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

李松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崩溃?说崩溃,就夸张了。历史记载,慈禧太后闻李鸿章死了,确实有过悲伤的表现。慈禧是真悲伤?还是政治作秀?


慈禧太后的“悲伤”表现,峰子哥认为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悲伤,而是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政治姿态。


慈禧太后是老道的政治家,悲伤是一种需要的政治姿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多次挽救大清于危亡,与洋人周旋,主张洋务运动,功勋卓著,忠心耿耿,替慈禧背了不少锅,担了不少骂名。

这样的重臣死了,慈禧太后越是表现的悲伤,甚至可以表演一番情真意切的哭戏,越是这样就越能表现主子爱惜臣下。借一个忠心耿耿的死人收买人心,那么其他臣下见老佛爷如此体恤臣子,还不肝脑涂地、更加忠心?

对于政治家,尤其像慈禧这样的铁腕政治家,不要简单的以为她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悲伤,这里面自然不乏有一层政治用意在。(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二是私人情感。


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李是慈禧的老伙计、老搭档。

慈禧太后是手腕强悍的政治家不假,但她与李鸿章,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君臣关系。这就像慈禧和大太监李莲英一样,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主仆关系。这种关系,有感情成分,也有依赖成分。


李鸿章与慈禧携手维持大清这艘破巨轮,风雨同舟几十年,誓死相随,私人感情甚厚,且李鸿章一直是慈禧倚重信任的铁杆心腹,对慈禧可以说是肝脑涂地,这一点慈禧心里很明白。

李鸿章为挽救危在旦夕的清朝鞠躬尽瘁,清朝如果不是李鸿章苦苦支撑,可能早就灭亡了!西方人把李鸿章,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并成为“当世三杰”。可见李鸿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在晚清乱局丛生的环境下,李鸿章又是多么的重要!

老伙计死了,慈禧悲伤,有出于在感情上失去老搭档的无奈,也有一种兔死狐悲的痛楚,但慈禧悲伤更多的是,出于大清失去了一个可以支撑危局的人,一个真正可以公忠体国的人。



相比腐败的八旗贵族王爷们,自私自利,只知往自己兜里捞钱,不顾国家危亡,如今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李鸿章死了,反而更让慈禧悲中心来。

慈禧对李鸿章之死,说是悲伤,实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绪表现,有政治姿态也有个人感情,有悲伤也有担忧,这些东西是杂糅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单一去分开看。


但还有一点,李鸿章是淮军首领,精神领袖,威望很高,但却是个汉人,满人历来对汉人的态度是两面的,既用又防,既信任又不敢绝对信任,所以慈禧对李鸿章之死,还有另外一层心绪,很无奈。


走进李鸿章:大清的“裱糊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万分感慨地说:“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老对手李鸿章(中堂位同宰相)二人有过一段堪称见真见性的对白。

伊藤博文直言不讳,对李鸿章说:“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伊藤一语道破,李鸿章能说什么呢?(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李鸿章是晚清中兴名臣,大清朝的“裱糊匠”,用尽一生在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四处补漏,尽心尽力挽救病入膏肓的中国,鞠躬尽瘁几十年。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北京条件》等卖国条约上签字,实属无奈,替慈禧背锅。


国家贫弱如此,纵然李鸿章心中愤恨不已,签字时心里在滴血。


纵然李鸿章痛定思痛,竭力主张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构建中国海军,推进社会各领域改革,力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但就算李鸿章个人再强,也架不住一众政敌的轮番攻击,架不住守旧贵族的千般阻挠,架不住愚昧百姓的口水唾骂。

李鸿章为了国家不惜放弃个人荣辱,不惜被人唾骂,背负卖国贼的罪名。

洋人恨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是个不好对付的家伙。满清贵族也恨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改革损害了它们利益。国人也恨李鸿章,因为他是“卖国贼”。可当时羸弱不堪的中国,又岂是一个70多岁还在为国奔波的老人之罪?



