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老混蛋就是我


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和明朝的宦官在历史上都是很强势的,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不过相对来说,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甚至敢于废立皇帝。明朝的宦官再强势,始终在皇帝的掌控之下,皇帝想杀就杀。同样是宦官,为何区别这么大呢?我们来比较着分析一下。

(明朝宦官)

第一,唐宫恩怨倾轧太多,大臣们习以为常。明朝宫廷倾轧构陷相对较少

唐朝的宫廷,从唐太宗开始,就不断发生为了权力,相互倾轧的事情,简直没有片刻的宁静。朝中大臣对这种情况都习以为常,觉得换个皇帝,也就那么回事,并非是一个天要塌下来的事情。所以,对于唐朝中晚期,宦官废立皇帝,大臣们也不以为意。

明朝宫廷也有相互倾轧,甚至还爆发出靖难之役这种争夺皇位的战争。但是总体上,明朝的皇帝,以及即将成为皇帝的太子,换得不是很多,而且比较稳定。宦官如果有想换皇帝的想法,就是大事件。比如魏忠贤就曾经有想换皇帝的想法,最终遭到朝中大臣的极力反抗。

第二,唐朝的宦官不只是内侍,他们还是外臣,在朝中有很大的权力。

一般来说,宦官要干政,都是通过取得皇帝的信任,在皇帝批阅奏章时,通过给皇帝当参谋的方式,用自己的观点影响皇帝。或者直接帮皇帝批阅奏章。宦官还可以利用给皇帝传输文件干政。比如有些文章传给皇帝,有些文件扣下不送等等。

(宰相李辅国)

唐朝的宦官干政,完全不是上面这种形式,而是宦官直接担任朝中大臣。唐肃宗的贴身宦官李辅国,甚至担任中书令,也就是宰相的职务。此后的宦官,在朝中担任的职务也相当多,而且大都是要职。这样一来,宦官既掌控了内廷,又掌控了外廷,他们的权力能不大吗?

明朝的宦官,则没有在外廷担任职务的。他们当的最高之位,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通过奏章批阅,来影响朝廷。但不管怎样,这种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不是像李辅国那样,让皇帝一边呆着,他直接处理朝中事务,因此其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

第三,唐朝中后期的宦官掌控军权,明朝宦官没法比。

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中后期就动荡不安,先是安史之乱,接着是吐蕃叛乱,接着是藩镇割据,接着是农民起义,唐朝基本上没有安定消停的时候。唐朝的皇帝也经常东躲西藏,需要有人解救。而好几次,都是宦官出面把皇帝解救回来。因此,皇帝干脆把神策军这样的核心近卫军交给宦官掌控。

当宦官掌控了军权以后,他们想要废立皇帝,那是太简单不过的事了。

(朱元璋剧照)

明朝的宦官也有一定的军权。比如明英宗御驾亲征的时候,就让王振随同,王振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军队。此后一些打仗,宦官都会当监军。不过,他们并不直接掌控军权。而且土木堡之变给后世留下了极恶劣的印象,是宦官不能掌军权最生动的例子,所以明朝后世对宦官在军权上有限制。

第四,唐朝的宦官受约束比较少,明朝宦官受约束比较多。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在宫内立下铁牌,禁止宦官干政。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不敢违背(至少不敢公开违背)。而且明朝有各种利益集团,文官集团、武官集团、厂卫集团、宦官集团。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相互监督,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做大。

相反,唐朝就少有这种监督机制,因而宦官的权力可以做到无限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唐朝太监的权力和明朝太监的权力都很强大,尤其是唐朝后期,太监不仅垄断朝堂大权,甚至发展到可以废立皇帝,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样子,比如说“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就是拜太监马元贽所赐。

而明朝就不一样了,虽然出了很多著名的太监,如王振、刘谨、冯保、魏忠贤、曹吉祥等,又是立皇帝,又是九千岁,貌似权倾天下,但皇帝动动手指头,贬的贬死的死,完全没有抵抗力。

许多网友就纳闷,太监与太监,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先说唐朝,唐朝从李渊开国到玄宗李隆基继位,中间虽然有武则天插了一杠子,但整体局势是十分稳健的,权力一直在强人之间流转,纵然有韦后乱政和太平公主造反等事件,但很快被扑灭,没有出现大的权力真空,这就好比是一袋米,被转手倒入几个米缸,这些缸本身密封性能很好,也都很干燥,所以纵然倒了多次,也不会发生霉变,长出虫子。

