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阿巍旅行记


低层大气的空气成分基本上是固定的,也就是说都是约21%的氧,78%的氮,外加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

在高山上、飞机上(比如早期那种敞篷飞机)上的缺氧是因为高空的空气整体变稀薄了,并不是因为氧气相对于氮气变少了,所以这时候如果能把稀薄的空气集中一下、压缩一下,把空气密度增加到地面上的水平,那么就没有缺氧的问题了,可以正常呼吸了。

现代飞机上正好有可以用来压缩空气的东西,那就是发动机。机舱外稀薄的空气通过发动机之后密度变大,再通过空调系统送到机舱内。如果空调系统被关闭了,那么机舱内的气压就会降低,乘客就可能会缺氧,这时候座位上方的氧气面罩就会掉下来,人工产生氧气来维持乘客的呼吸,这种人工产生的氧气只能用一段时间,一旦用光了就比较危险了。前段时间国航香港飞大连航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副驾驶误关了空调,导致机舱压力降低,乘客纷纷戴上氧气面罩,机组在发现问题后没有按规定及时降落,而是选择继续飞,将整个飞机上的人都至于危险之中,最后被严肃处理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说,机舱内应该和地面上的气压一样并且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上会有一定的波动。比如起飞和降落时,有些人会感到耳朵不舒服,这就是由于机舱内气压变化导致的。

此外,飞机在高空的时候,机舱内的气压可能会比一个大气压低一些,相当于几百甚至一两千米的山上的气压,一般人对这种气压降低不会有太大不适。如果你手边正好有密封的充气袋子(比如袋装薯片),那么可能会看到袋子在高空变胖,等飞机降落后袋子又瘦回来了,这一胖一瘦反映的就是机舱内气压的变化。


乔小海


氧气还是空气中的氧气,只不过在千米高空上的空气十分充足但气压过低不能直接吸入,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最终输送到客舱内,否则一个成年人一天就需要0.75公斤的氧气,九个小时就是约0.3公斤的氧气,一架飞机怎么说也要坐200人以上,就需要至少60kg的氧气,注意!是至少,一般而言150kg的氧气才能保证万无一失,飞机起码得腾出一大块地方来装这些气体,这对于寸土如金的机舱来说是十分不划算的。

因此,真正属于飞机上自然携带的气体就只有座位头顶氧气罩中的氧气,这些氧气只能供给飞机内乘客15分钟呼吸使用,如果超过15分钟危险还没解除就真的凉凉了,头顶的氧气是通过化学反应燃烧制氧,虽然是燃烧反应,但安全性一样很高完全不必担心,在空中的氧气十分有限并且仅供飞机发生重大事故时才能使用,总的来说就是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绝对不会使用飞机上携带的氧气。

除了自携的氧气之外,我们在飞机上呼吸的氧气都是由涡轮发动机经过压缩,然后通过一组净化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处理,最后输入客舱内的就是适宜呼吸的氧气,因为氧气经过温度及浓度剂量的处理,因此飞机上的氧气通常比较干冷,吸久了容易嗓子疼,同时,因为空中气压和地面相差很多,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耳鸣,莫名其妙的烦躁等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状态才是最佳选择。


镁客网



这个问题我自己总结后,又特地咨询了专业人士@瘦驼 先生,以防说错话,免得误导大家。

大家知道,我们在地面上呼吸的是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空气,越往上气压就越低,密度也越小,万米高空的空气十分稀薄,而且气温很低,人这个环境上是不能生存的,但在飞机里就不一样了。

飞机机舱是严格密封的,这时飞机会从发动机压缩段直接提取高温、高压的空气,经过自动加压后再进入飞机的空调系统,通过空气过滤、温度和湿度调节等之后,把适宜的新鲜空气释放进入机舱,同时会把机舱内不新鲜的空气排出去,保证机舱内的空气流通。

由于飞机机舱属于空间薄壁结构,像个高空气球一样,飞机内外压差还不能过大,这也为了飞机的结构寿命,所以加压空气的时候并不会把舱内气压完全加和地面一样的标准大气压,比如万米高空舱外0.2个大气压,机舱内是0.8大气压,这时乘客也是可以适应的。