在中国这个古老过度,有一个奇葩现象:在历史上,敢干事的人,总是被人骂;而不做事的人,往往沽名钓誉、一身白白。


要干事,自然会得罪人;而不干事也不担事的人,自然谁也不去得罪,少有骂名。不得不说,这是一条陋习,一条只看表象的陋习。

慈禧不是哭李鸿章,她哭的是大清江山。慈禧不是悲李鸿章,悲的是再无像李鸿章一样能撑起危局的人了。少年不知李鸿章,长大方懂真中堂!


我是历史老友峰子哥,欢迎关注,顺手点个赞哦!更多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寄语:关注历史头条号|峰子奇观;更多奇趣随时看!作者|峰子哥;版权勿侵。欢迎历史兴趣朋友留言交流!

峰子奇观


个人感觉慈禧崩溃有可能,但是绝对不会流泪。

很多人说这个现象的,是因为个电视剧叫《走向共和》里面,演员演绎出来的那一种场景,所以很多人把它当做历史,但是事实上,关于这一点,历史上面记载的是慈禧受到了打击,但是并没有说她流泪,记住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不一样的意义。

李鸿章毫无疑问在晚清是绝对的顶梁柱经济上,大力发展洋务运动,使得晚清在一定时期出现了经济上的富裕,在军事上面它发展自己的淮军体系,发展北洋舰队,让晚清的军事实力可以保持在亚洲前几名。在外交方面,他跟欧洲列强交好,使得其他一些蠢蠢欲动的周围环伺的一些如狼似虎的国家可以稍微忌惮一下,对于这样一个顶梁柱,如果落在一个心胸宽广,并且有着远大志向的圣明之君手里,当然是很开心,但是她偏偏落在了慈禧手里。慈禧是什么人一个对于权力有着变态欲望的女人,最毒妇人心啊!之后跟日本之间的战争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日本是倾尽全力支持前线作战而中国方面就是后方互相拆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翁酥同哪来的胆子敢跟李鸿章叫板,谁给她的勇气,很显然就是它的后台?他的后台是谁?慈禧!前线补给不到位,前线的军队怎么打仗平壤一站就是因为军队补给不够,军队只能够一退再退,并且为了防止自己老本折在自己人手里,出于无奈之下,李鸿章选择退一步。

但是战争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日本人选择步步紧逼,最后直接葬送了北洋舰队谁的损失最大?李鸿章的损失是最大的,谁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当然,李鸿章作为主帅应该负起一半的责任,剩余一半儿的责任也应该京城里面那帮腐儒共同承担。国家在那里进行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他们却在背后拆台,是国家生死存亡于不顾,这种人不应该除吗?慈禧觉得不应该。

不但如此,还让李鸿章背负起千古骂名,却日本签了这个《马关条约》,这还不算完,慈禧觉得这样惩罚李鸿章还不够,或者是觉得自己手里权利还不够稳定,从李鸿章的手里硬是将怀军给拆了出来,组成了武卫军,其中一个著名人物就是袁世凯!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夺取兵权的行为,对于一个依靠的军队上位的一个大臣来说,这比死还难受。最终心灰意冷的李鸿章迫于无奈,只好跑到南方去当起了两广总督。

当然啦,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慈禧就是看透了中国跟西方列强的实力,或者是为了中国能够休养生息,不选择跟日本人继续深究下去,但是很快事实就打了你们的脸。

万万没有想到,慈禧在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四年以后,选择跟全世界开战,为什么?她认为自己手底下的人刀枪不入,可以杀洋鬼子,可以给他壮壮胆子,因此跟全世界宣战了,什么?慈禧为了保全当时中国的实力,或者说看透了中国的实力而选择跟日本停在屁话,她自己心里那点儿算盘谁不清楚?小女人一样的算盘!

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慈禧最后是打的颜面尽失,自己辛辛苦苦训练起来的!不对,再加上几万的民众都拿不下来一个北京的外交租借,最后活生生等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像南方的这些有实力的总督,比如说张之洞或者是李鸿章发布命令,让他们到京城来勤王,李鸿章表示听宣不听调,你发布命令我接受,但是我绝对不会去当傻子这一回你自己一个人唱台戏吧。

经过这一番说明大家明白了吧?慈禧跟李鸿章当时因为权力之争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步,什么把它当做晚清第一重臣,实际上就是把他当做一个抢权利的狗。

最后,李鸿章觉的自己名声已经这么遭人污蔑,也不至于欠着一个两个了,上去把《辛丑条约》签了,签了没多久死了!这个时候慈禧听到这个东西,第一反应,崩溃这个可以理解,没人保她的江山了,第二他是否在想当时少了李鸿章这一块缓冲,西方列强是否还会再继续算她这战争罪?

