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为什么送给张廷玉一包天麻?

石头162821132


中国古代的官场很复杂,明里暗里的规则很多。稍有不慎就会触到霉头,严重的可能会有灭顶之灾。但是如果送的得当,恰好投其所好,也会是自己的仕途之路变得坦荡一点,甚至攀上一个牢固的大靠山也是可能的。

就拿年羹尧见张廷玉送见面礼来说吧!

年羹尧根据四阿哥胤禛的安排,借着在四川任提督政绩突出回京述职的机会,暗中带人到江夏镇完成一个重大任务,也就是杀了任伯安和刘八女,并把《百官行述》搞到手。

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年羹尧要去南京行宫觐见康熙,面听圣喻。

根据年羹尧的品级,见到康熙的机会不多,所以相信年羹尧还是做了很多的充分准备。

他在南京首先见到的是陪康熙南巡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张廷玉在康熙朝后期算得上是康熙的心腹和重臣。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下级官员拜见上级官员肯定要带“见面礼”,这是惯例。

见面礼肯定要有,收不收要看情况。

但这个见面礼却是大大的学问。什么学问呢?

那就是送什么和为什么要送。

年羹尧带给张廷玉的见面礼有四样:几蒌橘子,几只竹扇,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

这几样东西还是很有讲究说明年羹尧对张廷玉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初次送礼基本上是“投石问路”。

通过第一次的投石问路,一般就可以知道收礼者的品性,爱好,脾气,甚至软肋。有了这些,那么在接下来的交往当中,投其所好就有的放矢。

这算是官场套路,几乎是“屡试不爽”。至今好用。

年羹尧投石问路的套路用的中规中矩。

首先,几蒌橘子算是四川的特产,并且不算金贵,送特产不容易让收礼者有压力。

几只竹扇更是读书人的文雅之物原则上都不算什么礼物,文人之间相互赠送一些文雅之物,应该算是“纪念品”。

而几匹蜀锦和一包天麻是“人情”——送给老夫人,说起来也就是晚辈的孝敬而已。

张廷玉看见这些礼品,明显感觉是不高兴,他很干脆的告诉年羹尧:亮公,你不该送我礼物。

张廷玉说话还是很有分寸,称呼年羹尧“亮公”,是给年羹尧一个示好的信号——没把他当外人。但同时也告诉他“不该”,这个“不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我不是你的上司,按规矩不应该,第二,我们不熟不是朋友,你没必要。

但是年羹尧的一番话从场面上看也是非常得体:

先夸张廷玉:知道张大人是清如流水,很是敬佩。接着说:年某没有把张大人当做上司,您是前辈的翰林,我是后进的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是把您张大人当做我的老师,学生送老师礼物其实是尊师的表现,也是符合圣人之道的。

这算是把“为什么要送礼”说清楚了:我不是巴结上司,而是尊敬老师。

另外,年羹尧解释了这些礼物的意思,并着重说明 这蜀锦和天麻是孝敬老夫人的。

这样一来,张廷玉如果一样都不收,不仅仅是不给年羹尧面子,而且是不给四阿哥雍亲王胤禛面子了,因为,年羹尧不仅仅是四川提督,还是雍亲王胤禛的包衣奴才。

所以,张廷玉收下了那一包天麻。因为也只有这一包天麻最纯粹。天麻是中药材,对老年人养生有一定的帮助,这包天麻老夫人用正合适。

但是,一向谨慎的张廷玉,给年羹尧送了一支湖笔,以此作为回赠年羹尧,也算是对年羹尧孝敬他母亲的感谢,来而不往非礼也!张廷玉做的滴水不漏,甚至在送年羹尧湖笔之前,特意告诉管家:你把我新近买的那只湖笔拿来。算是告诉年羹尧,我回赠你的礼物是我自己买的!