瘦驼先生对这个回答亦有贡献。


震长


氧气主要来源座舱增压和应急氧气供应系统,其中主要是分子筛制氧系统,后者在应急时启用。机载制氧系统主要由气源部分、制氧部分、供氧部分、备用氧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地球上空有一层大气,每平米承受约10吨压力,以海平面为准约等于760毫米汞柱。在海拔高度0米时,空气含氧量约为20.95%。当海拔高度10000米时,空气含氧量4.95%,这相当于0米的23.6%。而远程客机飞行高月约在10000米,如果不对客舱进行增压,人的生存就会面临威胁。

现代客机主要选择分子筛制氧系统,这也是变压吸附制氧法,它基于分子筛对空气中的氧、氮组分选择性吸附而使空气分离获得氧气。客机增压机舱都是全密闭式,发动机的叶片会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压缩,某级压气机会对压缩空气进行降温和降压,并去除空气中的水和杂质。制氧部分则通过分子筛制氧装置,采用变压吸附的方式分离出氧气。其中一部分输送给客机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对空气进行升温过滤后,将新鲜空气送入舱内。

我们知道随着高度增加大气压力会降低,这会直接导致氧气浓度降低。人在高海拔时,一旦缺氧很快便会失去意识,严重的还能造成空难事故——例如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应急供氧系统则为客舱突然失压而准备的,当意外发生时,客舱中就会弹出氧气面罩其中直接连着便携式氧气瓶。但这仅供应急使用,氧气会维持12~20分钟,这需要客机尽快下降到低海拔水平。


航空之家


坐飞机9小时,飞机上氧气哪来的?

中短距的客机飞行高度约为6000M-9600M左右,中长距客机高度为7000M-12600M,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大家应该有很直观的认识,下图为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从上文可以看出,只要到达6000M以上,氧气即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水平,到9000M左右即只有海平面1/3,气压也只有原来1/3....从中您看出什么门道来了吗?在客机巡航的高度并非没有氧气,只是气压下降导致氧气含量一并下降,因此只要将气体加压即可,这就有为后来的加压技术做铺垫了!

这是客机所用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个客机涵道比相对比较大,2/3以上的推力都有这个大风扇产生,客机机舱所需的加压空气就有这个发动机内部引出....当然您不要认为发动机内部都是高温高压的,其实在前几级风扇处温度和压力还是不高的,引入的空气进入飞机的空调系统,通过空气过滤、温度和湿度调节之后,新鲜空气进入机舱,同时会把机舱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去,保证机舱内的空气交换与流通!

因此别说9小时,只要飞机燃油足够即可继续维持....但大气压并非与海平面的一致,而是大概约为2000-3000M处的0.8个大气压左右,因此起飞与下降过程中,机舱气压逐渐改变会导致耳膜不舒服,此时只要嚼一片口香糖,让内耳与口腔处的气压通过平衡通道过渡下马上就恢复了!

因此您乘坐飞机时完全不需要担心呼吸的问题,唯一要担心的时气流颠簸.....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直接性回答:

第一,主要来自于飞机发动机的压气机。由于采用的都是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发动机前端部分就是由一系列叶片组成的压气机,当发动机工作室,压气机就可以通过高速旋转吸入外部稀薄的空气,并持续进行加压。其中一部分气流没有流入发动机燃烧室,而是经过专门的管路进入到飞机的空调通风系统中,在这一系统内部,会对这一高压气流进行减压到标准大气压值时,通过分布在机舱内大大小小的通风口进行释放,从而供给乘客正常使用。

由于这一过程中的增压和降压会让空气压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值上下进行波动,特别是遇到气流不稳定时更为明显,此时舱内的乘客就会感到耳鸣。此外,由于客机巡航高度在9000-12000米之间,舱外大气温度为零下50°左右,因此空调系统还要进行加热、除湿处理,防止水汽在机舱内部聚集,而导致航电系统短路,因此,时间久了,乘客就会觉得空气干燥,鼻腔都会觉得有一种干燥感觉。

第二,紧急情况之下,飞机会释放出呼吸面罩,就在乘客上方。这时供氧系统会联通飞机上存储的应急氧气,确保乘客能够正常呼吸,不过持续时间不能太长,因此飞机需要尽快降落。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通过飞机发动机,将部分高空空气加压加温调试得当后,直接导入飞机内部即可。


我们都知道,高度越高,也就意味着呼吸困难,倒不是因为空气的含氧比减少,而是因为空气变少了,稀薄了。

那作为民航飞机,内部大批乘客的呼吸该怎么保证呢?

