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饼脸星小胖丁


《延禧攻略》之中有一个令妃陪乾隆吃饭的桥段,基本上点出了当时皇帝吃饭的几个重点。皇帝一般一个人吃饭;每一道菜皇帝都只会尝一口,不会特别钟情某一道菜而多吃;妃嫔只能布菜,不能坐下来陪吃,更不能劝膳;皇帝吃饭要吃半个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小时。

每次乾隆吃过一道菜之后,小太监会规规矩矩将剩下的菜端走,然后另外端上一道菜填补。前前后后加起来皇帝一顿饭要吃一百多道菜,所以吃上一个小时就不稀奇了。而关于皇帝只能一个人吃饭并且一道菜只能吃两三口,也是为了皇帝的隐私和安全着想。

皇帝的喜好被人发现,极有可能会被一些有心之人惦记了,容易在皇帝喜欢的饭菜上面下毒。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每次传膳的时候不仅仅要由太监银针试毒,皇帝还必须面无表情地从头吃到尾,不会刻意去夸哪道菜好吃。那么皇帝吃剩下的菜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其实对于皇帝这些数目庞大的剩饭剩菜,皇帝也会觉得有些奢侈浪费。在吃到比较好吃的菜品时,皇帝虽然不能多吃几口明显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可以赏赐给自己的宠臣或者爱妃。比如有的妃子出身蒙古族,皇帝在吃到蒙古族特色的菜肴时会一时想起这个宠妃,将剩下的菜送去给她。所以对于妃嫔来说,能被皇帝惦记着,将好吃的饭菜赏赐给她们也是一种骄傲。

而赐餐给宠臣,可以参照电视剧琅琊榜之中的桥段。从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之中,也能被人琢磨出皇帝的心思来。当然皇帝也有可能赏赐给手下做事的公公、宫女,对于他们来说,这可就是了不得的荣耀了。

当然,还有一些菜肴并非大菜,比如汤品,小炒之类的,赏赐给宠臣妃嫔也不大好看。有的人会想当然觉得皇帝吃不完的,手下的太监或者御厨房分分吃掉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皇帝吃过的东西,他们这些人哪是可以胡乱碰的,一般这些食物搜了就直接处理掉了,并且还得是秘密处理,以免他人窥探到皇帝的喜好。

在晚清的时候,皇家制度开始崩塌,这种传膳的规矩也是溥仪极为讨厌的。后来清王朝覆灭之后,溥仪依旧每天会有几十道膳食,但是他对自己的御膳房十分不满,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叫外卖了。

溥仪甚至在听说平民一天早饭能吃两个鸡蛋的时候非常震惊,因为在他的印象之中,一个鸡蛋就需要5两银子,由此可见御厨房的油水也是非常丰厚的啊!

赚得盆钵全满的御厨房的手艺也不是非常好,因为非常重规矩也要考虑到皇帝的养生,所以平时的饭菜一勺盐都不敢多放,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也有人说,御厨们为了防止皇帝刁难,不大会做新鲜的蔬菜给皇帝吃,生怕皇帝在大冬天想要吃夏令时节的蔬菜。所以皇帝平时吃得更多的就是荤腥和泡发的菜、腌菜。由此看来,皇帝出门一趟突然觉得农家小炒特别好吃也是很正常的了。


木剑温不胜


皇上用膳,那可是件大事儿。以清朝皇帝为例,每顿饭最少得一百多道菜,可以不吃,但不能没有,为的是体现皇帝的无上皇权。皇帝一天吃两顿,上午一顿下午一顿,饭菜都在火上煨着,皇帝一说吃饭,马上就得端上来,晚了就得挨罚,甚至惹上杀身之祸。因此,伺候每顿饭都是诚惶诚恐的。