至于说流泪,心疼李鸿章纯属讹传,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力气,她跟李鸿章在利益方面简直冲的不能再冲了,她会去心疼李鸿章之死,想多了,自己亲儿子病重在床上这个女人照样闹腾的上蹿下跳的,这个你跟她讲什么情感,想多了。


漩涡鸣人yy


很简单,因为一个女人失去了顶梁柱。

对于晚清来说,有两个汉臣特别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相当于爱新觉罗氏的再生父母。换句话说,若是没有这二位,满清早就歇菜了。

第一位,是曾国藩。他于平地里起高楼,以一手之力,独创了湘军,并且率领湘军荡平了太平天国,把已经濒死的满清抢救了过来。

第二位,就是李鸿章。他擅长处理复杂问题。在内,他大搞洋务运动,以图强国;对外,他戒急用忍,与强大的洋人们周旋,以图为大清谋得发展的时间。每当大清的激进派惹了麻烦,最后都要他去擦屁股。

李鸿章死时,刚刚基本结束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而当时的慈禧,正在从西安回京的途中。

按照洋人的本来意思,慈禧是没必要回京的。因为作为义和团运动的罪魁,洋人首先要求的就是杀掉慈禧。不然,八国联军就占着北京不走。李鸿章发挥自己的谈判才能,左支右绌,总算是保住了慈禧的命。可以说,李鸿章不但是满清的再生父母,也是她慈禧太后的救命恩人。

这样的一个人死了,慈禧当然要崩溃了。

慈禧治国,一直秉持一个策略:找一个最有才能的大臣,然后几乎对他言听计从。这种感觉,其实就像一个女人依靠自己的丈夫。

对慈禧来说,李鸿章就是他依靠的顶梁柱。顶梁柱倒了,慈禧崩溃了。


趣谈秘史


先还原一下标题的这个场景是出自于某瓣评分相当高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戏份,走向共和这个剧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一场大戏,当时还原的场景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时局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跑路了,留下了处理后事帮慈禧擦屁股的李鸿章,在万难的环境下,李中堂与庆亲王代表清廷签了《辛丑条约》,这才把战事稳定了下来,而慈禧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当慈禧带着小傀儡光绪做火车到达直隶的保定府站时候,慈禧还饶有兴致的下车检阅新军将领袁世凯的新式西洋乐队,正在这载歌载舞之时,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着一份万急的电报,当慈禧拿着电报在车厢内看完的时候,脸色大变,精神恍惚,腿脚不稳,只见两行热泪从双目喷涌而出,这个时候李莲英带袁世凯进来觐见,慈禧已然失神,过了好一阵才和袁世凯一字一顿的说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热泪演绎,正史上应该是极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几点原因与各位聊聊

这第一点,于人情,一个身边的老朋友,经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死了,你再也见不到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心静如水,难免会唏嘘,这第二点,李中堂号称是大清的裱糊匠,于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几十年,可以说清末的这些国际大事,李中堂都参与其中,兴洋务,办实业,办海军,兴新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慈禧分忧了极大部分,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撑,大清早挂了,这样尽心尽力的辅佐,可以说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经是友情大于君臣之情了,这样的中兴之臣,亲密战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伤。

这第三点,慈禧毕竟是一个女人,心里有最柔软的那部分,一个能为她背锅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实属罕见,那些皇族王爷们更是欺上瞒下,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庭做着打算,能贪一两是一两,而李鸿章则忠心耿耿的背锅挡箭,来了洋人,我谈,合约我签,就算是谈判也是李鸿章一人顶上,能做到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数。

慈禧心中认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难找一个这样的人为她支撑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伤心备至。所以慈禧的崩溃是内心的真实反映也不足为奇了。


