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後期宦官專政都可以殺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專政永遠主宰不了皇帝?

老混蛋就是我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和明朝的宦官在歷史上都是很強勢的,都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不過相對來說,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甚至敢於廢立皇帝。明朝的宦官再強勢,始終在皇帝的掌控之下,皇帝想殺就殺。同樣是宦官,為何區別這麼大呢?我們來比較著分析一下。

(明朝宦官)

第一,唐宮恩怨傾軋太多,大臣們習以為常。明朝宮廷傾軋構陷相對較少

唐朝的宮廷,從唐太宗開始,就不斷髮生為了權力,相互傾軋的事情,簡直沒有片刻的寧靜。朝中大臣對這種情況都習以為常,覺得換個皇帝,也就那麼回事,並非是一個天要塌下來的事情。所以,對於唐朝中晚期,宦官廢立皇帝,大臣們也不以為意。

明朝宮廷也有相互傾軋,甚至還爆發出靖難之役這種爭奪皇位的戰爭。但是總體上,明朝的皇帝,以及即將成為皇帝的太子,換得不是很多,而且比較穩定。宦官如果有想換皇帝的想法,就是大事件。比如魏忠賢就曾經有想換皇帝的想法,最終遭到朝中大臣的極力反抗。

第二,唐朝的宦官不只是內侍,他們還是外臣,在朝中有很大的權力。

一般來說,宦官要干政,都是通過取得皇帝的信任,在皇帝批閱奏章時,通過給皇帝當參謀的方式,用自己的觀點影響皇帝。或者直接幫皇帝批閱奏章。宦官還可以利用給皇帝傳輸文件干政。比如有些文章傳給皇帝,有些文件扣下不送等等。

(宰相李輔國)

唐朝的宦官干政,完全不是上面這種形式,而是宦官直接擔任朝中大臣。唐肅宗的貼身宦官李輔國,甚至擔任中書令,也就是宰相的職務。此後的宦官,在朝中擔任的職務也相當多,而且大都是要職。這樣一來,宦官既掌控了內廷,又掌控了外廷,他們的權力能不大嗎?

明朝的宦官,則沒有在外廷擔任職務的。他們當的最高之位,也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通過奏章批閱,來影響朝廷。但不管怎樣,這種影響都是間接的,而不是像李輔國那樣,讓皇帝一邊待著,他直接處理朝中事務,因此其影響還是比較有限的。

第三,唐朝中後期的宦官掌控軍權,明朝宦官沒法比。

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中後期就動盪不安,先是安史之亂,接著是吐蕃叛亂,接著是藩鎮割據,接著是農民起義,唐朝基本上沒有安定消停的時候。唐朝的皇帝也經常東躲西藏,需要有人解救。而好幾次,都是宦官出面把皇帝解救回來。因此,皇帝乾脆把神策軍這樣的核心近衛軍交給宦官掌控。

當宦官掌控了軍權以後,他們想要廢立皇帝,那是太簡單不過的事了。

(朱元璋劇照)

明朝的宦官也有一定的軍權。比如明英宗御駕親征的時候,就讓王振隨同,王振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軍隊。此後一些打仗,宦官都會當監軍。不過,他們並不直接掌控軍權。而且土木堡之變給後世留下了極惡劣的印象,是宦官不能掌軍權最生動的例子,所以明朝後世對宦官在軍權上有限制。

第四,唐朝的宦官受約束比較少,明朝宦官受約束比較多。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在宮內立下鐵牌,禁止宦官干政。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不敢違背(至少不敢公開違背)。而且明朝有各種利益集團,文官集團、武官集團、廠衛集團、宦官集團。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相互監督,勢均力敵,誰也不能做大。

相反,唐朝就少有這種監督機制,因而宦官的權力可以做到無限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朝太監的權力和明朝太監的權力都很強大,尤其是唐朝後期,太監不僅壟斷朝堂大權,甚至發展到可以廢立皇帝,儼然一副太上皇的樣子,比如說“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就是拜太監馬元贄所賜。

而明朝就不一樣了,雖然出了很多著名的太監,如王振、劉謹、馮保、魏忠賢、曹吉祥等,又是立皇帝,又是九千歲,貌似權傾天下,但皇帝動動手指頭,貶的貶死的死,完全沒有抵抗力。

許多網友就納悶,太監與太監,怎麼差別這麼大呢?

