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魏、刘宋两大政权为何不能吞并对方,从而一统天下?

应州公子


南宋皇族自相残杀,无力北伐。北魏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内部民族矛盾重重,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矛盾很大,而且北方大战连连。人口降低很少,南方不打北魏算客气。可以说当时南北力量相当。南北力量失衡是南梁侯景之乱。其实当时北方分裂,南梁完全可以统一北方。只不过梁武帝一心向佛而且儿子巴不得老爸,兄弟去死,自己当皇帝才被北周北齐赚了大便宜。西周从南梁抢了四川湖北大量领土,从三国实力最弱到实力最强,为统一天下做了准备。


慢慢写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乱世。南北各方乱成一锅粥。

在乱世中,各路英雄豪杰也纷纷登台亮相,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

而天下大势,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裂割据一百多年后,南方改朝换代,北方则得到统一。

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废除晋恭帝,自立为帝,建国号“宋”。为了与后来的宋朝区分开来,一般称为“刘宋”。

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涛率领军队灭亡北凉。统一北方。

历史,从此进入以刘宋为首的南朝和以北魏为首的北朝的对峙时期。

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一统中国就成了每一位处于乱世中的君主的最高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南北朝也不例外。北魏、刘宋互为敌对,都想吞并对方。并多次交兵。但是谁也没能消灭对方。更为可笑的是,谁都没能笑到最后。

南朝宋北伐

南朝宋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对北方用兵最多的朝代,也是南朝中最有希望统一北方的朝代。南朝多次对北方用兵。

早在刘裕还没称帝之时,刘裕就两次率领军队北伐。灭亡南燕,大破北魏,灭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刘裕称帝之后,也是雄心勃勃,积极准备,想一举统一北方。怎奈时不我与,422年,刘裕与世长辞。北伐的任务,便落到南朝宋第三代皇帝刘义隆身上。

次年,北魏便侵占了南朝宋的河南地。

425年,刘义隆即位。要求北魏归还被占领的河南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置之不理。

于是,在剪除权臣,草草准备之后,于元嘉六年,刘义隆派遣大将到彦之为主帅,第一次北伐。

三月戊子,遣右将军到彦之北伐,水军入河。——《宋书.本纪第四》

宋军起初确实打得不错,攻城略地。但是后来宋军兵力不济,宋文帝又胡乱指挥。元嘉八年,宋军北伐失败。

元嘉27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退走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遣王玄谟率领大军,兵分两路,进行北伐。但是王玄谟并非将才,多次拒绝正确意见。致使东路大军围攻滑台多个月而不克。利用这个时间,北魏调兵遣将,并且切断王玄谟的退路。太武帝亲自率领军队兵临滑台城下。王玄谟弃军逃跑。北伐功败垂成。

元嘉29年,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被杀。宋文帝命令萧思话为主帅,兵分三路,发动第三次北伐。经过数月,北伐大军相继撤退。

南朝宋的北伐至此结束。

北魏南伐

公元422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刘裕去世之机,率领军队南侵。占领南朝宋的河南地。

虏将达奚仰破金墉,进围虎牢。毛德祖击虏败之,虏退而复合。拓跋木末又遣安平公涉归寇青州。癸卯,河南郡失守。——《宋书.本纪第四》

之后,魏帝亲自帅军到虎牢关,没有攻克,于是退回洛阳。

公元450年,南朝宋皇帝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大军南下,大规模侵略南朝宋。遇到南朝宋军民的抵抗。置淮河边几座负隅顽抗的南朝宋孤城于不顾,南下直到长江边。南朝宋都城建康戒严。但是魏军也损失惨重。于是太武帝班师。

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焘被杀。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杀。南朝宋与北魏之间的对峙宣告结束。

至此,我们来看看,宋和魏为什么都没能吞并对方。

首先,看看南朝宋方面。我认为,南朝宋方面无法吞并对方有三个原因:

一、南朝宋初期政治局势不稳,重心并不在北伐。

应当说,南朝宋初期是南朝最为锐意进取的时期。但是,刘裕是篡夺晋朝的江山的,并且东晋末年战乱频繁,所以,刘裕甚至包括刘义符和刘义隆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稳定政局,发展经济。

南朝宋文帝

辛未,富阳人孙法光反,寇山阴,会稽太守褚淡之遣山阴令陆劭讨败之。甲子,豫州刺史刘粹遣军袭许昌,杀虏颍川太守庾龙。

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尚书令、护军将军、左光禄大夫傅亮,有罪伏诛。遣中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讨荆州刺史谢晦。

——《宋书》

二、宋文帝志大才疏,并非雄才伟略的帝皇。

宋文帝稳定内政之后,雄心勃勃,大举北伐。可惜宋文帝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三次北伐无功而返。

宋文帝有三大缺失:

1;缺乏用人眼光。所信任的大将难堪大用。

第一次北伐,用的是到彦之。到彦之并非大将之才。将军队一字排开。被魏军突破后又率领军队撤退。第二次北伐用的是王玄谟。此人北伐之时收刮民脂民膏,民众并不支持。而且竟然弃军逃跑。第三次用冀州刺史张永在撤退时竟然不告诉其他宋军,导致宋军大规模失败。宋文帝的用人能力,可见一斑。

2、斩杀大将

南朝宋没有大将吗?有,非常有名,就是总结三十六计的檀道济。可惜,这位三朝元老,在公元436年,因宋文帝的猜忌,被斩杀。

檀道济

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遵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宋书.檀道济列传》

3.忠言逆耳

第二次北伐之前,御史中丞何承就曾经提议充实青、徐二州的粮草。使得边民粮食富足。然后再派军队大举进攻。宋文帝不听。结果北伐时宋军粮草不济,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青州刺史刘兴祖得知北伐,进言请派青冀二州共七千兵直指中山,占据河北要地,并取当地农作物补充军粮,若果成功,河南守军亦当溃败,率北伐主力的张永更可北渡黄河作支援。但是宋文帝没有听从。

三、宋文帝之后的南朝宋帝王昏庸无能,内乱频繁,难堪大任。

前废帝

宋文帝被杀之后,南朝宋一片血雨腥风。孝武帝还算不错,但是之后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顺帝时期,南朝宋内乱频繁,王室血案频频。加之萧道成夺权。南朝宋即没心、也没力北伐了。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南朝宋灭亡。

北魏为什么也吞并不了南朝?

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北魏的主要敌人并非南朝宋。

对于北魏来说,它的主要敌人,是北方雄踞大漠的强大游牧民族——柔然。

公元424年,柔然可汗大檀率6万骑深入云中,攻陷盛乐宫(什翼犍建都之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魏太武帝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24~449),太武帝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道进攻柔然。

对于北魏来说,强大的柔然民族是悬在头上的达克摩斯之剑。为了对付柔然,北魏还在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强大的军事重镇——北魏六镇。并且也大规模的修建长城。北魏与柔然的战争,直到孝文帝时期才缓和下来。但是北魏和柔然的对峙,则是持续到公元534年北魏的灭亡。

第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佛教渐渐兴起,皇帝以守成为主。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这些皇帝多次以守成为主,劝课农桑,实行改革,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大多数缺乏拓跋焘前期的雄才大略。且佛教之风盛行,社会上对汉文化也非常崇拜。改革也是主要以汉化为主。拓跋焘之后,北魏基本上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对南朝的战争。