那么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偶尔会赏赐大臣们陪吃,但也不是每顿都有这样的情形,大多时候皇帝自己用膳,那么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呢?倒掉吗?显然不会。古代京城好多高档一点的饭馆都会打出皇家御膳的旗号,到处鼓吹饭馆里请到了皇宫里的御厨,所以到我家吃饭就等于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因为这个噱头,生意很是火爆。但哪有那么多御厨沦落民间呢?说白了就是御膳房的剩饭剩菜,被倒卖出宫了。

特别到明清时期,倒卖皇帝的剩饭剩菜竟然形成一条非常赚钱的产业链,据野史不完全统计,专门靠这条产业链挣钱的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一万人。从太监、宫女,到民间小贩,三教九流都汇聚其中,可见其中利润之庞大。这些剩菜剩饭里品相较全好的,打五折卖给餐馆,然后餐馆随便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义卖给有钱人食用。就算食客们知道是剩菜,也不会计较,毕竟都是好东西啊,又是御厨打理,民间哪有这等美味。

而品相不好的,就转给宫外的倒卖分子,这些倒卖分子将这些剩菜加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挑到街头零售,最贱的时候能十个大子儿一碗,穷人都买得起,而且还能吃饱,更重要的是,味道竟然还不错。

虽然说起来是一条灰色产业链,但不得不说的是,也算物尽其用,总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毕竟农民伯伯种粮食不容易啊!


南墙蹲在墙角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别对待。

溥仪回忆,他每次吃饭都是很多桌的菜。虽说没有108道,但六七十道是有的。而慈禧太后,每顿固定是108道菜。

即便后来满清亡国了,溥仪的菜才减少到三四十道。

不过,其中的一些菜,是所谓套菜,也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吃饭这些菜都会端上来。

因为皇上传膳以后,必须很快上菜。同时,御膳房距离皇上吃饭的地方有一定距离,需要端上来。

显然,现烧六七十道菜,就算有十几个厨师也来不及。况且也不是皇帝1个人要吃饭,还有皇后、皇太后、皇太妃一堆人。

所以,这六七十道菜里面,有一大半是道具。也就是,这些菜其实长时间在厨房里面炖着,上桌的时候一起摆上去,凑凑样子。

这些菜,皇帝是不会碰的,厨师也不会擅自处理,因为往往这些菜要用好几天。

等到好几天后,菜实在不能煮了,就处理掉。

处理的方法一般是丢掉,当然也有可能被厨师或者太监拿回去自己吃。

因为这些菜是道具,所以问题不大。

另外,每次上菜的时候,都有厨师现做的几个菜,有的是厨师自己决定做的,有的则是皇上点的。这些菜就不同了,才是真正的山珍海味。

这些御厨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谓国家特一级厨师,水平极高。同时皇宫里面,各种珍贵食材也多入牛毛,比如熊掌、象拔、猴脑、鱼翅等等。

这样的几道或者十几道菜,才是皇帝真正吃的东西。

这些菜,就有讲究了。

撤下去的时候,一律需要封存起来销毁掉,任何人不能去碰。

一来,这是皇上动过的,没人敢吃;二来,没人敢去查看这些菜,也就是查看皇帝喜欢吃什么,这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准备下毒谋害皇帝。


我们看看溥仪的回忆:

皇帝唤一声“传膳”,身边的御前小太监就像复读机一样,向守在养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同样说一声“传膳”,然后殿上太监再把话传给立在养心门的太监,而养心门太监再传话给侍奉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总之,皇上说了句“传膳”后,要经过多个大小太监的口,一道门一道门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再派出几十个统一着装的太监,抬着膳桌,捧着食盒,列着队,浩浩荡荡把御膳送进养心殿。御膳房的太监只能到送到明殿为止,然后由皇帝身边的专职小太监接过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阁放桌摆宴。