先說唐朝,唐朝從李淵開國到玄宗李隆基繼位,中間雖然有武則天插了一槓子,但整體局勢是十分穩健的,權力一直在強人之間流轉,縱然有韋后亂政和太平公主造反等事件,但很快被撲滅,沒有出現大的權力真空,這就好比是一袋米,被轉手倒入幾個米缸,這些缸本身密封性能很好,也都很乾燥,所以縱然倒了多次,也不會發生黴變,長出蟲子。

“安史之亂”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唐肅宗李亨用不太正當的手段奪取了父親的權力,並最終平叛成功,就他個人來說這樣做無可厚非,但他倉促上位,缺乏個人班底支撐,而時間緊迫,他也沒有時間去培養個人勢力,算來算去,只有太監李輔國最好用,所以許多事情交給他辦,一來一去,李輔國的地位陡然上升,發展到後來竟然可以甘於立儲大事,張皇后就在李亨死後被李輔國處死,這為後來的太監專權開了一個壞頭。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藩鎮割據,皇帝的權力大大下降,而安祿山的反叛讓後來的皇帝對武將專權十分忌諱,不願意讓武將做大,比較而言,太監雖然陰險,但他們自身生理缺陷決定了他們沒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把權力交給他們反倒比武將保險,於是自李輔國開始,禁衛軍神策軍都交由太監執掌。

大權在握的太監當然不甘心只做皇帝的傀儡,縱然不為子孫著想,自己有了權力也的過把癮,於是太監的權力越來越大。而隨著太監權力的失控,皇帝大臣與太監的矛盾也日漸尖銳,最為極端的案例就是“甘露事變”,發生在大和九年的這起血腥事件實則是皇帝聯合大臣企圖從太監手裡奪回權力的一場宮廷鬥爭,但獲勝的卻是太監,這再次印證了“槍桿子出政權”的道理,無論把權力交給誰,都是很危險的,權力是一劑劇毒的春藥,即便你是太監,也抵擋不住她的誘惑。

內有太監亂政,外有藩鎮割據,雖然中間有李忱搞出個“大中之治”,為垂死的大唐注入了一針嗎啡,但大廈將傾,縱然有明主現世,也無濟於事。

明朝雖然中間也出現了朱棣篡位、土木堡之變、嘉靖進京這種大的權力真空,但前者是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一旦完成各方立刻各就各位,只是從一個米缸到另外一個米缸,型號大小都沒有變化。後者幸運的趕上了兩個權臣于謙、楊廷和全程保駕,太監之流無縫可鑽。至於那些轟動一時的太監,他們看似風光,實則是個空殼子。

制度方面,明朝也有獨到之處,朱元璋在原有官僚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錦衣衛的權力,錦衣衛直接聽命於皇帝,形成了大臣、錦衣衛、太監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互相制衡。穩定性遠遠優於唐朝的大臣太監兩方壓蹺蹺板。

兵權方面,自胡惟庸案以後,朱元璋就把兵權收歸自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相互制衡,文官有實權但無兵權,除了邊軍的總兵官,其他都是浮雲,真正掌控軍隊的就是皇帝。

軍權牢牢抓在手裡,錦衣衛控制著大臣的一舉一動,太監和大臣互相制衡,只要沒有什麼大的意外,皇權穩固的一塌糊塗,這也是為什麼嘉靖和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朝局依然穩定無人造反的原因。