“安史之乱”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唐肃宗李亨用不太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父亲的权力,并最终平叛成功,就他个人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但他仓促上位,缺乏个人班底支撑,而时间紧迫,他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势力,算来算去,只有太监李辅国最好用,所以许多事情交给他办,一来一去,李辅国的地位陡然上升,发展到后来竟然可以甘于立储大事,张皇后就在李亨死后被李辅国处死,这为后来的太监专权开了一个坏头。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藩镇割据,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而安禄山的反叛让后来的皇帝对武将专权十分忌讳,不愿意让武将做大,比较而言,太监虽然阴险,但他们自身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把权力交给他们反倒比武将保险,于是自李辅国开始,禁卫军神策军都交由太监执掌。

大权在握的太监当然不甘心只做皇帝的傀儡,纵然不为子孙着想,自己有了权力也的过把瘾,于是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而随着太监权力的失控,皇帝大臣与太监的矛盾也日渐尖锐,最为极端的案例就是“甘露事变”,发生在大和九年的这起血腥事件实则是皇帝联合大臣企图从太监手里夺回权力的一场宫廷斗争,但获胜的却是太监,这再次印证了“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无论把权力交给谁,都是很危险的,权力是一剂剧毒的春药,即便你是太监,也抵挡不住她的诱惑。

内有太监乱政,外有藩镇割据,虽然中间有李忱搞出个“大中之治”,为垂死的大唐注入了一针吗啡,但大厦将倾,纵然有明主现世,也无济于事。

明朝虽然中间也出现了朱棣篡位、土木堡之变、嘉靖进京这种大的权力真空,但前者是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旦完成各方立刻各就各位,只是从一个米缸到另外一个米缸,型号大小都没有变化。后者幸运的赶上了两个权臣于谦、杨廷和全程保驾,太监之流无缝可钻。至于那些轰动一时的太监,他们看似风光,实则是个空壳子。

制度方面,明朝也有独到之处,朱元璋在原有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锦衣卫的权力,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形成了大臣、锦衣卫、太监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互相制衡。稳定性远远优于唐朝的大臣太监两方压跷跷板。

兵权方面,自胡惟庸案以后,朱元璋就把兵权收归自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互制衡,文官有实权但无兵权,除了边军的总兵官,其他都是浮云,真正掌控军队的就是皇帝。

军权牢牢抓在手里,锦衣卫控制着大臣的一举一动,太监和大臣互相制衡,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意外,皇权稳固的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朝局依然稳定无人造反的原因。

而扳倒几个太监,对皇帝来说也就是动动念头的问题,文官接到暗示启动弹劾,锦衣卫搜集证据拿人,军队在一边威慑,太监再风光,不过是刀俎上的鱼肉,想什么时候切什么时候切。

这就是唐朝太监与明朝太监的区别,总结起来不过两点

(1)明朝的制衡机制更加完善,太监专权只是专了一部分,大权依旧在皇帝手里。

(2)明朝的军权抓的紧,枪杆子出政权。



日慕乡关


看了很多答案,发现个问题,大家都没有注意一点,古代社会是讲出生的,太监并不因为自身缺陷而都出生贫贱,而从元朝开始才大量使用贱民充斥内宫。秦朝赵高,西汉的太史公,东汉的十常侍。他们都出生世家子弟,甚至是皇帝的亲兄弟。

而唐朝宫廷太监不管是出生还是所受到的培养,根本就不是明代太监能比拟的。而且唐朝太监有个非常特别的一点,世袭制度,有点仿照汉收假子,但是又不像汉收的都是完善人(比如曹操就是大太监养子),而是各大世家送入宫廷的本家子弟,也就是说宫女妃子是各家上供,连太监也是。也就造成唐朝太监本身就拥有庞大政治势力。皇权强大时还可压制,一旦势危根本就是各大世家的傀儡。

而明代吸取了前代的经验不管宫中的宫女嫔妃太监皆来自下层,以及平民子弟。他们的唯一靠山只有皇帝,就算那些被人称为立皇帝的刘瑾,魏忠贤也不管是各大臣抛出来的死棋,为自己为家族为皇帝,在众人责难和史书上顶包。试想一下,一个大字不识一篓,也没有显赫家世,更没有超人的见识(从这些人事迹发现手腕有余,可是见识连一般大臣都不如,不然连立生柌这样的事情都听之任之,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掌握军队,一辈子都在自己一方天地被人戏耍)。

就算给明朝的太监去掌握军队他也无能为力,明朝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给与其强大军权,最后还不是如灯幻灭。


柏文47


说到底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政治上的权利永远都是基于军事之上的。唐朝宦官与明朝宦官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军权的掌控,这与俩者上位的经过有关!

