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就开始让孩子上寄宿学校,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

明天会更好jrtt


看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句吗?——你现在送我去最好的托儿所,将来我送你到最好的养老院!这是问题莫大的教育问题,损害不仅是孩子的教育,更是一个家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那句话的意思吗?寄宿制学校,我们无法与孩子长期在一起,那么家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深厚建立起来,甚至还有可能对待感情的冷漠,所以每当看到这类事情时发生时,你是否想要你当初给了孩子多少爱,这种爱不是物质上能弥补的,而是精神上的莫大缺失,是物质无法代替的。所以孩子出来了社会一旦有了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出现犯罪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所以孩子教育不要忽视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孩子成长时间非常短暂,错过这关键的几年,是任何东西也无法弥补的。一旦出现问题,你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思维数学小课堂


真的不好!

我自己毕业于师范大学,也从事过初三和大一的教学工作,已经转行。现在身边很多同学和朋友,包括我弟弟也依然是中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不少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

站在一个曾经从业者的角度,真心实意想劝家长们,高中之前不要让孩子住校。

我知道现在有些从幼儿园也搞这种集体住宿,小学更是很多。

有一部分是没有办法,比如农民工子弟和一部分务工人员,我所认识的几家可以留宿管理的幼儿园和小学,是因为农忙的季节,父母需要种地和收获,这中间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办法接送孩子和准备三餐,所以学校会在每年农忙几个月中,提供全部的管理,包括住宿……收费很低,一个月收几百块钱的饭钱和保洁费用,连保育费都有时候不收或者象征性收两三百给老师补贴。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保障孩子平等受到教育的举动。相信在农村工作生活过的朋友是可以理解。

但是,很多家庭不是因为父母精力和时间分配问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

我无意于批评任何人对教育的看法,只是真心觉得,这种理念并不一定对孩子好。

确实,集体生活会让孩子自律,因为一个宿舍是可以住四到八人,更贵的收费也有住两人间的,一般是四人间。整个楼层都是学生。人多了,自然要立规矩,这些规矩会让管理更有效率。这也是家长们想看见的结果,孩子们规规矩矩,很懂事。又早早接触更多性格不一样的人,对社交锻炼更好。

等等。

我知道那些看法,我也理解家长们为了孩子更好,做出来的选择。

我也不想说太多弊病,只想说一点,最重要的……情感需求。

是的,孩提时代,需要情感的满足。这种满足最大的来源是自己的父母,最基本都满足是安全感和信赖感。

过早的集体生活,会失去这种来源……表现出来结果更可能是看起来懂事,沟通表达很好,社交技能满分,看起来很美,是不是?但是,这也意味着,不能全心全意信任任何人,没有安全感,会试图把所有的事情和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的关系控制在一个距离范围内,过了这个范围,会惶恐不安。说白了,在表达情感的层次上面,是缺失的。更直白一点,不会爱了。

家长们,别再把孩子送去寄宿了。不要本末倒置了。社交和规矩,还有其他的技能,成年后依然来得及补救,唯独爱不能。


小黑豆


“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学习,因为太造孽了!”——私立学校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原话!能够在一年里就让孩子上寄宿学校的家长,不仅对自己狠,对孩子更狠!



首先,据我所知,一年级就开始让孩子上寄宿学校的家长有两类!

第一:家庭条件富裕,子女上私立学校。

既然你选择让孩子读私立学校,说明你对孩子的发展很用心,也希望自己花的钱能够有收获。但是私立学校管理严格,有个要求就是必须寄宿制,家长可以在开放日探望孩子,但是时间到了,必须离开。

作为一名曾在私立学校实习的老师来说,一年级就开始寄宿制生活,对孩子来说,真的很残酷!有的孩子在学校,中午的饭不合胃口,无法下咽,生活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像父母那样细心呵护,于是孩子就饿着,到了晚上,不想吃也得吃!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最大的孤独就是群体热闹,而他一人孤独!当时,有个学生每节课都“没事找事”,一会儿肚子痛,一会儿头痛,到校医那里去检查,啥事也没有。其实,他就是想在上课的时候溜出去玩,再打电话给爸妈,寻求安慰!