而扳倒幾個太監,對皇帝來說也就是動動念頭的問題,文官接到暗示啟動彈劾,錦衣衛蒐集證據拿人,軍隊在一邊威懾,太監再風光,不過是刀俎上的魚肉,想什麼時候切什麼時候切。

這就是唐朝太監與明朝太監的區別,總結起來不過兩點

(1)明朝的制衡機制更加完善,太監專權只是專了一部分,大權依舊在皇帝手裡。

(2)明朝的軍權抓的緊,槍桿子出政權。



日慕鄉關


看了很多答案,發現個問題,大家都沒有注意一點,古代社會是講出生的,太監並不因為自身缺陷而都出生貧賤,而從元朝開始才大量使用賤民充斥內宮。秦朝趙高,西漢的太史公,東漢的十常侍。他們都出生世家子弟,甚至是皇帝的親兄弟。

而唐朝宮廷太監不管是出生還是所受到的培養,根本就不是明代太監能比擬的。而且唐朝太監有個非常特別的一點,世襲制度,有點仿照漢收假子,但是又不像漢收的都是完善人(比如曹操就是大太監養子),而是各大世家送入宮廷的本家子弟,也就是說宮女妃子是各家上供,連太監也是。也就造成唐朝太監本身就擁有龐大政治勢力。皇權強大時還可壓制,一旦勢危根本就是各大世家的傀儡。

而明代吸取了前代的經驗不管宮中的宮女嬪妃太監皆來自下層,以及平民子弟。他們的唯一靠山只有皇帝,就算那些被人稱為立皇帝的劉瑾,魏忠賢也不管是各大臣拋出來的死棋,為自己為家族為皇帝,在眾人責難和史書上頂包。試想一下,一個大字不識一簍,也沒有顯赫家世,更沒有超人的見識(從這些人事蹟發現手腕有餘,可是見識連一般大臣都不如,不然連立生柌這樣的事情都聽之任之,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掌握軍隊,一輩子都在自己一方天地被人戲耍)。

就算給明朝的太監去掌握軍隊他也無能為力,明朝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過給與其強大軍權,最後還不是如燈幻滅。


柏文47


說到底無論是亂世還是治世,政治上的權利永遠都是基於軍事之上的。唐朝宦官與明朝宦官最大的不同就是對軍權的掌控,這與倆者上位的經過有關!

我們先來看唐朝宦官是如何開始從皇宮之中走向朝堂之上的,從唐朝建國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這期間雖然有一些著名太監,像高力士這種,但是都沒有掌握到實際權利,權利都在皇帝手中,但是這時發生了一起安史之亂,皇太子李亨登基,是為唐肅宗,而在李亨登基的過程中,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李亨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輔國又勸李亨迅速稱帝,以安民心。所以說李亨將李輔國視為心腹,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後期甚至連禁軍都交付於他,至此,唐朝宦官開始掌握軍權,走上朝堂!

而安史之亂結束之後,由於李輔國開了宦官掌握軍權的頭,同時皇帝由於藩鎮問題,也不敢將軍權全部交由武將,所以宦官掌握的軍權越來越大,甚至於到了威脅皇權的地步!

我們再來看下明朝,明朝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就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雖然後來由於文官團體的壯大,從明英宗開始寵信宦官,造成了土木堡之變,但總體來說,宦官在明朝都沒有掌握過實質的軍權,明朝宦官的權利完全來源於皇帝,並且由於有朝堂之上文官團體的制衡,並不能將手伸到軍權之上!

因此,明朝的宦官雖然出現了像王振,劉瑾,魏忠賢這種權傾天下者,但是總的來說,皇帝想要處理宦官還是很容易的!

總結來說,古代想要有話語權就必須掌握軍隊,沒有軍權,一切都是浮雲!