我们先来看唐朝宦官是如何开始从皇宫之中走向朝堂之上的,从唐朝建国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这期间虽然有一些著名太监,像高力士这种,但是都没有掌握到实际权利,权利都在皇帝手中,但是这时发生了一起安史之乱,皇太子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而在李亨登基的过程中,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李亨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李亨迅速称帝,以安民心。所以说李亨将李辅国视为心腹,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后期甚至连禁军都交付于他,至此,唐朝宦官开始掌握军权,走上朝堂!

而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由于李辅国开了宦官掌握军权的头,同时皇帝由于藩镇问题,也不敢将军权全部交由武将,所以宦官掌握的军权越来越大,甚至于到了威胁皇权的地步!

我们再来看下明朝,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虽然后来由于文官团体的壮大,从明英宗开始宠信宦官,造成了土木堡之变,但总体来说,宦官在明朝都没有掌握过实质的军权,明朝宦官的权利完全来源于皇帝,并且由于有朝堂之上文官团体的制衡,并不能将手伸到军权之上!

因此,明朝的宦官虽然出现了像王振,刘瑾,魏忠贤这种权倾天下者,但是总的来说,皇帝想要处理宦官还是很容易的!

总结来说,古代想要有话语权就必须掌握军队,没有军权,一切都是浮云!


历史风云小胖子


我是从势力分析的哈,唐朝的势力是独立的,节度使军政一把抓,世家报团拥有大量士兵,反而是皇帝没什么军权,当然容易被宰。而且当时夺权都是以家族势力为主,只要自家安全,皇帝是谁无所谓,派系斗争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看唐朝被消灭的都是一族一族的灭,。

明朝不一样,经过多少年朝代的削弱,世家只有名没有力,藏甲30就是灭族的罪。加上军籍制度,军队削弱厉害,派系斗争都文气些,不会动刀灭族。真正的势力都是结帮成派,比如东林党,东厂宦官,不再是家族亲族关系,而这些势力存在的前提是皇帝给的名义,所以皇帝再废再懒也不能被推翻


彪136955826


唐太监有军权,相当于军阀,而皇帝是这支军阀队伍最大的头。明太监只有特务权和宫内权,这些只能依附皇权而存在。


栋华8


虽然唐朝和明朝中后期宦官现象都比较严重,宦官掌握了极大的权力,那么为何两个朝代的专权太监在面对皇权时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结果?实际上两个朝代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区别却是很大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唐朝宦官已经摆脱皇权,明朝宦官却必须依附皇权,而造成这种现象则是由于力量源泉不同、干政方式不同、敌对势力强弱不同等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因而导致唐朝宦官可以限制皇权,但明朝宦官却必须依附皇权。

力量源泉不同:唐朝宦官自身势力强劲,明朝宦官更多依附皇权

这种不同其实是由两个朝代宦官崛起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1、唐朝宦官的崛起自掌握军权始。按时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身为皇帝身边近侍的宦官由于皇帝的信任,开始逐渐干预朝政,甚至在皇帝的允许下掌管兵符,从而权力大涨。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都是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建中四年(783年)爆发奉天之难,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余,这次事件中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事后被加封神策中尉,从此宦官执掌禁军成为定制。

军权在手的宦官顿时权势滔天,发展到最后,他们不仅掌控着京城的安危,凭借军权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2、明朝宦官的崛起自文官集团崛起始。明朝宦官的崛起显然与唐朝不同,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且成祖建立内阁制之后,虽然没有了皇权与相权之争,但失去了宰相统领的文官却直接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此后,文官们不仅执掌朝政,甚至对皇帝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严重干预,从而