老猪的碎碎念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他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颇有成就。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清朝有大事发生,必须有李鸿章亲自出面解决。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拖着年迈的身躯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与敌人进行谈判条约的签订。在这里他受尽了弱国无外交的折辱,但却没有磨灭一身铮铮傲骨和一颗爱国维护清王朝的心。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小皇帝跑了。当时局势十分混乱,清王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都是李鸿章在进行后续处理。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了清朝廷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国家局势逐步稳定下来,慈禧太后才带着小皇帝重新回到了京城,结束了飘零已久的逃亡生涯。李鸿章就是大清王朝的一颗定心丸,有了李中堂大人凡事都可以交给他解决。

当时慈禧太后带着小皇帝坐火车到达保定府的时候,还检阅了袁世凯军队下的西洋乐队。这群人仿佛忘记了国家还在危难之中,这边在歌载舞一片和谐的盛世景象,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太监拿着一份十万火急的加急电报,递交到了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看完这份电报之后,面无人色,神情恍惚,一直到李英莲大太监带着袁世凯前来觐见,过了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说道:李中堂去了。


“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去世之后,大清王朝等于断了条手臂。本来大厦将颓,非人力可以挽回,无论是李鸿章的实业兴国还是北洋水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个濒临崩溃的王朝。而且李鸿章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像晚清的其他大臣乌烟瘴气,只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欺上瞒下贪图利益。

李鸿章大人无论外交签合约,还是打仗谈条件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做好所有的事情,慈禧手下仅此一个李鸿章。


品读武器装备


~第三只眼睛读金庸,第六感弹武侠~

大清晚期,中兴四臣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论对大清朝的影响力,张之洞是没办法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的。

而若论军事之外,在政事儿上,对大清朝的军政推动和影响力,首推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海陆支撑着帝国三十年。这是湘军,没有做到的。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安徽人)政治、外交、军事上的成就,尤其是政治、外交的建设,远超过他的老师曾国藩。在左宗棠死后,1880~90年代,李鸿章成为大清国最后支撑着这座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大厦的顶梁柱。大清国有大事,必然需要李中堂出面。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中,起始阶段,仅次于曾国藩。但坚持时间,却是最长的,也是最有成效的。譬如近代海军、江南制造总局,派遣留学生赴国外留学等,始于曾国藩,但是最终都在李鸿章手里,继承发扬。

洋务运动开启了古老帝国,拥抱新时代的大门。而派遣留学生,更是给中国,塑造了大批顶尖人才,更是开启了留学热潮,开启一代风气。这些人,在未来的民国岁月里,将成为民族的灵魂。

李鸿章滑腻,进退有据,很会讨好慈禧。这也是慈禧,特别重用他的原因之一,不像提防他老师曾国藩那样又重用又害怕。

但是这个能人,在甲午战争过后,淮军一败涂地后,失去了地位。甲午战争,淮军海陆惨败,精锐尽失,基本上瓦解了李鸿章所凭借的军事集团。

当然了,这个集团,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装备先进,战斗力最猛的淮军集团了。经过30年的漫漫岁月,名将凋零,老将已矣,新生代没经历过大的锤炼,腐化堕落,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锋锐。

就像李鸿章一样,70多岁,也老态龙钟了。但只要他在,总算还有一丝气力,可以帮助慈禧,掌控整个帝国。

在那样的时代,李鸿章做了很多,前无古人的事。他不惧清流,不惧非议,不惧身后骂名,竭力在弱肉强食的19世纪,尽力维持大清帝国的完整,避免过快的被肢解,殖民地化,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

当然了,他也有很多毛病,很多历史局限性。譬如他并不清廉,任人唯亲,对外过于软弱等等。但是在那样的晚清政治生态,连军队发工资,都要靠自己想办法的时代里,他若想干出一番事业,又怎么能独善其身?

就像大明的张居正,作为一个强人,若想力挽狂澜,大厦不倒,毁誉参半在所难免。曾国藩之所以选择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了李鸿章这一点,比他强,那就是:不惧人言,不惧非议,经世致用!