歷史風雲小胖子


我是從勢力分析的哈,唐朝的勢力是獨立的,節度使軍政一把抓,世家報團擁有大量士兵,反而是皇帝沒什麼軍權,當然容易被宰。而且當時奪權都是以家族勢力為主,只要自家安全,皇帝是誰無所謂,派系鬥爭都是以家族為單位,看唐朝被消滅的都是一族一族的滅,。

明朝不一樣,經過多少年朝代的削弱,世家只有名沒有力,藏甲30就是滅族的罪。加上軍籍制度,軍隊削弱厲害,派系鬥爭都文氣些,不會動刀滅族。真正的勢力都是結幫成派,比如東林黨,東廠宦官,不再是家族親族關係,而這些勢力存在的前提是皇帝給的名義,所以皇帝再廢再懶也不能被推翻


彪136955826


唐太監有軍權,相當於軍閥,而皇帝是這支軍閥隊伍最大的頭。明太監只有特務權和宮內權,這些只能依附皇權而存在。


棟華8


雖然唐朝和明朝中後期宦官現象都比較嚴重,宦官掌握了極大的權力,那麼為何兩個朝代的專權太監在面對皇權時卻體現出了不同的結果?實際上兩個朝代都有宦官專權的現象,但區別卻是很大的,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唐朝宦官已經擺脫皇權,明朝宦官卻必須依附皇權,而造成這種現象則是由於力量源泉不同、干政方式不同、敵對勢力強弱不同等三個方面原因造成的,因而導致唐朝宦官可以限制皇權,但明朝宦官卻必須依附皇權。

力量源泉不同:唐朝宦官自身勢力強勁,明朝宦官更多依附皇權

這種不同其實是由兩個朝代宦官崛起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1、唐朝宦官的崛起自掌握軍權始。按時之亂後,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身為皇帝身邊近侍的宦官由於皇帝的信任,開始逐漸干預朝政,甚至在皇帝的允許下掌管兵符,從而權力大漲。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都是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建中四年(783年)爆發奉天之難,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叛軍包圍一月餘,這次事件中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事後被加封神策中尉,從此宦官執掌禁軍成為定製。

軍權在手的宦官頓時權勢滔天,發展到最後,他們不僅掌控著京城的安危,憑藉軍權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2、明朝宦官的崛起自文官集團崛起始。明朝宦官的崛起顯然與唐朝不同,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且成祖建立內閣制之後,雖然沒有了皇權與相權之爭,但失去了宰相統領的文官卻直接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面。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導致武將和功勳集團出現斷層,文官集團迅速崛起。此後,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甚至對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從而

對皇權形成了極大壓迫。這是導致明朝中後期內廷和外廷衝突加劇的主要原因,而為了對抗外廷,皇帝開始重用宦官,利用宦官掌握的廠衛與外廷進行對抗,而宦官崛起後,自然也拉攏了一大批被打壓的文官從而形成自己的勢力。因此,明朝宦官的崛起源自於文官集團的崛起,而明朝的宦官更多是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工具。

從兩個朝代宦官崛起的不同方式不難看出,唐朝宦官在崛起以後已經擺脫了皇權的束縛,其權力更多源於自身,因為他們不僅掌控著朝政,且擁有兵權。而明朝宦官的權力則更多來源於皇權,雖然明朝宦官也掌握有兵權(御馬監),但軍隊實際上仍然受制於外廷(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和皇帝(調動權),明朝宦官的最大武器仍然是廠衛。

干政方式不同:唐朝宦官直接干政,明朝宦官通過皇權干政

正如前文所說,在掌握朝政又掌握軍權的情況下,唐朝宦官自身實際就已經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因此他們的干政通常比較直接,他們完全可以跨越皇權來直接操控朝政,這使得他們更加無所顧忌,這種情況下廢立皇帝對他們來說難度並不大。