第三、北魏没能突破秦岭淮河一线。

自古以来,北方政权进攻南方,无外乎两条线。

北魏骑兵

第一是由陕西进攻四川荆襄一带,由荆襄一带顺流而下,攻取南方政权。

第二条是直接由北方夺取两淮,在长江北岸训练水军,直接攻取南京。这是对南方政权威胁最大的方案。如果北方占领淮河两岸,将可以从容的训练水军,威逼南京。解决北方缺乏水兵问题。如果南方占领淮河地区,则不仅仅北方无法训练水军,等北方打到长江北岸时,南京的政权已经有足够的准备,占领南方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终北魏一朝,始终无法在这两条战线上有所突破。所以,北魏始终无法灭亡南朝。

结束语:国家的分裂,是百姓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但是,北魏无法攻灭南朝,也使得我们汉族的政权不至于提前近千年被外族灭亡。这才使得我们有了隋唐盛世。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填哥讲史


南北朝时期,刘宋是东晋权臣刘裕在南方建立的王朝,而北魏是拓跋珪在北方建立的王朝。

宋武帝刘裕,最初只是个卖草鞋的,后来参加了当时东晋最强大的北府兵。刘裕本人很努力,凭借战功,逐渐成为上司刘牢之的心腹,帮助东晋平定了孙恩叛乱。公元402年,桓玄叛变自立后,刘裕为东晋王朝出力讨伐之,灭了恒玄的桓楚政权。自此刘裕手握东晋朝政大权,然后开启了南征北战的历程,他带兵北上灭亡南燕,西进灭亡谯蜀、仇池。此后又带着人马北上,灭亡后秦。公元420年,刘裕登基称帝,刘宋王朝始。但一代枭雄高祖刘裕登基伊始,他南征北讨打下的半壁江山就开始遭到北方游牧政权的蚕食,根基不稳的关中被匈奴后人赫连勃勃的夏国政权所夺取。这次失利不仅丢掉了失而复得的汉晋故土,而且还损失了相当多的猛将谋臣和精兵。

北魏的拓跋珪在公元386年,趁着前秦淝水之战战败后大乱,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的时候,北魏试图南下,均被善于守城的刘宋大军击退。

公元422年,刘裕不幸病逝,北魏明元帝打算趁着刘裕去世的机会南下夺取刘宋的地盘,双方在黄河流域展开大战,互有伤亡,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个时候接替刘裕的是无能的刘义符,刘义符被权臣徐羡之等人给废了,此后刘义隆登基,也就是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打算收复失地,开启了北伐。第一次北伐,在公元430年,刘义隆以过彦之作为主帅,夺取了河南地区的洛阳、虎牢等地。可惜北魏发起反攻,结果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在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带领10万大军南下,宋文帝刘义隆命刘义恭为主帅,分兵四路进军北魏,其中西路军大胜,可东路军被太武帝击败,此后刘义隆调度失策,导致拓跋焘饮马长江。第三次北伐,在公元452年,北魏宫廷内乱,刘义隆再次命人北伐。臧质率军打潼关,鲁爽带人攻长社、虎牢关,可惜张永一直打不下碻磝。结果让北魏挖地道偷袭。这次北伐虽然收复了部分河南地区,可是没有什么大的收获。

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继位。他在北魏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北魏的老百姓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并且迁都洛阳,对鲜卑族进行改革。他命令用汉服取代鲜卑服,用汉语取代鲜卑语,甚至连姓氏都要用汉姓取代鲜卑姓氏。拓跋宏本人就改姓为元,也可以称他为元宏。鼓励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通婚,对于那些不愿意改革的守旧派,拓跋宏也是毫不留情,选择无情镇压,甚至连太子元恂都被拓跋宏给处死了。北魏于是日渐强大。

而当时的刘宋已经日薄西山,刘义隆在政变中被杀,此后刘宋王朝一直处于内乱状态,后来萧道成掌握了刘宋政权,他废除了刘昱帝, 将刘准立为宋顺帝,而自己则自封齐王。公元479年,萧道成解决了忠于刘宋王朝的忠臣们后,建立了南齐,自此终结了刘宋王朝在南方的60年统治。