年羹尧算是彻底见识了什么叫“城府”,什么叫“含而不露”,什么叫“老谋深算”。

张廷玉对年羹尧和他玩官场这一套还是有所不满,但是本着对年羹尧负责,也是对雍亲王负责的态度,在表扬年羹尧在四川提督任上剿匪成绩卓著,朝廷嘉奖的同时,也对年羹尧做了善意的但是很犀利的提醒:少一点杀心,少一点戾气,对百姓好,也是对你好。

似乎暗示年羹尧在接下来要办的事情上要有限度,不可乱杀无辜。

最后,张廷玉告诉年羹尧,皇上这一次没时间见你,你先回京述职吧!

然后——端茶送客。

可惜的是年羹尧并没有真的听进去,在江夏镇,为了黑吃黑,他血洗了江夏镇。

张廷玉看人,的确是目光如炬。这个年羹尧“杀心和戾气”都很重。


步武堂


作为年羹尧这一个级别的官员被上级接见一定是要传达皇帝的旨意,年羹尧之所以送给张廷玉的天麻在当时完全是一种礼仪,可在年羹尧来说那是探路,没想到张廷玉拒收。

这是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中的一个片段,年羹尧在四川提督的任上去南京“康熙帝行宫”述职的时候“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代康熙帝接见了年羹尧,并且代替皇上传达了旨意,这纯属朝臣差事往来。

可是年羹尧却带了礼物,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但是被张廷玉拒绝了!这可是号称为“张中堂”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是出了名的清水一碗,对任何人的礼物都不可能收,特别是下属官员。

年羹尧有探路的嫌疑

我的看法:根据年羹尧的品德,他本来就是皇四阿哥胤禛家的包衣奴才,就是因为上窜下跳曾经被皇四阿哥胤禛教训过,墙头草一个。

皇帝召见,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代理接见就说明张廷玉的话是代表康熙皇帝的圣旨。年羹尧的解释是四川特产,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可是在张廷玉的眼里就不是小事,出身于安徽桐城人的张家那是有家规的。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即是本朝出名的皇帝师父,张廷玉属康熙帝近臣,岂能看不透年羹尧的心思?

年羹尧此举大有试探、拉拢、继续行贿之嫌疑,这就是年羹尧本性。

张中堂的巧妙的回赠

绫罗绸缎、时尚的水果,张廷玉都没有收,单单收下了一包“天麻”,这就有学问了:

(1)理由是孝敬老母,体现了张廷玉的一片孝心,年羹尧看得见。

(2)出于礼貌,不至于让年羹尧尴尬出门。

(3)按照张廷玉的家规,他马上回赠了年羹尧一只“湖笔”,笔乃文房四宝之物,不但高雅,更是读书人必备品。

官场的腐败就是由于像年羹尧的这种试探而一发不可收拾,张廷玉的做法让年羹尧明白了此路不通。

即使张廷玉拒绝了年羹尧这一举动也没有使年羹尧得到教训,在后来的日子里纵观年羹尧的做派,不但辜负了雍正帝的期望,居功自傲不算,疯狂敛财,花天酒地给他年羹尧埋下了伏笔,种下了祸根。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k古史


在古代官场,送礼是门手艺,也是门学问。年羹尧显然是个高手,既懂理论,又懂实践。

给张廷玉送礼,老年送的是水果和天麻。给四爷福晋送礼,老年送的是奇珍异宝。这叫投其所好,让人不好拒绝,或是不舍得拒绝。

张廷玉就是不好拒绝,毕竟水至清则无鱼,没必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作为清官,张廷玉只收天麻,并回赠了湖笔,这样就算君子之交,即便将来被人暗算,也能说得过去。

四爷的福晋就是不舍得拒绝,因为老太太要过生日了,她要替四爷置办寿礼,这花钱的事情有人买单当然最好不过。

都说年羹尧贪,他这么送礼的人能不贪嘛。所以,四爷对福晋的行为非常震怒,担心年羹尧会越来越腐败。

不过,再担心也是白搭,老年走了第一步,就等于最后一步了。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送礼是门学问,这里蕴藏了很多目的。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绝对不是莽夫,我们来看看年羹尧是怎么送礼的。