而明朝宦官則不同,由於他們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廠衛,所以他們干預朝政更多是通過皇權來實現的,“皇權—宦官—廠衛”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的“樹根—樹幹—枝葉”一般,樹幹和枝葉或許足夠茂盛,可以遮天蔽日,可一旦失去了樹根的支持,他們很快就會枯死。

其實,唐朝的宦官可以稱得上是專權,而明朝的宦官實際上只是干政罷了,完全達不到專權的地步。這種干政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唐朝宦官可以直接越過皇權,而明朝宦官則必須依附皇權的實際現象。

敵對勢力強弱不同:唐朝宦官敵人太弱,明朝宦官敵人太強

同樣如前文所說,唐朝宦官甚至已經完全壓倒了皇權,在朝中可以說是一手遮天,雖然朝中仍然有政敵,但敵人的實力實在有限,已經不足以威脅到他們。

而明朝則不同,明朝宦官雖然一度權利很大,但他們卻都面對著一個更大的權力集團,那就是文官集團。縱觀明朝中後期,即使宦官的權力再大,即使有皇權作為靠山,但依靠個人他們仍然無法與強大的文官集團相對抗,這也是明朝中後期“閹黨”出現的原因,只有依靠“閹黨”的整體力量,他們才能夠和強大的文官集團對抗。

在明朝,文官集團的過分強大使得宦官不得不與皇權形成利益整體,因為離開皇權,他們的權利就是無根之萍,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正如前文所說,明朝的宦官是沒法直接插手政權的,即使在太監權利最大的時期,文官集團也只是相應勢弱,並非全無反擊之力,一旦給他們機會,他們的反撲將極為兇猛,魏忠賢就是例子。


綜上所述,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廢立皇帝,而明朝宦官不行,主要便是由於唐朝宦官已經完全擺脫了皇權的束縛,而明朝宦官卻不得不依附於皇權


香茗史館


宦官專權弄朝,做為封建王朝的頑疾一直相伴相隨,只是時輕時重罷了。

如秦始皇的亞父嫪毐,東漢靈帝時的十常待,使諸葛丞相失去統一中原大好機會的黃皓,唐玄宗朝的高力士,害得明英宗被捕的王振,還有明天啟帝時被稱做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等等。

直到清朝,總結了前朝教訓,立下了太監永不得於政的鐵定律條,這種現象才得以終結。

這種
現象的岀現,是朝中格局所決定的。在皇權之下,還存在:外戚、朝臣、宦官各利益集團。他們即互鬥又相互制約,平衡關係一旦打破,朝廷定會出亂。而皇帝多站在宦官集體一邊。皇帝貴為天才,但也是孤家寡人,唯太監終生相伴。而太監多為幼年閹割進官無背境的貧家子弟,不會危脅皇權。但這種信賴一旦過了頭,便生出了宦官集團的干政弄權。


只有象漢武、唐宗、康熙這樣的大帝,朝綱獨斷,精通帝王之術,駕馭群臣及各種勢力於股掌之中。真正做到的何其少也。

問題提岀的是:唐後期的宦官為何對皇帝有擁立廢殺大權,而明朝太監為何不敢呢?

一,唐自玄宗安史之亂八年,其根基已經動搖。其子肅宗即被宦官李輔國擁立在靈武登基的,整個朝堂僅二十五人。後雖平定了叛亂,還都兩京,表面一統的唐王朝己是尾大不掉、各地方政權已屬事實獨立的割據勢力。王朝實質控制也僅兩京及周邊地區。沒有外戚、朝臣勢力的有效制衡,宦官集團已一手遮天。自德宗後,十位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其中順、憲、敬、文宗均為宦官所殺。

二,明朝自開國至滅亡的276年,一直是大一統的江山。外戚、朝臣勢力很大。雖朱元璋始,建立了東廠,賦預太監監視百官的很大權力,至成化帝又設立了西廠,以監視東廠,他們共同的主子是皇帝一人,其實就是皇帝的鷹犬。

