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建议,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你怎么看?

用户65969511


或许我们今天的许多问题,不能埋没了这些专家的所谓“功劳”。这样一些的奇葩建议,如果只是个人的哗众取宠,也只是留下他们个人的耻辱而已。

但是如果用于建言献策,那么危害大矣。

第一,生育基金之所以引发舆情汹汹,可见建议之荒唐到了何种地步?根本的问题在于过度侵犯了公民的私权利。

正如有的文章所说,人们似乎只剩下交配与交税。这就过度侵犯了人们的生育权、财产权。

这也提醒我们,今天的社会,不能过度干预人们的私权利,应该给老百姓更多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要与民争利。

第二,解决生育问题,不能再用利益强制思维。

过来超生要罚款,现在不生要收钱,总是脱不了一个利益的强制。

我们需要弄懂,现在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生二孩?除了高房价的拖累之外,当然有一个观念的问题,这个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是受现实环境所影响的。

第三,关于专家的建言发言等问题需要进行规范引导。

比如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比如是不是为了炒作营销,比如是不是为了某种不当的利益?

一个专家学者,当然要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能为了迎合某些观点而制造耸人的观点,甚至是极不符合实际的观点。


碧翰烽


实际上太多人很激动,是没有注意到:刘志彪的这个提案中,设立育基金属于中期措施,所谓中期,也就是5-15年以后的事,并非要现在就要征收。

很多人没看完全文,发现要扣工资就开始骂了,但其实这一点只占全文的10%不到,让我们看看其他95%部分他讲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理一理。看看他全文说了啥。


在他的方案中,促进生育的政策分为:短期措施,中期措施,长期措施。


短期措施(3-5年):全面放开生育,重建国家公共托幼体系,幼儿园可能要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小学会增加在校时间,减轻父母们的负担。


中期措施(5-15年):用生育基金来补贴生育多的家庭,同时延长产假时间,建立育儿假制度,给二孩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等等。


长期措施是(15-30年):对二孩家庭减税,给相关企业减税,发育儿津贴等等。(等于是让政府从国防办公经费中省出钱来,真金白银的补贴老百姓)


如果他提上面这些,估计这新闻出来,老百姓会夸他是个好专家。


但问题是,凡是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越是好政策,成本越大,所以真正的专家提出政策,还要说明成本是何而来?


关于实行这些政策的钱从哪里来?刘教授提到三点:


第一:原来计划生育征收的罚款,书面点叫“社会抚养费”,2012年时据说有1300亿元,这是第一笔。


第二:社会抚养费用完了以后,就该老百姓出钱,从工资里扣一部分做为生育基金存起来,给生育多的家庭补贴。不够的再由国家拿钱。


第三:等到老百姓的生育基金也不够了, 就需要国家真金白银的从其他国防,外交等经费中抽出钱来,补贴生育。


说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开支是:先用过去的计生罚款----然后由老百姓交的生育基金----最后是政府兜底。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实际上大家不满意的就是:“这么好的政策,可凭啥要盯着我的工资拿钱?”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为何一定要鼓励生育呢?就让人口减少不好么?反正人工智能这么发达了。


没错,实际上人口减少,随之出现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并不是大问题,可以用技术进步来弥补。


真正的问题,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的消费不足问题。

大家都工作过,都明白,很多行业要发展,一个前提是市场不断扩大,反过来如果说市场在萎缩,那么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比如日本,日本“少子化”带来最大问题是,很多产业的需求不足,就连闻名世界的漫画产业和游戏产业,其实也在萎缩。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和少子化关系很大。


例如动漫产业,日本动漫的主要观众群体(14岁以下的人群)数量从1980年到2005年就减少了1000万人,而且预计在此后的20年内还将减少大约65万人。



很多人说,日本这么多年停滞,人民生活也很好啊!