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压迫。这是导致明朝中后期内廷和外廷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而为了对抗外廷,皇帝开始重用宦官,利用宦官掌握的厂卫与外廷进行对抗,而宦官崛起后,自然也拉拢了一大批被打压的文官从而形成自己的势力。因此,明朝宦官的崛起源自于文官集团的崛起,而明朝的宦官更多是皇帝用来对抗文官的工具。

从两个朝代宦官崛起的不同方式不难看出,唐朝宦官在崛起以后已经摆脱了皇权的束缚,其权力更多源于自身,因为他们不仅掌控着朝政,且拥有兵权。而明朝宦官的权力则更多来源于皇权,虽然明朝宦官也掌握有兵权(御马监),但军队实际上仍然受制于外廷(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和皇帝(调动权),明朝宦官的最大武器仍然是厂卫。

干政方式不同:唐朝宦官直接干政,明朝宦官通过皇权干政

正如前文所说,在掌握朝政又掌握军权的情况下,唐朝宦官自身实际就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因此他们的干政通常比较直接,他们完全可以跨越皇权来直接操控朝政,这使得他们更加无所顾忌,这种情况下废立皇帝对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

而明朝宦官则不同,由于他们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厂卫,所以他们干预朝政更多是通过皇权来实现的,“皇权—宦官—厂卫”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的“树根—树干—枝叶”一般,树干和枝叶或许足够茂盛,可以遮天蔽日,可一旦失去了树根的支持,他们很快就会枯死。

其实,唐朝的宦官可以称得上是专权,而明朝的宦官实际上只是干政罢了,完全达不到专权的地步。这种干政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唐朝宦官可以直接越过皇权,而明朝宦官则必须依附皇权的实际现象。

敌对势力强弱不同:唐朝宦官敌人太弱,明朝宦官敌人太强

同样如前文所说,唐朝宦官甚至已经完全压倒了皇权,在朝中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虽然朝中仍然有政敌,但敌人的实力实在有限,已经不足以威胁到他们。

而明朝则不同,明朝宦官虽然一度权利很大,但他们却都面对着一个更大的权力集团,那就是文官集团。纵观明朝中后期,即使宦官的权力再大,即使有皇权作为靠山,但依靠个人他们仍然无法与强大的文官集团相对抗,这也是明朝中后期“阉党”出现的原因,只有依靠“阉党”的整体力量,他们才能够和强大的文官集团对抗。

在明朝,文官集团的过分强大使得宦官不得不与皇权形成利益整体,因为离开皇权,他们的权利就是无根之萍,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正如前文所说,明朝的宦官是没法直接插手政权的,即使在太监权利最大的时期,文官集团也只是相应势弱,并非全无反击之力,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反扑将极为凶猛,魏忠贤就是例子。


综上所述,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不行,主要便是由于唐朝宦官已经完全摆脱了皇权的束缚,而明朝宦官却不得不依附于皇权


香茗史馆


宦官专权弄朝,做为封建王朝的顽疾一直相伴相随,只是时轻时重罢了。

如秦始皇的亚父嫪毐,东汉灵帝时的十常待,使诸葛丞相失去统一中原大好机会的黄皓,唐玄宗朝的高力士,害得明英宗被捕的王振,还有明天启帝时被称做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等等。

直到清朝,总结了前朝教训,立下了太监永不得于政的铁定律条,这种现象才得以终结。

这种
现象的岀现,是朝中格局所决定的。在皇权之下,还存在:外戚、朝臣、宦官各利益集团。他们即互斗又相互制约,平衡关系一旦打破,朝廷定会出乱。而皇帝多站在宦官集体一边。皇帝贵为天才,但也是孤家寡人,唯太监终生相伴。而太监多为幼年阉割进官无背境的贫家子弟,不会危胁皇权。但这种信赖一旦过了头,便生出了宦官集团的干政弄权。


只有象汉武、唐宗、康熙这样的大帝,朝纲独断,精通帝王之术,驾驭群臣及各种势力于股掌之中。真正做到的何其少也。

问题提岀的是:唐后期的宦官为何对皇帝有拥立废杀大权,而明朝太监为何不敢呢?