可是这两个王朝,都不是因为外敌入侵而灭亡的,而是因为内乱才会灭亡。刘宋王朝,是因为权臣萧道成,仿造刘裕篡夺东晋江山的形式,灭亡了刘宋,建立了齐朝。而北魏有两个势均力敌的权臣。一个是高欢,一个是宇文泰,他们将北魏分割成为了西魏和东魏,此后更是取而代之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刘文广


两汉之后,三国鼎立半个世纪,方才一统华夏。但晋的辉煌实在短暂。随着西晋的崩溃,中华大地就再度分裂,延续将近300年。

公元280年,晋灭吴,算是这个王朝最后的闪光点了。

其实在史家的眼里,如果吴能多撑两年,也许先崩溃的就是西晋。因为当时南下灭吴的西晋军队首脑内部就矛盾重重,贾充为代表的士族和张华王濬等寒族高士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但吴没挺住。

11年之后,八王之乱;13年后,304年,刘渊建立赵汉,华夏再次陷入分裂。学术上定义的南北朝起于420年,刘裕代晋。但依我看来,从刘渊建立赵汉开始,南北朝分立的情况就已经存在,所以南北朝应该从304年开始。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从此刻开始,华夏在短短24年的统一之后,拜西晋朝廷的一通神操作之后,如立白痴司马衷为帝,为获取士族代表贾充等的支持,娶丑女毒女贾南风为太子妃并为皇后开始,整个西晋就开始了作死之路。司马伦、司马颖等八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直至中原板荡,神州陆沉,生灵涂炭。奈何奈何。

群雄逐鹿,重现三国分立之局面,一直到580年,杨坚建立大隋,589年,隋灭南陈,华夏才重归一统。

这其中南北分立的局面长达将近300年。可以说,面对纷繁芜杂的乱世,南北朝的重归一统的难度应该是华夏有史以来第一。

而细究根本,南北之所以分离如此长时间,主要原因还在于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乃至南北朝这段时间,是华夏大地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时期。

而其矛盾主要有三:一、民族矛盾非常严重;二、掌权的鲜卑氐羌等的军事贵族与中原的士族门阀矛盾严重;三、皇权与士族门阀的矛盾重重;四、旧军事贵族与皇权的矛盾

这些矛盾,任何一个处理不好就能要了一个王朝的命。

这个东西要展开了说,可能得写一本书,显然不现实。我们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看看其中蕴含的危机究竟有多严重。这样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为更直观。

首先,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这长达约300年的乱世前期最主要的矛盾。

这个矛盾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直接要了已经统治华夏半壁江山的前秦的命!

大家知道,前秦是由氐族的苻氏所建,开疆立土的为苻洪,集大成者为苻坚。而苻坚的直接死因虽然是淝水之战的大败,但其诱因却是如何处理国内的民族矛盾问题。

在苻坚先后攻灭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代国的拓跋什翼健,消灭羌族的姚襄另立姚苌,灭前燕收慕容垂以后,除了后赵的石勒,五胡乱华的几个主角都拢在了苻坚的麾下。

如何处置这些豪酋就成了让苻坚头痛的问题。

苻坚之所以不顾国内重臣的反对而攻晋,除了想一统华夏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攻晋而消解民族难题,有那么点借刀杀人的意思。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慕容垂姚苌等人虽知道苻坚另有目的,却积极支持攻晋。在淝水之战败后,毫发无损的慕容垂建立后燕,姚苌据关中建后秦并缢死苻坚,北方重新乱成一团。

385年苻坚死后,北魏经过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人前赴后继,在先后消灭后燕、北燕、赫连夏、沮渠氏的北凉,13次出击漠北打击柔然(也就是花木兰从军征伐的柔然),最终在439年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这个过程有多艰辛,可想而知。

在这以后,五胡乱华所产生的背景民族矛盾开始简化,矛盾缓和,整个过程从316年西晋灭亡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历时123年,极为艰辛。