皇帝用膳,要放满7张膳桌——各色菜肴占三桌,点心米粥占三桌,外加咸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讲究,平常时节用的是绘有明黄金龙图案、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瓷器,冬天用的则是下面盛有热水的银器。而且,每一样餐具,无论碗碟,里面都有一个银牌子,用途众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里下毒。并且,正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御膳送来之前,确实都要经过一个太监一一尝过,这就是所谓的“尝膳”。


萨沙


受众多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总以为古代皇帝顿顿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实际上满汉全席108道菜只会出现在重大节日时,平日里皇帝们吃的并没有那么多。

在清朝,一天分两个时间段进餐,上朝前吃点小粥,下朝后吃第一顿饭:到了下午三点后再吃下一顿。期间若干次进食点心类食物。一般情况下,皇帝一顿餐饮标配为 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粥、汤、火锅等共二十几品。当然,像康熙、雍正爷两比较节俭,减少几品都可能。

像乾隆这种任性点的皇帝,估计对进餐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因为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为了保证皇帝饮食的隐秘性和安全性,皇帝都是一个人吃饭,而且在进餐过程中,举动并不能自由,从传膳到布膳到尝膳,乾隆只能是一个待食的巨婴,就连喜欢的菜,尝过三次便被后面站着的四个太监下令撤掉。



如此缺乏情调和温情的进餐过程,估计皇帝的食欲不会很好。再加上那些吃了三口就被撤掉的菜,会有大量的菜剩余。

而这些剩菜,皇帝一般会吩咐给妃嫔和一些宠臣赐菜。比如在吃菜的过程中,皇帝吃到比较喜欢的菜,会吩咐给谁送去,侍膳太监会记录下来,到时执行。乾隆南巡时,经常赐菜与随行妃子,虽然对于妃嫔们来说食物易得,但皇上的心意才最重要,像辉发那拉皇后被提前遣回宫前一餐,乾隆就停止给她赐菜。

当然,因为古代人一来食物资源不够丰富,二来高级厨师有限,所以赐菜还是很受人欢迎的。比如端康皇太妃(光绪瑾妃)就是个吃货,她有自己的小厨房,大清逊位后她也经常赐菜与一些前朝王公大臣,这些人都爱吃她的赐菜。



至于溥仪,他后来自传中描写对用膳的各种排斥,到了后来,因为宫中开不起御膳房,厨师们出宫另寻出路,有的甚至开起大酒楼,还接起了溥仪单子,定时送餐。

而那些传言皇帝剩菜运出宫外赚取暴利的,个人表示有待商榷,一来圣上吃过的食物再给平民吃,为大不敬,也是欺君之罪。一般人不敢自专。二来,平常皇上的菜一般不会太多,吃不完也已赐菜妃嫔,没有多余的饭菜。而节日这种满汉全席,赐的不仅是妃嫔,还有很多大臣,参考《琅琊榜》赐菜。所以,宫外的皇家剩菜,大抵是不存在的。


微影窥人生


皇帝是王朝统治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作为衣食住行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吃饭对皇帝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排场之一,每顿饭几十甚至上百道菜很正常。

皇帝也是一个普通人,自然不可能吃得了那么多的菜,除了个别节俭的皇帝减少菜品,大部分皇帝都面临剩菜剩饭的问题,悦史君认为,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臣嫔妃陪吃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影视剧中的演绎,我们都见过皇帝跟大臣、嫔妃们一起吃饭,虽然跟老百姓围坐一桌不同,但也是多人一起进餐。

但这种吃法并不能解决剩菜剩饭问题,因为陪吃的嫔妃、大臣的菜品,是御膳房单独制作的,皇帝吃的菜品还是跟他一个人吃的时候一样,甚至还要更多。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可能一时心血来潮,把自己的一道菜送给嫔妃或大臣,但这也只是少量菜品的路径,而且受赏赐的嫔妃或大臣,也不会将这道菜全部吃完,自己的菜也不会全吃完。

更何况,皇帝也我们正常人一样,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吃饭的,这种饮宴还是少部分情况,并不是解决剩菜剩饭的办法。

