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日本围棋六超时代,棋手的职业生涯很长”的说法?

大雪如涛风如刀


日本围棋六超时代,棋手的职业生涯很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年轻棋手的冲击力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任何一个淘汰率很高的项目,肯定是年轻一代层出不穷,对前辈们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直至淘汰他们为止。

当时的年轻棋手为何冲击力不够?与职业棋手的产生方式息息相关。其时职业棋手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家庭式的围棋道场,类似木谷道场这样的大规模产生职业棋手的围棋道场可遇不可求,其他围棋道场规模要小得多,生产职业棋手的力度也小得多。

时至今日,日本职业棋手仍然凭借家庭道场这种方式产生职业棋手,加上严格的师道尊严,日本年轻棋手产生的途径一直很狭窄。看今天的日本棋圣战、名人战、本因坊战循环圈,40多岁的棋手比比皆是,仍然占据主流;甚至于类似赵治勋这些年过60岁的棋手还经常能杀入棋战八强、四强,归根到底还是年轻棋手给他们造成的冲击力不够。

当今网络盛行,AI训练也很便捷,日本年轻棋手为何那么难以突破中坚棋手层呢?原因在于年轻人进入职业围棋的数量不够,导致精英产生的土壤不够厚实。而在中国,每年都会产生出大量的年轻高手,他们形成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冲击波,因为他们拥有年轻人的精力、体力、记忆力优势,再依靠网络和AI训练,突破中坚层就水到渠成了。

中国象棋与日本围棋颇为相似,年过70岁的胡荣华和年过60岁的柳大华还能在一线下棋,这在围棋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说白了还是年轻高手群形成的冲击力不够,年老棋手可以凭借经验吃老本。


聂卫平


日本“六超”时代大致上是20世纪70-90年代,也是日本围棋独领风骚的时代。日本六超有多强呢?在1988年首次创办了世界围棋大赛,当时如小林光一、赵治勋等忙于国内大赛无暇分身。国际赛场中夺冠次数最多的武宫正树是“六超”中头衔最少者。而实力最强的小林光一和赵治勋两人,直到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还在国际赛场上把“六超”的光辉强行延续了一段时间(小林光一1997富士通杯冠军、赵治勋2003年三星杯冠军)

那么为何“六超”之后棋手达到顶峰的年龄越来越小,在顶峰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为什么呢?

一、现代围棋的比赛密度大幅增加。六超时期,高手一年下个20盘到30盘很正常, 40-50局就算多的,而当今围棋比赛众多,顶尖高手一年对局可接近100局。年轻棋手在体力上占有优势。

二、比赛用时大幅缩短。六超时代,都是以慢棋为主,如果遇到“棋圣战”决赛这样的三大头衔战还是两日制的比赛。当今对局用时以2-3小时为主,甚至还有30秒就要下一步的超快棋比赛。年轻棋手脑力、反应上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三、信息时代的到来。“六超”时代围棋资讯还不够发达,年纪大的棋手经过多年积累,经验、棋力自然占据上风。而当今信息的爆炸使得所有技术都是公开,年轻棋手的成长速度、成长周期大大缩短,使得能在20岁左右就达到巅峰。

可以预料在人工智能崛起后的AI时代,世界的顶尖围棋高手还会出现更加的年轻化。


李劼围棋


你好,我是围棋爱好者,小时经历过你所说的“六超”时代,我来回答下你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1、日本围棋在六超时代后就走向衰落,同日本棋坛的后继无人有直接关系,日本棋院缺少创新,再加上日本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导致年轻围棋高手越来越少,这也为日本六超留下了继续辉煌的时间和空间。而中韩则是新锐层出,很多棋手一过三十,便被更年轻的棋手击败,很难取得更好成绩,不得不提前退居二线。

2、规则的变动。中韩为了适应电视传播需要,将对局时间一再压缩,现在的比赛一方用时也就二小时,这个规则的修改更有利于计算力更强,反应更快的年轻人。而日本棋届还在坚持着老的规则,一盘棋一方时间4小时,一天下不完一盘棋,这种规则给了老将门充足的思考时间,缩小了老将同青年棋手在计算力上的差距,使老将们仍能在国内比赛中立足 。

3、也是最重要一点一一职业精神。这点上不得不佩服日本棋手,其实韩国也不差,曹勋玄,李昌镐,李世石的职业巅峰期都很长。而我们棋手差太多了。围棋也是一门体育运动,远离媒体,刻苦训练是很多大龄职业运动员保持状态的办法。这点上六超做的很好,清心寡欲,一心放在棋道的研究上。而反观我们棋手,出了成绩后就成了名人,各种名利纷至踏来,而我们的棋手又都是“穷养"出来了,面对名利挡不往诱惑,疏于练习棋艺,又不注重保差身体,导致棋力迅速下降。





阿义影视


日本的日立,松下,三菱,丰田,夏普在上世纪初中期就已经很厉害了,对比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相同体量的企业,而且日本的这些企业一直生存都现在,当今中国的顶级企业是bat,美团头条滴滴,这些企业历史长的是本世纪初建立,短的不到十年,整体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当年日本六超牛了那么长时间,是在一个非巅峰低竞争背景下实现的,当韩国中国逐步崛起,六超就不可避免的退出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