但问题是日本在1990年后经济停滞时已经是发达国家,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6位,超过了英法德等传统发达国家。


但由于经济停滞,实际上名次也在下降2017年日本的排名滑落到25名,英法德又跑到日本前面去了,目前日本只是凭借经济规模大掩盖着差距。按目前的趋势,再过10年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很可能会被韩国赶上。



姑且不提日本,大家有没想过,在10年到15年后,中国如果因为少子化经济慢慢陷入停滞会怎么样?实际上在刘教授文章的开头,已经隐晦的讲了未来的处境。

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的出生人口高峰很可能已经过去。这一观点从目前各地卫计委披露的人口出生情况中得到验证: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更糟的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未来十年内我国的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约40%。在未来二三年内,随着我国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龄妇女逐渐退出育龄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结束,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临断崖式下跌。“少子化”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提高生育率应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10-15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大约在15000-20000美元之间,可能距离发达国家的门槛还差一点。


要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少子化”而经济增长慢慢停滞,那么中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从手中慢慢溜走。


我和大家一样,不希望发生这种事。





那也有人问了,我明白你说的话了,人口少子化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慢慢停滞,那么难道除了搞生育鼓励,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我说:没错!除了生育基金,我们还有别的选项!!!


第一选项:学欧洲模式---引进移民。


很多人大概不清楚,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国移民最少的国家,不但比欧洲少,甚至比日本,印度还少。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只是引入外国移民到世界平均水平,即引入2000万外国移民。就可以很大量的解决”少子化“问题。




实际上就连一贯不愿意接受外国移民的日本,近年来政策也有所松动。。。日本人最后还是走了这条路。


但不可否认,接受移民,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中国人还没做好准备和几千万不同民族人接触的准备。






第二选项:降低房价


实际上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房价的高低和生育率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房价越高的地区,生育愿望越低,上海的本地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但降低东部沿海地区房价,放宽土地限制,放手让很多城市扩张,修建更多的房屋--------会导致地方土地财政制度解体,地方上搞地铁等资金变得紧张,地方债务问题凸显。。。。


而且由于东部地区土地已经饱和,让城市自然扩大,会带来耕地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我们的18亿亩红线制度很可能要改动。






最终办法是什么?


我真不知道,我估计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光是某些专家或者领导一个人拍板,它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一起老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再一起承担责任吧!


闭家锁的红枫


教授们,不食人间烟火啊。


还好这这是教授的建议,希望千万不要被采纳,因为生育基金换一种说法,就是罚款——即不生二胎的罚款,这样的建议,显然是很荒谬的,之前是生二胎罚,现在不生要罚。罚款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太过简单的思维模式。


下图为刘志彪教授


孔方兄还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教授们天真到了哪种程度,他们说:


考虑到我国社会抚养费已经征收了30年,存量资金应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理论上可以支撑一两年内对二孩家庭的生育补贴。可考虑将存量抚养费资金用于充实生育基金,或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社会抚养费(即超生罚款),这些资金从来都是去向不明的,哪里还有所谓的结余,哪里还可能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无论是个税改革,还是企业的降税减费,国家的目标都是尽量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以激发社会活力,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这两位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鼓励给企业、个人增加负担

,这显然是违背了大的方向。大家本来负担就已经很重了,求求这些教授不要再盯着工薪阶层的钱包了。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实对丁克家丁、单身人士征收“单身税”并不能促进生育。只有把教育、住房、养老、医药和食品安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或许才对生育有促进作用。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尤其对这些教授来说,他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反正生育基金又不会落到他们头上,反倒是他们想生二胎的时候还可以从基金里面拿到钱。不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什么都敢说。


最后说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介绍,刘志彪教授“所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过中央和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20多次。”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孔方财经


真的不知道这些冠之以博士生导师的教授们脑子里都想些什么,有这种无聊的想法,不如回家带自个家的孩子。

不错,未来是会遇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会出现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也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就算这些问题都存在,就应当用不生便罚的方式逼迫年轻人生孩子吗?