第二,赏赐大臣宫人

和我们自由自在地吃饭不同,皇帝吃饭一般都是只吃一口,很喜欢吃的也不过多吃一两口,这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是营养、排场的需要。

皇帝有自己宠幸的大臣和嫔妃,如果他吃到一道菜,觉得很好吃,他有可能会把这道菜赏赐给大臣、嫔妃或者是太监宫女,这个时候,得到赏赐的大臣、嫔妃或者是太监宫女,会把这道菜全部吃掉,以显示对皇帝的感恩戴德。

另外,皇帝吃不完的剩菜剩饭,会被负责处理的太监或宫女吃掉一部分,这个也是皇宫中半公开的秘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剩菜剩饭没有办法解决,那么就轮到最后一个途径。

第三,宫内宫外倒卖

皇宫里实在消化不了的皇帝的剩菜剩饭,也不会扔掉,而是有一些大胆的太监或宫女,与宫外的酒楼、饭馆合作,将它们低价卖出去。

品相好的饭菜,这些宫外的酒楼饭馆,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继续高价卖出;品相很差的饭菜,酒楼饭馆也可以再重新烹饪,卖给普通老百姓食用。

应该说,经过这样几个环节,皇帝的剩菜剩饭总算是得到了解决,悦史君只是想说一句,就从吃饭来看,皇帝还真是浪费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古代的皇帝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三宫六院,吃的是满汉全席,玩的是花天酒地。只要不是真的玩昏了头,国家太平一点,做一个太平皇帝,日子过得就是神仙般舒服。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吃不完的菜最后都会怎么解决呢?


在古代,皇上吃饭可是件大事,“民以食为天”更何况皇上呢?就以清朝皇帝举例,当时他们的每一顿饭大概都有一百多道以符合皇家的气派,这一百多菜吃肯定是吃不完的,每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皇帝有时候奖励哪个大臣都会“赐他们一起吃饭”,但毕竟不是每天都有,而且一起吃也吃不完这么多菜。

剩下的菜会倒掉吗?当然不会,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皇帝“爱民如子”是不会倒的

,而且宫里面有着一些人还靠着这些东西发财呢?据野史上记载,当时宫里面的太监宫女,京城里面的饭店老板,民间小贩许多人都靠着这条“黑色产业链”发财,宫里面的人把这些剩饭剩菜倒腾出来买给外面的菜馆,菜馆再把这些东西稍微加工卖给食客,食客虽说知道这些是剩的,但毕竟是皇家的东西,平常哪里吃的到,所以内心并不抵触。

出了出口到外面,这些菜还有别的出路,比如下顿继续在饭桌上凑数,一百多道菜还不带重样的,御厨们也很为难,所以他们也会把一些菜保留下来,下顿继续往上放,顺便还能贪污不少。此外,皇帝有时候赏赐给爱妾,皇子们的可能就是这些菜了。

其实我个人觉得单论“吃喝玩乐”这些事情,古人远不如今人,皇帝也不例外。


一树梅花一放翁


皇帝为何要摆谱?

明明吃不了那么多菜,还要讲排场,硬是一顿饭百十来个菜,下面厨师做着耗费人力物力;上面摆在桌上奢侈浪费;让人们看着,纯粹的奢靡之风啊。想那么多民间穷人,一直得不到救济接济,而皇帝穷摆谱,吃不完的,成了剩饭剩菜。

北京人称之为“派儿”。有“派儿”。这“派儿”最后形成了民间宴席,也延续了皇宫的做派,觉得这样很有面子,浪费不浪费吧,先得让别人瞧得起来。这种风气助推了社会上好吃懒做的习惯,对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好处。可是皇帝就是过这样的生活。