1901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78岁的李鸿章带病,再次出山,最后一次给慈禧那个老寡妇擦屁股,摆平八国联军,签订退军协议。他一生之中,与洋人打交道最多,签订的丧权辱国协议也最多,赫赫功绩也多,带着一生的荣誉争议,在全国人民的辱骂声中,魂归地府。

慈禧听到这一消息,怎能不悲痛?这个人,辅佐了她三十年,多少悠悠岁月,多少艰难困苦,多少荣辱,这个老头都替她扛了。

李鸿章之后,还有谁能比肩?

(我是三生有画一书生,第三只眼睛读金庸,第六感弹武侠,喜欢就关注本号哦。)


三生有画


至于,题主问的这话,慈禧太后为什么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当场崩溃?这可能略显夸张,配图是神剧《走向共和》中的片段,这当然是张黎导演的艺术加工,但是在历史记载中,慈禧太后在得知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之后,确实十分伤心。



李鸿章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在前几十年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十分容易理解,那么多卖国条约,又是赔款又是割地全是你李鸿章签订的,一个词:卖国贼。


但随着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越加客观,对李鸿章的史料更多的解密,对李鸿章的评价就开始更加客观和立体。

或者当时西方人对他的说法更加全面。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李鸿章绝对算得上是她的忠臣,李鸿章以书生点戎行,从幕僚到一方统帅的转变一者是老师曾国藩的不停提点。再者,逐渐掌握清政府最高权柄的慈禧太后也对李鸿章青睐有加。


在太后看来,这个能打仗,会办外交的文人是不可多的人才,所以李鸿章才能一步步从马背上下来变成中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长期担任疆臣之首,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是重要的助力功臣,在剿灭捻军的作战中李鸿章则是主力。在之后的清政府掀起的改革运动中,通达时务非常聪明的李鸿章也是洋务派的代表大臣。



文臣出身,又有战功,还懂得和洋人打交道,这些不得不让西太后对他高看一眼。

而更为重要的是,当大清朝陷入到极大地灾难,大清朝在到了灭亡边缘时,慈禧太后只能仰赖李鸿章。


1894年,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过了没多久,但是海陆军一齐大败,局势不可收拾的各种奏报也已经传回了京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日军在东北已经攻占牛庄,眼看着就要奔着北京杀来了。


国内的清流党们也都慌了神,一意主战的翁同龢这时候也闭口不说话了。没办法只能求和,清廷先后派出两批大臣前去求和,但是日本政府要求,我国只认同李鸿章大人的外交能力。


李鸿章只好以老病之躯前往日本,在马关还挨了日本人一枪。


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对李鸿章进行威胁恐吓,并且日本技术人员侦破了李鸿章和朝廷来往的所有电报,战场上打不赢的难道要一个几十岁的老朽去谈回来?况且日本政府对清朝的底牌一清二楚。李鸿章挨的一枪就在眼眶上,再往下一点就会要了他的老命,也就是这一枪,替大清朝省下了一亿两白银。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受到举国之人的唾骂,但是慈禧太后明白,这是老李在给光绪帝背锅,给自己背锅,给前线败仗的各位将军背锅。


李鸿章几乎被革除了所有的重要官职,只留下大学士的名头。


又过了几年内,慈禧太后发了昏,企图用义和团的力量来给洋人好看,同时向西方11个国家宣战,这恐怕是亘古以来的第一人。


然而,大清军队拦到了骨子里,依然兵败如山倒,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这是她第二次被外国人赶出皇宫。


逃亡路上,慈禧太后意识到,必须请李鸿章来主持大局,只有他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能保住这个破烂的大清朝。



外国人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接到诏命之后有踌躇,但是不得不北上,在路上,李鸿章说:只有尽力周旋,也还不知道能够议和吗?我还能有几年可活的?不过是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这一年李鸿章77岁了,一帮满洲亲贵和乱民糟蹋国家,最终还是靠一个老者来和侵略者们争长短。《辛丑条约》的条件异常苛刻,让整个大清国的人每人赔偿一两银子,太后仍然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但是大清朝得救了,从11个西方国家手里,从八国联军手里再一次被一个老头子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李鸿章临死之前仍然被俄国公使逼签卖国条约,李已经不能说话,只是摇头,俄国公使走了之后,李便去世了。