其次,则是鲜卑、氐、羌等的军事贵族与中原的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再次,则是皇权与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里本来应该分成两块分别论述,但是实际上当事的另一方都是中原的世家大族,两种矛盾之间存在很深的牵连,所以我们就放在一起来说。

根据魏书的记载,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总体可控,但最终还是爆发了,并且酿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集中体现在公元450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发生的“国史之狱”。

整个国史案,号称北魏第一谋主,太武帝拓跋焘的子房崔浩及其修史的同僚、姻亲被杀无数,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崔浩被杀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几十个卫士朝崔浩脸上撒尿,可谓是屈辱至极。宰辅被杀的,没有比崔浩更惨的。

虽然由头是因为崔浩在《国书》中秉笔直书,叙述了早期拓跋鲜卑一些不为人道的隐事、秘事和不为人道的丑事,但实际上是因为崔浩作为当时的世家门阀的代表,试图“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也就是说,重整世家门阀,来统治天下。这种复辟魏晋统治方式的手段,显然触及到了敏感地带,侵犯了鲜卑军事贵族和皇权,这才是崔浩惹来杀身之祸的根源。

因为你试图以门阀来统治天下,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如何保证?辛辛苦苦打天下却让你来坐龙庭?

这种矛盾也可以视作是民族矛盾的延续。

其次,崔浩试图“明辨姓族”,重整门阀,与世家门阀共治天下,那么皇权呢?你把皇帝,把太武帝拓跋焘往哪里摆?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和鲜卑军事贵族借国史案发威,将清河崔氏等灭族而告终。

矛盾大不大?杀得是尸横遍野。

最后,则是鲜卑军事贵族和皇权世家门阀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鲜卑军事贵族是一方,另一方则是皇权和世家门阀。在这里,皇权和世家门阀结成了同盟。

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六镇之乱直接敲响了北魏的丧钟,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并导致拓跋氏(元氏)皇权旁落,宇文氏的关陇贵族和高欢的武川镇军阀崛起,最终让杨坚摘了桃子,建立大隋,重新统一华夏。整个过程才告一段落。这个过程持续近300年!

所谓的六镇之乱,其实就是鲜卑军事贵族与皇权世家门阀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孝文帝即位后,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推出三长制、均田制,并在494年借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正式开始了北魏的汉化改革进程。整个过程是五胡乱华民族融合的高潮,在这之后,民族矛盾已经基本可控,民族融合基本完成。

但是,由于孝文帝改革忽视了其传统军事力量,即以沃野镇为代表的六镇鲜卑军事贵族和汉族豪宗的利益,拉大了他们与中原门阀士族的待遇差距。原本作为北魏国之干城的六镇却迅速沦为了二等公民甚至贱民。

这种不公迅速酿成大乱,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北魏分崩离析。有点讽刺的是,最终这场叛乱是在北魏的死敌柔然的帮助下,北魏才平定这场叛乱的。而六镇本为防范柔然而设。历史至此,算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但叛乱虽然平定,出身于怀朔镇的高欢,和出身于武川镇的宇文泰及其关陇贵族却趁机分别攥取了东魏和西魏的政权,先后建立北齐和北周,在宇文邕统一北方并早逝后,最后由杨坚摘了桃子,统一了华夏。

至此,以上的四大矛盾才得到基本解决,不再为祸。矛盾一旦解决,华夏也就重归一统,隋唐继之而兴。

细细想来,哪一个矛盾的解决不是伴随着血雨腥风?300年能解决,也算是万幸



玉润万古


南北朝时期刘宋与北魏两大政为什么没能呑并对方,始天下一统?