有一些皇帝是十分节俭的。

道光,很多人的第一映象应该就是节俭吧?比如常穿补丁的衣服。据说,道光整天在宫里仔细盘算各项花费的用度,计算出最低的花费,然后交给内务府,让他们按这个标准去办。据说有一次,清朝对回疆战争胜利了,回来庆祝,道光要宴请大伙,当时大家都很开心,因为道光已经节俭到“抠”的地步了,难得他说要宴请功臣,大家瞬间觉得荣幸之至啊!结果二十个人挤在两个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个菜,搞的大家都不敢动筷子,生怕一下子就吃光了。不过,他如此节俭,宫里花销依然如流水。他吃的每一样食物都是由内务府提供的,一只鸡蛋要几两银子一个,外面只要几钱,银两纷纷进了内务府的腰包。他饿了自己这么久,都没有明白要从源头上治理奢侈,看来饿的还不够清醒。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皇帝里面的一份子,这个人做皇帝的时候,那根本是不讲究什么排场的,能省的就尽量省,能不花一分钱他就不去多花了一分钱。在国家工作上面就这么个态度如此的节俭,自己的这些个衣食住行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是吃饭的时候那是吃饱了就行,至于山珍海味这些得出高价钱购买了这些食品,那是人家根本就不会去享用的。他这个带动下,那下面的这些个大臣们也是节俭成风,要知道就这么一个环境下来,汉朝在他的治理下,那是真的是国富民强,没有什么铺张浪费的这种情况大面积的发生过。

朱元璋出身最为贫苦,生性也最为节俭,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陈梧桐《朱元璋大传》)。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传说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传说是朱元璋在给马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皇帝吃剩的饭菜怎么处理?

肯定是内务府来处理。各朝代处理方式不同,但肯定有一条,皇帝用过的东西,别人是不敢轻易用的,皇帝吃过的饭菜,别人也是不敢轻易去吃的;但有一条,走了小道的(被想法鼓捣到宫外去的),自当别论了。


跟我学公文


帝贵为天子,每天的吃穿用度自然不凡。如今我们去故宫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御膳房,但是可以看到慈禧的餐桌,非常气派奢华。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说,皇帝吃饭讲究的就是一个排场。每天皇帝吃饭都没有一个准点,想吃的时候说一声,传膳,然后一传十 十传百地传到御膳房。御膳房立即派太监在养心殿摆上桌子,然后捧着漆盒鱼贯而入。为什么御膳房能这么快就把菜端上来呢?

其实,御膳房都是提前做好菜,放在火上热着的,听到一声令下,立即就把菜端了上来。 我们来看看皇帝吃饭的排场有多大,在平时,菜品两桌,冬天还要摆一桌火锅。点心、主食、粥各一桌,咸菜一桌,可以说皇帝吃一顿饭就要摆至少七桌。



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每盘菜里都有一个银牌,即便如此,还有试菜太监,每道菜都要试吃后,皇帝才会动筷子。 前面说了,菜都是事先做好的,对于红烧肉之类的肉菜来说提前做好不影响口感,可是对于蔬菜来说还是现炒的好吃。

那么皇帝就喜欢吃一直热在火上的菜吗?不是,其实皇帝吃饭就是摆个排场,这七桌菜,他基本不吃。那他吃什么呢? 他吃的是太后和妃子们送过来的菜,基本每顿饭有20个菜。太后和妃子都有小厨房,所以菜都是现做,也保持了口感。



那么那满满的七桌菜岂不是浪费了?大部分时候,不会浪费,赏赐给下人吃一些。还有一些摆的比较远的菜,每天都会摆上来,直到变质。咸丰的餐桌上就出现过变质的菜。

当时,还有一条灰色产业链,就是把皇帝吃剩的菜再卖给百姓。有些饭馆说自己请的是御厨,不过是个噱头,其实就是回收皇帝吃剩的菜,再加工一下就卖了个好价钱。

普通百姓对皇帝吃什么非常感兴趣,我们来看一下,溥仪的餐桌上,都有哪些菜?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   