张廷玉能历经康雍乾三朝,其过人之处,在于“谨言”、“慎行”、“博志”、“清廉”。所以康熙对张廷玉还是非常放心的。因此此次康熙南巡期间召见年羹尧,才有了这次代康熙见年羹尧的差事。

因为年羹尧此刻应该只是四川巡抚,还不是四川总督。实际江夏镇事发后,才撤巡抚,升总督(权力更大)。年羹尧得知是张廷玉代圣面见。还是做了一番准备的。张廷玉深居简出,此次应该是年羹尧能够和张廷玉这种皇帝身边人搭上交集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所以此次交集实为年羹尧在探路。

给“清流”送礼是个难题。

张廷玉是著名的”清流”,送钱是断不会收,反之则辱的。所以钱是万万不能送的。但这不代表不可以送点“土特产”么!所以准备了柑橘、蜀锦、竹扇、天麻这类四川土产,虽不值钱,但这心思就有点深了。因为送得好,就知道张大人好什么,所谓不怕你不贪,就怕你没爱好。

试探张廷玉“口腹”癖好的柑橘;

柑橘乃四川特产,四川有个特产叫“血柑”,剥开后,内如血,甘甜可口,此物奇在他处没有。这样一来,如果张廷玉好这口,之后跟张廷玉”亲密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

试探张廷玉”女色”癖好的蜀锦;

蜀锦更是四川特产中的战斗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杜甫的一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让我们都记住了蜀锦。蜀锦艳丽,非常适合年轻女子剪裁穿戴。如张廷玉爱女色,必收此礼送小妾。

试探张廷玉“吃捧”癖好的竹扇;

四川的竹扇,虽然现在每个旅游景区都能看到,也极为便宜。但是送竹扇给文人,意义是不一样的,这是夸张廷玉两袖清风。如果张廷玉特别喜欢受捧,那他必受此礼。



没理由拒绝的杀手锏“天麻”。

天麻是云贵川特产,可以去风,乃家老肘边常备之物。所以年羹尧也特意说这是送给张廷玉老娘的。这是在你身边人打开缺口。你甚至可以连癖好都没有,但你总不能不“孝顺”吧!

果然张廷玉的“清流”名声不白给,什么都不要。最后转念考虑到年羹尧和四爷的那层关系,权衡之后,收了”天麻”。但是转手又赠还“湖笔”,以表示有来有去,此时但无亏欠。


“湖笔”用意也相当深刻啊!湖笔、湖笔,乃何必、何必之意。都是读书之人,你却要刀兵求前途;做人应该本分,你却搞这些歪门邪道。并且名言,“希望你多点仁心,少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之福,也是你自己之福”。

其实张廷玉还是挺厚道的,一包“天麻”换来这么多实在话。只可惜年羹尧听不进去啊!


年羹尧不白给,手段了得;张廷玉更不白给,一眼就看穿年羹尧的“缺点”,乃至预见了他的命运。


炒米视角


其实这个提问很牵强,那我也来牵强的回答一下吧。

第一,天麻的产区集中在云贵川三省,其中以川天麻更为上品,可以算作四川的药材特产吧,年羹尧为四川总督,以本省特产天麻做礼品,合情合理。

第二,张廷玉清廉,如果送财宝古玩这类东西,必然不肯收,可药材这类一般难以拒绝,尤其年羹尧是以给张廷玉母亲张太夫人的名义,张廷玉难以拒绝。

第三,天麻治疗惊风一类病症有奇效,不排除年羹尧此举暗喻张廷玉“探风”之意,因为年羹尧是准备执行四阿哥交给他剿灭江夏镇的行动的,所以希望通过张廷玉事先探得皇上对自己的口风,看康熙是否已经知情。