首先飞机内部直接生产是不行的,除了加重飞机载重负担之外,一旦机器出现什么毛病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设计师就想到了利用飞机外的空气。因为即便是高空,空气的含氧比和地面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都是21%。因此我们只要想办法将稀薄的高空大气引入飞机内部即可。

于是就看中飞机发动机,因为发动机前部的压气机,可以吸入高空大气并且加压(目的是为了充足的燃烧),我们可以将一部分高压空气直接导入飞机的空调通风系统,进过一系列调试,就能提供给乘客呼吸。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飞机飞9小时氧气怎么来的?至少还在地球上,氧气的来源比太空上的方式多很多,那些在太空上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那氧气怎么来?当然都是人们想办法解决啊。

飞机怎么飞的?

众所周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氧化剂。燃油的燃烧需要氧气。若是没有足够的氧气,那飞机还不掉下来!飞机即使在近万米的高空飞翔,但是远远不是太空那种环境,所以就有进气道这个装置来使得外界空气进入发动机从而给发动机输送燃烧用的氧气。

但是在高空气体稀薄、温度又低,这时候的氧气是很不适合与燃油结合进行燃烧的。所以进气道后面就是飞机发动机的第一个部件核心压气机,压气机的叶片的设计形状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使得气体增压增温。之后送入燃烧室来燃烧,高温高速的气体经过涡轮叶片从喷管出来,使得飞机获得向前的推力,再通过机翼获得了向上的升力,飞机就可以在天空飞翔了。



从中送空气过来

进气道的空气不仅仅是远远达不到燃烧要求,也达不到呼吸要求的。所以就只能从压气机中取空气进来,但是取空气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最后一级的温度太高、压力也高。只能选择其中某一级的,经过一些的管路的运输和处理,温度合适,压力、氧气浓度也合适的空气就送入了舱室给乘客进行呼吸了。


淡看天上月


这个问题我回答一下,飞机不会大量制氧供乘客使用,有也是应急,比如高空飞行的客机加压舱不可控泄压。这是乘客头顶的氧气面罩就会掉落,紧急制氧设备只能维持半个小时的供氧。别看紧急供氧设备只能供氧半个小时,这足以能够让客机从四万英尺高空降低到一万英尺空域。在一万英尺空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足够可以供乘客呼吸,机舱也不需要加压。

第一,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氧气从何而来。按照基本常识,大气中氧气占比大概是21%,氮气占76%,这个比例不会因为高度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人在万米高空呼吸困难不是因为高空没有氧气,而是因为随着高度变化空气密度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以满足人体对氧的消耗量。一但血氧含量低于90%,就会引起身体严重不适,当然这也和个人耐缺氧承受度有关。大家请看下图。

第二,高空飞行的飞机如何满足人体最低耗氧量。通常做法是利用飞机发动机压气扇压缩空气,经过飞机空调系统加热后送入客舱,同时也会消耗一定发动机有效功率。当然,机舱内压强会略低于标准大气压,大概是75%。飞机在万米高空巡航时,由于空气密度太低导致升力不足,为了维持巡航高度,发动机不得不大功率输出。为了满足高空巡航速度要求,额外功率消耗越小越好。还有,高空巡航的客机机舱内外压力差过大,对舱体密封件密封性能也是有害的。下图是客机的空调系统图。

第三,高空巡航飞机的发动机不能满功率运行,要留有余地。比如一架飞机爬升到巡航高度后发现机翼有结冰现象,驾驶员就要开启机翼除冰程序。机翼除冰不同于空速管除冰,空速管除冰依靠电加热,机翼除冰则是依靠发动机提供的热空气除冰。根据操作流程,处于机翼除冰过程中,该飞机应该相应的降低巡航高度防止失速。根据飞机实际载荷,具体降低多少可以查询飞行手册后决定,然后通知空管人员请求降低高度。

这里我只是捡重点说说,不足之处还请见谅。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私信小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