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当时,溥仪一个人一个月就消耗肉660斤,若是加上太后和三个贵妃,一家六口再加上平时有个邀请什么的,一个月只肉就消耗9000多斤,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红果果美食


那么,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1.分给近臣以及皇帝亲信的王公贵族等享用。皇上笼络人心是他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赏赐美味佳肴。

2.与外面的酒楼客栈合作,将剩菜里品相较好的,收拾好打包后,运到宫外的酒楼客栈,专门卖给有钱的富贵人。由于是御厨做出来的,味道比较独特,所以很受达官贵人们的青睐。生意那叫一个火啊,从御膳厨总管、副管到宫女太监等,都赚了不少。

3.宫里的皇帝啊大臣啊也喜欢养宠物,从鹦鹉猫狗到马匹,所以也需要大量宠物饲料。会加工制成宠物们的粮食,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浪费。

4.一些品相不大好的菜肴,加工制作成粥类食品,再卖给普通老百姓,由于价钱比较便宜,卖得也很好,既不浪费食物,又可以赚钱。

5.当然了,御膳房等摸准了皇帝的喜好后,知道菜再多,他喜欢吃的一般也就是哪些,所以,剩下那些作为配菜端上来,这次撤下后,下次再端上来。也可以减少对食物的浪费。

有所不足,还望谅解指出

谢谢,我是历史壹加壹


历史壹加壹


过去皇帝都是两餐。上午约九点十点左右,早朝结束后一餐。下午三四点一餐,这两餐是正餐。中间和晚上会上些点心宵夜。

平时,御膳房会将所有菜放在一两百口锅中热好。皇帝想起来,吩咐传膳。身边的大太监喝一声,传到御膳房,小太监列队将所有菜品都摆上。尝菜小太监在大太监监督下将皇帝座位面前所有菜品都挑一筷子出来,装在银碗中并马上吃完(吃多了可就是受罪了)。

这之后皇帝才会入席,看哪个菜超过三秒,大太监立即端到皇帝的面前。传说,每盘菜不能吃超过三口。一旦吃了三口,大太监就将这盘菜立即撤下,过后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准再出现,是以防止皇帝的饮食偏好被人窥测。

两顿正餐的菜当然很多,几个桌子摆不完,可距离位置远的菜一般不会吃,而且皇帝真正喜欢吃的也就面前那十来二十个菜。

剩余庞大的菜品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是撤回去,下顿再端上来充数,这之间的巨大差额被御膳房太监及采购官员贪污了。

二是,皇帝不时赏給妃嫔皇子公主大臣,甚至宫女太监一些菜。

三是因为馊了,得倒掉。传说有太监卖出去的菜,这当然也有可能。

很简单,没有怪味的菜,只要品相好,尤其冬天是最方便,蒸几十遍也不会坏。反正皇帝口味太监都一清二楚,远处的菜最多也就是瞟一眼(尤其那些油腻重的菜)。

皇宫关于饮食的开支是极其庞大的。清代,皇宫太监超过万人,宫女麽麽大约一万人,还有数千武装侍卫。每天大约三万人的食品开销是个天文数字。

而皇帝、妃嫔、未成年皇子女的饮食开销也不少。比如妃嫔每月的牛羊肉、鸡鸭、蔬菜、水果、各样干菜、粮食、食用油,各有标准。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正餐就是108道菜。

可实际上,皇帝吃的菜并不怎么营养,味道再好也就蒸炖炸这三种烹饪方式,炒菜,想都别想了。太监一般也不敢給皇帝上应季菜,最多酸白菜豆腐豆芽这些东西。万一要是皇帝吃顺了口,冬天想起黄瓜葫芦就要命了。

所以皇帝饮食的配菜多是发海参,干笋,干蘑菇这类。因此,某些电视剧说什么皇帝对着蒸芋头大吃肯定是假的。这些应季新鲜菜,根本上不了皇帝的餐桌。

皇帝也更不会随便在外面吃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