儘管很威風,但終究是奴才,其生死全在皇帝一句話或一念間。怎敢有膽量過問皇帝的家事,那才真叫活得不耐煩。


晚亭與落霞同暉


這個跟太監權力大與否無關,主要還是看個人影響力的,這是由周圍的環境因素決定的!在古代,太監權力大到亂來的人很多。比如趙高,比如漢靈帝十常侍等等,都是權傾朝野,可以廢立皇帝的人。之所以明代太監不具備此能力主要還是社會價值觀在改變!宋代以前,由於民風開化,太監的地位雖然尷尬,但是還是享受人權的,人們不會把太監當成是異類。明代以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誕生,這類學術進一步完善了行政體。

宋朝以前,實際上整個社會體系是相當民主的!男人,女人,太監其實並沒有很大被區別。寡婦可以再嫁,太監可以娶妻。這時候人實際上很開化。不介意給太監當兒子,比如曹操的爺爺曹嵩就是太監。不介意給太監當手下,太監也就權傾朝野,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但是宋朝以後就不同了!宋朝的程朱理學把太監歸類於不是人,所有人開始以太監為恥,這直接壓縮了太監的權力。這時候雖然太監可以很有權力,但是內心裡對太監是不以為然的,沒人願意給太監當手下,這直接導致正常人與太監二選一的時候人家都選皇帝,不選太監。


優己


宦官專權,歷朝歷代都有。但是唐朝的宦官專權程度和危害程度遠遠高於其他朝代,唐朝專權的宦官可以到隨意廢立和殺死皇帝的程度。例如唐後期有八個皇帝由宦官廢立,兩個皇帝被殺死。而明朝雖然在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的宦官,例如王振、劉謹、魏忠賢等,雖然也是權傾朝野,但是卻無法達到唐朝的地步,那麼唐朝的宦官到底有什麼不同?

首先要從唐朝的軍事制度說起,藩鎮,顯著的一點是繼承隋朝在重要地點設置都督府。唐睿宗時設節度大使,唐玄宗時開始擴大節度大使職權,並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統稱“藩鎮”,由此,形成了所謂的藩鎮雛形。而恰恰在唐玄宗時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的局勢。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可以說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同時也為後面的宦官專權奠定了基礎。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皇帝手中的權利急劇下降,而眾多藩鎮將領擁兵自重,從此聽調不聽宣。並且唐肅宗李亨得位不正,他也十分忌憚手下的武將。所以他選擇了宦官作為壓制武將的手段,並且把禁衛軍交由宦官統領。

自古以來文臣、武將、皇帝這三方勢力是相互奪權的,宦官是皇帝壓制大臣的手段之一,但是當宦官的權利大過文臣和武將以後,同時他又掌握兵權。這就是他野心膨脹的開始,權利可以腐蝕一切。所以,當皇帝想要回權力時勢必遭到宦官的反擊,很不幸唐朝後期的皇帝,沒有能夠拿回權利。

而為什麼在明朝,宦官卻無法做到。原因主要在於,明朝中期開始文臣集團已經碾壓了武將與皇帝,宦官群體作為反擊的手段,雖然可以一時稱雄,但時間一長自然會被內部瓦解,同時明朝如果沒有那些位大太監,可能明朝的歷史會更短吧。

歸根到底,宦官是皇帝的家奴。一般情況下,只有在皇帝的權利被壓制的情況下宦官群體才會得到權利。所以,如果宦官群體開始掌控權利,那麼基本可以說明皇帝的權利已經開始下降了。

歸根到底在唐朝,文臣、武將、皇帝三者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了。武將聽調不聽宣,文臣沒有兵權,所以宦官集團有兵有權,有了可以反噬其主的能力。而在明朝雖然宦官也有很大權利,但是不好意文臣集團已經可以吊打一切了並且人家手裡也有兵權,所以宦官集團根本沒有機會翻盤,甚至於連想要保住皇帝的權力都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