其实个人觉得送什么东西倒是无所谓,能借机和张廷玉多说几句话,然后在从其中揣摩出哪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个比较重要,送天麻湖笔只是个幌子吧。年羹尧是四阿哥的包衣奴才,张廷玉收下天麻,算是给了四阿哥面子,也若有若无的透露给年羹尧几分康熙的“口风”,并且通过年羹尧在四川剿匪的经历,告诫其要“慎杀”,似乎在暗示年羹尧什么,似乎又什么都没说,年羹尧通过张廷玉的话,了解到康熙对刘八女逃回江夏镇和百官行述并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剿灭江夏镇,那么可以一切照常进行,通过送天麻给张廷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晴子156993875


首先说年羹尧送礼前我们要知道他是老四胤慎的家奴,实际上他刚刚奉老四胤慎(雍正)命抓了刘八娘回来就受到皇帝召见,所以一定程度上他是为老四送东西。

年羹尧得到皇帝召见此时无疑是又喜又忧的,喜是能够有所机会得见皇帝,为以后仕途高深提供可能空间,忧是担心自己血洗江夏的事处的太过,露了端倪,犯了圣怒。

后来知道是皇帝的翰林大学士张廷玉代圣接见,心里才定下心来,但是心里还是计上小九九打算给张廷玉送点礼物,一来是看看能不能和皇帝的臂膀之臣打好关系,二来是可以探探皇帝的口风,对江夏一事是否知晓。

但是张廷玉是清流之主,礼不宜过重,免得他通通拒绝折了彼此的面子,不可收拾,因此礼物应该以低廉的特产为主,且应该涉及到文人的人之常情,食、色、文、孝。


于是准备了四川独有的血柑探其是否有此口食嗜好。

准备了蜀锦(女子用来剪裁为肚兜或贴身衣物的料子》探其是否因此为爱妾留下。

准备了几把竹扇,探其是否如一般文人多好风雅之物。

最后的天麻是保底牌,主治老年中风,送天麻一来是抓住文人以孝为君子之本的特性,二来是送天麻给张老夫人预防中风,实际暗喻自己“探风”之意。

如果张廷玉收了他的礼,那代表万事大吉,至少皇帝对自己江夏一事是不知情的。因为张廷玉这种人没有收罪臣礼的可能。

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年羹尧是很聪明的,吃定了张廷玉,礼物都不算贵重,收之无碍,可以探看清楚张廷玉走的是什么路风,而且前面三样你可以不收,但是后面的天麻你总不能不收,它既非贵重之物,说白了是下属对上司老母亲的问候与孝顺罢了,看在年羹尧是四爷的奴才的份上,你怕不好折了四爷的面子。


基于以上,张廷玉只收了天麻,为孝、为礼、也为了四爷的面子,马上转手送了湖笔,这样就不算受贿,礼尚往来嘛,互不拖欠,承了你年羹尧的礼,顺了四爷的面子,对皇帝也好交差。而且他也读懂了张廷玉天麻“探风”的意思,直言“希望你少一点戾气,多一些仁义。

很明显,张廷玉看穿了年羹尧这个人的作风性格,乃至以后的走势,甚至结局。他至少多少猜测到点江夏的事,但是言下之意皇帝是不知道的,否则迎接年羹尧的就该是怒斥与问责了,张廷玉与他离得远远的都来不及还会收他礼?

平心而论,年羹尧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但并非一个智慧的人。自古聪明人出将入相,飞黄腾达,但免不了娇姿枉意,人心不足,如年羹尧、韩信之徒不得善终。智慧之人懂得见好就收,如范蠡、张良之类功成身退。

故太史公司马迁所作《史记》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编体,本纪为帝王纪录,书表为国号、年体、制度纪录,世家为王佐之相纪录,列传为英雄传奇纪录。他把张良归入世家,韩信归于列传,主要还是就智慧与聪明来划分的,归根到底,年羹尧也只能算个聪明人,短视莽夫,一时雄宿,归入列传罢了。

年羹尧最终死于自己的娇恣狂妄,不知收敛。他也只能算个聪明人,算不上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