我们要问的是,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得起吗?以为用一点生育基金补助,年轻人就愿意生了,就能够在生下后养得活了。太异想天开了。别忘了,我国依然是具有近14亿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真的没有必要再象刚刚解放时那样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鼓励年轻人当多生孩子的先进妈妈、先进爸爸。该不该生,能不能生,要不要生,权力应当交给年轻人自己,而不是别人。政策上可能对生二胎的有些照顾,但决不能以这种近乎霸道和无理的方式对待年轻人。年轻人本来就过得很艰苦,很不容易,再在政策上给他们上一道紧箍咒,只要有一点儿良心,就会于心不忍。

经济学教授,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一定要充分考虑现实,而不能想当然。人口问题,决不能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如果再回到原来的错误道路上,那么,可能就没有改正的能力了,甚至没有改正的机会。奉劝这些经济学教授,把眼下向下看一些,别死盯着理论和书本,说一些无聊而无知的话。


谭浩俊


40岁以下职工按照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而对于家庭有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以申请取出并领取生育补贴,至于未生育二胎,则只能够待退休时再取出。简而言之,就是有生育二胎者,可以用回自己缴纳的生育基金并获得生育补贴,而没有生育二胎者,则处于变相罚款的处理,而且要待退休时再行取出,而目前所缴费的钱,在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恐怕使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而待退休时再行取出,钱已经不值钱了,而之前缴纳的费用,也相当于变相罚款。至于生育二胎,从这一政策举措来看,似乎有强制约束的趋向,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很多家庭已经养不起二胎,即使有生育补贴,恐怕也很难让年轻人走出不愿生、生不起的恐惧压力,这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


郭施亮


社会越发浮躁了。
看了评论,估计好多人都没看这个教授的文章全文就开始痛批,说怎么不建议国家完善监护制度什么的,其实这个教授建议的不仅仅是征收生育基金。
该教授的完整建议如下:
短期,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发展幼教和国家托教,加强义务教育建设。
文章提到目前学前阶段抚养压力大,市场化托教价格昂贵,建议重建国家托教体系,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现在学校普遍做法是在学校时间短了,但是在辅导班时间多了,给家长带来严重的负担。该教授建议恢复小学生早八晚五的上下学时间,加大学校教育力度,提高教师待遇。
这两点建议非常好。
中期建议,是设立生育基金,这个被人诟病颇多。规定40岁以下不论男女,每年均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生育第二胎时可以提取并领取补贴。
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年轻人现在压力本来就大,而且意识都崛起了,这种强制计划生育手段只能引发抵触情绪。
中期建议还有延长产假,住房政策优惠,但绝对不是送房或直接打五折这类大利好,而是公租房租金减免这类小恩小惠。
长期内,才是财政补贴政策。
整体看这一系列短中长建议,短期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急需出台,生育基金这种建议,简直是火上浇油啊。现在因为高房价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很大,还要再出台这种政策,真的是觉悟太低。
而且社会抚养费这个重大问题,则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请问,这么多年,收了多少社会抚养费,能不能先拿出来补贴?或建设公立托教体系?
总之,南京教授这次出名了,但肯定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每天坚持原创,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给些鼓励,关注,点赞,留言都可以!感谢读者,感谢粉丝的长久陪伴!

赵冰峰


提高生育意愿,需探索国家儿童监护制度

以前生二胎,要交社会抚养费,这笔费用用到哪里并不清楚,但好歹可以说是二胎自己承担自己的社会抚养费。现在专家建议,要缴纳生育基金,40岁之前缴,不生二胎,不能领取,这其实就是要为其他人生二胎交社会抚养费,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别人生孩子关自己什么事?要鼓励生育,不要指望想着法子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生育成本,而必须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简单来说,国家要考虑建立国家儿童监护制度,由国家承担未成年孩子出生后到成年的教育、医疗费用。

在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并没有如有关专家预测的那样井喷。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的传统生育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已经变了。包括以前宁愿罚款也要超生、多生的农村,也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而改变了生育观。而生育观的转变,与生育成本有直接关系,现在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感受到巨大的生育成本压力——生孩子不是只把孩子生出来,还必须养育,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孩子读书,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鼓励适龄夫妻生育孩子,我国需要考虑减轻家庭的生育成本,而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在发达国家,具体的制度就是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如加拿大,孩子一出生,就会领取政府的牛奶金,所有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国家儿童监护制度不但减轻家庭生育成本,而且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如父母作为监护人没有履行监护职责,将剥夺监护人资格,由于儿童的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均由国家承担,所以剥夺不合格父母的监护人资格、委托其他人监护不存在什么障碍。

