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黃芪是一種很常見的補氣中藥,有人甚至將黃芪稱為中草藥中的十大養生上品!之前在《女醫明妃傳》中,於夫人小產,允賢開具的藥方中,就有黃芪!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習慣地泡上一杯黃芪水,排毒又補氣。

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黃芪的藥性是性甘、微溫

而為什麼把黃芪列入溫陽五虎將呢?它和薑桂附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少火生氣,注意這個少火生氣。

內經有云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黃芪藥甘微溫主:生少火之氣,微微生氣,能補益虛損,治小兒百病,也就是因為它稟賦少陽之氣,久病之人陽氣不能來複,精血虧虛也嚴重,必須得黃芪少陽之氣後兒陽氣才能來複。

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黃芪有哪些功效呢

1、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排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補氣養血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3、降血壓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用多少

服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繼續服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一般來說,每次用5克~10克煮水即可。

怎麼服

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但一定要剛燒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但即使這樣,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藥效,有點浪費藥材,建議黃芪最好煎煮服用。

需注意:

通常腎陰虛者不宜服用,如果你發現自己舌苔發紅,手腳心都發熱,五心煩熱,口乾舌燥,容易心煩,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這種體質的人是不適宜喝黃芪水的。溼熱體質的人也最好不要飲用黃芪水,如果要服用,最好與清熱的東西來搭配,如黃連、黃芩等。

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黃芪推薦用法

黃芪與防己

黃芪補氣運溼,昇陽固表。防己通經絡水溼,洩降行水。二藥合伍,益氣升提與降洩通行並用,外宣內達,通行諸經,降洩不耗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固表祛溼之功。臨床用於肌表氣虛,肌腠風水逗留,肌膚浮腫,周身困重麻木,關節痺痛,汗出惡風等症。為治療腎炎腎病氣虛溼滯浮腫之要藥。防己對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圍黑斑有效。

黃芪、麻黃與細辛

細辛散風寒,激發腎氣,以化水飲。黃芪補益脾肺,益氣行水。麻黃宣通肺氣。三藥合用,一宣肺開上源,一下通腎氣,一補脾運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腎,扶正祛邪並施,相輔相成,共奏補脾宣肺激發腎氣化水之功。臨床用於慢性腎炎急性復發屬肺脾氣虛,外邪犯表內侵少陰腎經者,較為適宜。細辛能激發腎氣,對陽虛不能溫化水溼,在方中加入細辛激發腎氣,能使虛弱陽氣獲得生機。

亦治脾氣虛弱證,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又治氣不攝血證,常與黨參、大棗、仙鶴草、藕節、當歸、阿膠等並施。尚治氣血兩虛證,常與黨參、當歸、龍眼肉、大棗等共用。若治氣陰兩虛證,則配伍女貞子、太子參、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若治糖尿病之氣津兩虧證,則配伍山藥、玄參、烏梅、山萸肉、黃連、地骨皮等。
每日一味中藥:黃芪常喝百病消,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