一,唐自玄宗安史之乱八年,其根基已经动摇。其子肃宗即被宦官李辅国拥立在灵武登基的,整个朝堂仅二十五人。后虽平定了叛乱,还都两京,表面一统的唐王朝己是尾大不掉、各地方政权已属事实独立的割据势力。王朝实质控制也仅两京及周边地区。没有外戚、朝臣势力的有效制衡,宦官集团已一手遮天。自德宗后,十位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其中顺、宪、敬、文宗均为宦官所杀。

二,明朝自开国至灭亡的276年,一直是大一统的江山。外戚、朝臣势力很大。虽朱元璋始,建立了东厂,赋预太监监视百官的很大权力,至成化帝又设立了西厂,以监视东厂,他们共同的主子是皇帝一人,其实就是皇帝的鹰犬。

尽管很威风,但终究是奴才,其生死全在皇帝一句话或一念间。怎敢有胆量过问皇帝的家事,那才真叫活得不耐烦。


晚亭与落霞同晖


这个跟太监权力大与否无关,主要还是看个人影响力的,这是由周围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在古代,太监权力大到乱来的人很多。比如赵高,比如汉灵帝十常侍等等,都是权倾朝野,可以废立皇帝的人。之所以明代太监不具备此能力主要还是社会价值观在改变!宋代以前,由于民风开化,太监的地位虽然尴尬,但是还是享受人权的,人们不会把太监当成是异类。明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诞生,这类学术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体。

宋朝以前,实际上整个社会体系是相当民主的!男人,女人,太监其实并没有很大被区别。寡妇可以再嫁,太监可以娶妻。这时候人实际上很开化。不介意给太监当儿子,比如曹操的爷爷曹嵩就是太监。不介意给太监当手下,太监也就权倾朝野,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但是宋朝以后就不同了!宋朝的程朱理学把太监归类于不是人,所有人开始以太监为耻,这直接压缩了太监的权力。这时候虽然太监可以很有权力,但是内心里对太监是不以为然的,没人愿意给太监当手下,这直接导致正常人与太监二选一的时候人家都选皇帝,不选太监。


优己


宦官专权,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唐朝的宦官专权程度和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朝代,唐朝专权的宦官可以到随意废立和杀死皇帝的程度。例如唐后期有八个皇帝由宦官废立,两个皇帝被杀死。而明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宦官,例如王振、刘谨、魏忠贤等,虽然也是权倾朝野,但是却无法达到唐朝的地步,那么唐朝的宦官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要从唐朝的军事制度说起,藩镇,显著的一点是继承隋朝在重要地点设置都督府。唐睿宗时设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开始扩大节度大使职权,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藩镇雏形。而恰恰在唐玄宗时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会造成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的局势。无形中其实已经提供了藩镇形成的条件。可以说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同时也为后面的宦官专权奠定了基础。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皇帝手中的权利急剧下降,而众多藩镇将领拥兵自重,从此听调不听宣。并且唐肃宗李亨得位不正,他也十分忌惮手下的武将。所以他选择了宦官作为压制武将的手段,并且把禁卫军交由宦官统领。

自古以来文臣、武将、皇帝这三方势力是相互夺权的,宦官是皇帝压制大臣的手段之一,但是当宦官的权利大过文臣和武将以后,同时他又掌握兵权。这就是他野心膨胀的开始,权利可以腐蚀一切。所以,当皇帝想要回权力时势必遭到宦官的反击,很不幸唐朝后期的皇帝,没有能够拿回权利。

而为什么在明朝,宦官却无法做到。原因主要在于,明朝中期开始文臣集团已经碾压了武将与皇帝,宦官群体作为反击的手段,虽然可以一时称雄,但时间一长自然会被内部瓦解,同时明朝如果没有那些位大太监,可能明朝的历史会更短吧。

归根到底,宦官是皇帝的家奴。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皇帝的权利被压制的情况下宦官群体才会得到权利。所以,如果宦官群体开始掌控权利,那么基本可以说明皇帝的权利已经开始下降了。

归根到底在唐朝,文臣、武将、皇帝三者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武将听调不听宣,文臣没有兵权,所以宦官集团有兵有权,有了可以反噬其主的能力。而在明朝虽然宦官也有很大权利,但是不好意文臣集团已经可以吊打一切了并且人家手里也有兵权,所以宦官集团根本没有机会翻盘,甚至于连想要保住皇帝的权力都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