美聯儲第三任當家,麥克切尼斯·馬丁。他從1951年到1970年,幹了十九年的美聯儲主席。他的貨幣政策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字:穩。馬丁在任的時期,堅持“逆風向”的原則,貨幣環境一直是熱了就吹冷氣,冷了就開暖風,經濟在這種環境下,也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

可是馬丁一卸任,情況就有點開始不妙了。七十年代,貨幣政策開始過分寬鬆了。第四任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執掌美聯儲期間,寬鬆的貨幣政策開始引起通貨膨脹增加了。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這裡我們要插一句說說通貨膨脹。很多人都討厭通貨膨脹,但實際上適度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改善就業。而通貨緊縮才更應該警惕,因為它很容易變成掉進去就出不來的陷阱。那麼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又有什麼關係呢?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寬鬆,通貨膨脹率就高一些,貨幣政策緊縮,通貨膨脹率就低一些。世界公認的比較穩定的貨幣環境,通貨膨脹率應該在2%左右。在馬丁坐鎮美聯儲的十幾年裡,通脹率基本保持在這個穩定的水平。可到了伯恩斯這裡,通脹率開始升高。

你可能會說這簡單啊,這時候按照“逆風向原則”降溫不就好了?但伯恩斯遇到了一個問題。這時候他的隊友,也就是總統尼克松,搞出了“工資和物價管制”政策。什麼意思呢,禁止產品漲價,禁止漲工資。我們都知道,通貨膨脹了,錢沒有以前值錢了,物價和人力價格會自動上漲。但是尼克松覺得這不行,強行限制價格不讓漲,這就等於把中央空調的溫度指示給破壞了。實際的通貨膨脹水平無法衡量,也不知道這經濟冷熱什麼程度。那你說伯恩斯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等到尼克松這個政策廢除之後,物價大反彈,一統計通貨膨脹率,已經超過了13%。幸好這時候上任的美聯儲第六任當家保羅沃爾克是個厲害選手,他頂住政府的政治壓力,連續加息,給經濟吹了四年的了冷氣,通貨膨脹率一路下降,終於又回到了3%以下,回到了穩定增長的軌道上來。這一點讓伯南克非常敬佩,他就認為,之後繼任的格林斯潘之所以能穩定幹了十九年,創造了美國經濟著名的“大緩和”時期,主要就是底子好,保羅沃爾克功不可沒。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當然,伯南克也說到了他自己,說到了次貸危機和之後的後遺症。伯南克這個時候的金融系統比起那些前輩來更加複雜,如何給危機後面臨蕭條的經濟環境送溫暖加溫度,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比如出現了實際利率降到零下限,降無可降的問題,對“聯邦基金利率”的干預已經沒有空間,又比如說短期利率向長期利率傳導失效的問題等等。伯南克創造性地開出了“量化寬鬆”的猛藥。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長期債券,直接干預長期利率,注入流動性,讓金融市場的情緒從恐慌中穩定下來。這種做法實際上會增加美元貨幣的發行量,讓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這種猛藥的療效雖然明顯,但也帶來了不少後續的問題,輿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伯南克在也反思了次貸危機後遺症時,也提到了這次危機的一個重大教訓,就是貨幣政策雖然是強有力的工具,但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監管未來的方向將不僅僅是堅持“逆風向”的原則,制定有效的貨幣政策,還應當進一步提高對市場,和對金融機構的關注。比如加強市場上交易的透明化,防止出現儘管觀察不到的“影子地帶”;比如給讓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設定邊界,不要成長為“大而不倒”的龐然大物。對那些已經很大的,具有“系統重要性”機構必須制定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等等。

在越來越複雜的金融系統裡,美聯儲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運用更多的智慧,具有更多的前瞻性。要預防危機的發生,將危機的損害降到最低,保持金融系統足夠強大到安然度過危機,美聯儲的維持金融環境穩定的職責還將負重前行。

解讀《金融的本質》,看看美聯儲和金融危機的內在關聯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