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鬥牛節之鬥牛文化

貴州苗族鬥牛尤以黔東南七月初“鬥牛文化節”,最為出名,彙集了貴州省及鄰省各個地方的名牛,鬥牛時間長,人數多

鬥牛開始之前,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於各牛主之間,瞭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鬥,在徵得牛主同意後,主持人即宣佈鬥牛開始。那場面相當壯觀、有趣。鬥牛結束後,人們紛紛給勝者披紅掛綵,並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鬥牛節的由來還有個其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呢:相傳有一年平寨遭水災,洪水長時間不退,直到正月二十五這天,兩頭水牛在被洪水淹沒的岸邊打架,大水即消,當年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苗族後人就把農曆正月二十五這天定為“鬥牛節”。每年這個時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眾都會在這裡隆重集會,舉行“跳園”、“鬥牛”等活動。

苗族鬥牛節之鬥牛文化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存在著鬥牛這樣的運動,主要存在在牧區。如雲貴地區的苗族和侗族均有鬥牛習俗,當中貴州省的開陽縣3月也會舉行鬥牛節,山頭上湧滿圍觀的熱鬧人群。在浙江金華也有鬥牛的習俗。金華鬥牛是牛與牛相鬥,不同於西班牙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其場面之驚險、壯觀,令人讚歎。自1992年10月4日以來,“金華鬥牛”於每年重陽節隆重開角,並伴有鬥牛大獎賽。金華鬥牛始於趙宋明道年間,積習相沿,經久不衰。建國後,一度停止,1985年4月,金華市在湖海塘畔重建鬥牛場,佔地十四畝,於1986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來鬥牛場拍片,把金華鬥牛搬上了銀幕。一年後,因收不敷支,於1987年7月關閉。

苗族鬥牛節之鬥牛文化

當然,苗族人以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選出神崇拜,來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競賽性則是以輸贏論名次。一般來講,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鬥敗的牛則命運比較悲慘,有的被再次精心飼養,以圖來年再戰崢嶸,否則,就會被其他村寨的村民羞辱和諷刺。一頭好的鬥牛往往被視為全村寨的財富,因為一年比賽的數場獎金額度也是比較可觀的。

古往今來的苗族鬥牛,特別是黔東南苗族鬥牛,以驚心動魄的牛與牛相鬥區別與西班牙的牛

苗族鬥牛節之鬥牛文化

與人相鬥而聞名於世界。與中外其他地方相比,還具有豐富多樣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群眾參與性、雙重互補性的優勢,既是黔東南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又是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

有位民俗專家到貴州實地考察後說:“世界最精彩的鬥牛在中國,中國的鬥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地在於黔東南苗族鬥牛文化”!還有一位日本朋友好奇地問:“世界各地有水牯牛,中國各地也有水牯牛,可為何沒有黔東南飼養的水牯牛好鬥、善鬥、能鬥”?他還特別問:“為何凱里市及毗鄰縣的牛都能鬥”?以苗嶺新都凱里市為中心,涵蓋毗鄰臺江、雷山、丹寨、麻江、黃平、施秉等縣苗族飼養的鬥牛,經歷史檢驗確定如此。

但要回答這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就說得清的。這

苗族鬥牛節之鬥牛文化

大概與巍巍苗嶺主峰雷公山、香爐山和清水江、巴拉河、舞陽河等山高水深的錘鍊習性、宜人自然氣候環境的長期薰陶、特殊環境培養十八般武藝的膽量,悠久的苗族歷史,文化習俗、飼養特技、精選習俗,優良的種牛等因素有關。多年來,為探究苗族鬥牛習俗文化,我們曾多次隨苗族鬥牛團到長沙、廣州、北京、貴陽等地去開展鬥牛大賽,又經常深入苗族村寨調查研究。現就所獲所知,從側面淺談苗族精心挑選鬥牛、細心飼養鬥牛、驚心動魄的鬥牛即苗族鬥牛文化三要素。欲以此拋磚引玉,喚醒民眾文化意識,傳承優秀文化遺產,進一步搶救、保護和繼承發揚民間鬥牛文化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