刘裕,杀六位皇帝篡权上位。先伐南燕,后灭焦纵、灭秦。连年征战,人口下降田原荒芜。所以他掌握政权后,要整吏治、奖农耕休养生息。此时为扩大疆域,他还多次进行北伐。也没有能力,与同他一样強大的北魏用兵。

北魏入中原,受汉文化的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变化。先前的快速的游牧生活,被慢节奏的农耕生活所取代。虽然灭东晋、南燕、后秦,北魏日益强大。但北方还有柔然、大夏、北燕、西秦、北凉等势力对北魏构成威胁。当时看是只有刘宋与其对峙,背后之敌不可小视。又双方势力相当,谁也不敢对攻击对方能有多少胜算有把握。只能隔黄河,形成南北对峙。

后期,北魏经过长期的准备,休养。终于宋永初三年,向刘宋发动进攻,从此拉开了北魏与刘宋的长期战争。


眸子8552


北魏,刘宋为什么不能吞并对方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南朝是正统朝代还是北朝是正统朝代,谁是正统

北魏在孝文帝时期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甚至一律改穿汉服、说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这说明汉文化深受异族的景仰。但如果从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北周灭北齐,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隋再灭南陈,北魏时正统的说法也不全错。但南朝北朝都有可能一统天下,谁能征服对方谁就是王者,就是正统。史学家的一贯看法是南朝是正统。

都是汉家装束

满意请采纳

主要是人口多。

实际上,在北魏未统一北方之前,刘宋还是有优势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魏辖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恢复得非常快。

战前准备1、东路军6万人由辅国将军、青、冀2州刺史萧斌为统帅, 以宁朔将军王玄谟率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镇军谘议参军申坦等 水军1万为先锋,经淮、泗入河,进攻镐礅、滑台等地。镇军将军、徐、兖2州刺史武陵王刘骏率水陆继进,并兼统东路青、冀、徐、兖4州之军。

1、僭晋是北魏对东晋的蔑称。僭,僭越,地位低下而冒用地位高的人的物品或者称号。

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传说司马懿的曾孙。

这段话是给司马睿泼脏水。

大意如下,伪晋朝司马睿,字景文,西晋将领牛金的儿子。当初,晋宣帝司马懿(司马昭追封)生了大将军琅邪武王司马伷。司马伷生了冗从仆射、琅邪恭王司马觐。司马觐的王妃是谯国夏侯家的女儿,字铜环,和牛金通奸,才生了司马睿,没有被发现是通奸生的孩子,所以司马觐仍然认为是他儿子。

2、鲜卑人自称黄帝之后,与汉族同宗,道武帝建立北魏后,消灭北方割据势力迁都平城,与建康的刘宋王朝对峙,不只相互攻战,还争着正统地位。他们称刘宋为岛夷,刘宋称他们为索虏,岛与夷都是少数民族,都非汉人,所建王朝是非正统王朝。

3、为了论证自己王朝的正统性,打击敌对国家是一种有效地手段,给对方一个贬义的称呼,表示对对立王国的不承认和蔑视的态度。《北史·序志》有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魏‘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北史》是隋唐之际李延寿所著,虽非魏晋之书,但通过以上材料至少可以反映两点内容:其一,在魏晋南北朝之际,南北朝在史书中相互攻击,南朝史书称北方国家人为“索虏”,北朝史书称南方国家人为“岛夷”。互相丑化其形象。其二,李大师是因为看到南北朝互相丑化而“往往失实”的史书,才“有著述之志”,后来其子李延寿材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北史》和《南史》。综上两点可以说明南北朝史书中会经常出现“索虏”、“岛夷”之类的攻击之语,其目的正是为了丑化敌对王朝,可以标榜之际,宣扬其王朝的正统性。又如《南齐书·魏虏传》曰:“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晋永嘉六年,并州刺史刘琨为屠各胡刘聪所攻,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于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谓鲜卑。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南齐书》称北魏为“魏虏”,显然带有蔑视之意,其形容拓跋氏“被发左衽”,而“被发左衽”向来是用来形容蛮荒未化的夷狄的。其二,《南齐书》称鲜卑为“索头”,称北魏为“魏虏”,两者结合,正是前所引《北史》中“索虏”的来源。


笨傻懒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