李鸿章生前给朝廷上书: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1901年11月7日,这位被赞誉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相国生命走到了尽头。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用伊藤博文的话说:大清帝国中唯一一位有能耐和世界争长短的人走了,而对于慈禧来说,他的“李文忠公”走了,用李中堂自己的话说“大清裱糊匠”走了。


历史风云录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晚清名臣能吏李鸿章的传奇一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最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及执行者之一;李鸿章也是晚清淮军及北洋水师的最早创始人及最高统帅;更是晚清丧权辱国——中日《马关条约》的直接签订者。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列为清末“中兴四大名臣”。


(影视剧中 李鸿章)

清朝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开始便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的大清国犹如行驶在在大海中的一艘破船,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又一次大败。咸丰皇帝在内忧外患之中客死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慈禧等孤儿寡母。由于同治皇帝年幼,载淳生母慈禧太后便逐渐掌握了大权,开始了“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本人虽然嗜权如命,工于心计。但她却知人善任,敢于大胆启用一批有能力的汉人。像晚清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包括李鸿章等人皆是她一手提拔重用的。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她的眼光是正确的,设想晚清若没有这些汉族名臣能力的鼎力扶持,单凭晚清那些皇亲贵族。恐怕早已在国内的农民起义及国外的列强侵略中日暮西山。

李鸿章早期创办的淮军在同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始进入慈禧太后视线,并渐渐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信任。他能从一个地方小官做起,除了自己的精明能干外,也少不了曾国藩、慈禧太后等人的赏识提拔。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运动也是大力支持,而洋务运动对于晚清的国力增强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晚清北洋、南洋等现代化海军的建立与洋务运动都有直接关系。

李鸿章属于典型的实干家,有能力、有魄力。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说他:“大清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在晚年也替慈禧太后背负了太多的骂名,特别是晚年他在慈禧太后授意下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都让李鸿章受到当时及后世的唾骂!

(影视剧中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

作为晚清的中兴柱国之臣,“再造玄黄之人”。自己的亲密战友及下属。李鸿章的突然离世,给慈禧太后当头一棒!因为她深知,自己最得力的一位助手也离她而去。面对晚清这艘破船她更加感到孤立无助!


小司马说


慈禧需要左膀右臂来维护她的统治,李鸿章能比较准确的猜出主子的意图,就像一条猎犬,很好的配合主人的指挥,就能得到比其它狗更大的骨头一样,而且李鸿章还有军事实力,失去了这样一条狗🐶,慈禧自然要装出崩溃的样子,为其它狗做做样子。



身在华夏屡自在


慈禧崩溃痛苦的场景,出现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而《走向共和》对历史的还原程度也是极高,所以我们就姑且认为李鸿章一死,慈禧就崩溃的情况。


首先,自然是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统治极度拥护,身为汉臣,对满族统治者忠心耿耿,自然得到重用。

其次,就是李鸿章实在太重要了,派遣学生去日学习,建北洋水师,淮军,以夷制夷的手段,都展现出高明的外交手段,在那个视洋人为虎狼的时代,只有李鸿章面对洋人不卑不亢,能够与之周旋,在大清,李鸿章当为洋务第一人!

最后,就是遇事找李鸿章总能处理妥当,甲午战争,大清败了,李鸿章出使日本,少赔了一亿两白银,八国联军侵华,要把慈禧作为祸首,李鸿章全力周旋,文武大臣死了数百,慈禧却没有在战犯名单上。

综上所述,李鸿章总能力挽狂澜,且忠心耿耿,这比张之洞和朝堂上那些只会傻大空话的腐败贪官强太多,实为东方脾斯麦,唯一可与列强一争高下之人!

奈何,李中堂生不逢时,为大清鞠躬尽瘁,保全了大清的完整,最终油尽灯枯,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现在的历史书上只会说李鸿章是汉奸,可是我认为,李中堂毁誉参半,称不上民族英雄,却也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