我国要一步到位实行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可能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减轻所有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医疗费用支出,并对农村地区的孩子率先实行生活补贴。国家和社会多考虑为家庭生育分忧,承担责任,才是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正道。


熊丙奇看教育


这个建议在可行性和社会效果方面都具备很大的漏洞。

先说可行性:

不知道这位经济学教授有没有见过满街上不孕不育的小广告,如果规定一切人都要等生育二胎才能取出“生育基金”,那么这是否对不孕不育者造成了歧视?教授可能会说,好解决,实际操作中大不了让他们凭医院证明去申请免除缴纳嘛!在现实中,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为了避免工资缩水,主动找到单位说“报告组织!我不孕!”

再说社会效果:

这个计划打的如意算盘是,先拿走一部分工资,等生了二胎再返还,这样就为生二胎提供了经济刺激。

但我们的经济学教授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生第一胎,对于中国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再额外增加一笔支出,那么很多人连第一胎都生不了,何况二胎?

有个笑话说,有个人吃了一个包子,没吃饱,吃到第二个才饱了,于是拍拍肚皮,感叹道:早知道只吃第二个好了。而题目中的建议,就是想直接吃第二个包子,根本没有考虑,要是第一胎都没了,哪来的二胎?

最后,这个建议的提出方式也没有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税收和补贴一样,都是一种转移支付,本质上没有差别。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补贴看上去很美好,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样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但从社会效果上来看,发放生育补贴,无疑听上去更能显示诚意,也会让一部分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的民众误以为得到了更大的实惠。不考虑这样是不是一种欺骗,但至少如果这位经济学教授打着“生育补贴”的名头提建议,恐怕获得的支持还要更高一点。

综上,这个建议不具备可行性,也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要说有什么可取的地方,那就是至少还算得上比较耿直了吧。


王瑞恩


这个对40岁以下职工按收入缴纳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的主意是南京大学的刘志彪、张晔提出来的,遭到了大家的一致痛骂。

因为我国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将近4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家记忆犹新,超生要收取社会抚养费;这才刚放开二胎,不生的就要被收生育基金了(人们称之为子宫空置税),这砖家的脸变得也太快了吧。总之有所谓的砖家就是变着法儿的把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能不能让人民消停会儿!

老子说,治大国如煎小鱼,最忌讳翻过来翻过去,那样鱼就会破碎不堪。这两个所谓砖家就是典型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人民任意宰割。过去多生就想办法治他,现在不生仍然要想办法治他,有这么混蛋的主意嘛?



本来国家需要劳动力,需要新的人口加入,这也无可厚非,你只要出台生育奖励政策就行了。但是沉重的生存压力让很多人不敢多生,高昂的教育费用让人们不胜负担,你不出主意怎样减轻压力,反而逼人生育,这不是没人性嘛!

希望这个世界上这种无良的砖家越少越好,这种坑人的主意灭绝才好。


迷楼


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和所谓的经济学家,真的应该干一些自己应该干的事,而不是仅仅为了应景而提出了一些雷人的言论。生育子女是个人的意愿,如果用这种按工资比例缴纳二胎抚养费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加重很多工薪阶层的负担,毕竟现在工薪阶层在工资低、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的情况下已经很吃力了。

现在年轻人生孩子愿望低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少县城的房价都过万了,而大部分年轻人刚刚入职时的工资还不足5000元,收入与房价之间的鸿沟让很多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养活自己都困难,别说再养育一个孩子了。对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虽然多数事业有成收入相对稳定,但是他们最缺的是时间,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是大问题。

另外现在孩子面临着学区房、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等众多开支压力,远远不是80后小时那种散养的模式。教育成本居高不下,课外辅导班屡禁不止,这些对于家长都是沉重的负担。另外现在很多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要求家长配合,并且多数时候都要求家长陪伴,可是家长又要陪伴孩子,又要挣钱养家,这个矛盾怎么化解确实没人解答。所以这个教授提出的方案,只会加大工薪阶层的负担,很难起到相应的刺激生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