还有个孩子爸妈都是本校高中部老师,很忙,虽然孩子在小学部,但也很少见到孩子。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少,觉得工作占用了妈妈的时间,于是特别厌恶语文(他妈妈是教语文的,他认为语文抢走了自己妈妈!)其他课接近满分,语文却接近0分!


还有的孩子反应慢,做作业速度慢,做任何事情都慢!那时,我就天天晚自习守着他们几个人,做完了再送回寝室去!说实话,孩子觉得恼火,老师更觉得要命啊!

小结:小学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弱,需要家庭的呵护,所以我不建议一年级就寄宿。尽管可以增加在校时间,但是童年少了爸妈的陪伴,不利于健康性格的养成,真的很惨!

第二:地处贫困山区,学校里家远,学生必须寄宿。

我到过凉山州黑水县乡下小学支教,那里的幼儿园、学生一年级至六年级都寄宿,大多是藏族孩子。学校条件差,冬天锅炉不能及时供应热水,孩子们就端着盆,用山上的雪水洗脸洗脚,小小的手端着盆子,让人看了十分心酸!可是,那里的村落散布,不可能每天跑通宿,孩子呢一周回去一次,有的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所以孩子们必须寄宿制,克服许多困难,这也让他们历经磨难,迅速成长!

我的建议:如果你更注重孩子内心感受,请一定不要让孩子那么小就去上寄宿学校!如果你本来就忙,孩子每天放学没有人带,那么你还是放在寄宿制学校吧!

(我是 桃李不言梦梦,以上观点,纯属笔者浅见,欢迎读者提出观点,留言讨论!)


桃李不言梦梦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不好!

1、一年级寄宿,首先损害的是亲子关系

几年前,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叫《一年级》,让明星进入贵族学校的一年级做实习老师,而那个学校就是一个一年级寄宿学校。这个节目里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就是当孩子们周日下午返校的时候,撕心裂肺的放声大哭。每一周都是一个重新适应寄宿学校的过程。

而最终孩子会适应这种每周离开家的生活,靠的确实对残忍的习惯。这种不好的记忆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在青春期后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2、学校老师的越界教育影响家庭教育

这样的学校里,一般低年级的生活老师在处理各种生活事务上的经验肯定是丰富的,可能也会比一些家长要做得好。但是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老师的界限,承担父母的职能,会造成孩子在感情依赖和权威认知上的混乱。

在孩子12岁以前,孩子如果既跟父母不亲近,又不信服父母的权威,家庭的教养就很难真正被孩子接收。

教育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陪伴不够的缺失是再多经济上的投入也弥补不了的。

3、“比起什么都不管的家庭,寄宿总比不寄宿要好一点?”

一周前在重庆巴蜀小学,听校长说他们学校的情况时,他说了这个观点。这也是一所传统名校,目前也是一年级寄宿。

我当时也觉得,好像确实是这样,很多家长有责任感缺失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因为自身工作而迫不得已让孩子寄宿。还不如让孩子住校。

但我现在更想呼吁年轻的家长们不要让自己进入如此窘境。挣再多钱,也买不来见证孩子成长的时间。

亲子教育的规律很简单,当你不带着目的的用心陪伴了孩子,回报会超乎你的想象。不要再孩子除了问题以后才去后悔,那是你根本弥补不了的缺憾。



晓题大作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了。

大宝去年秋天上一年级,想着我和老公忙生意,二宝也需要照顾,就把大宝送去了我们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寄宿。现在已经第二个学期了。但我现在已经在准备给孩子转入普通的公立学校。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大宝在幼儿园阶段,活泼开朗,习惯养成的也不错。幼儿园上的也是我们这最好的了。原以为私立小学也会好很多。结果一年级上下来,让我心灰意冷的。孩子半年多来,幼儿园养成的那些良好习惯也基本在同学们的熏陶下基本废了。老师教课,还得照顾孩子起居。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上次大宝回家,竟然染上了脚气。我那个闹心呀!

私立学校,本着盈利为目的。环境各方面要比公立学校好很多。但是,公立学校是国家非营利教育机构,本身在教育资源上就要比私立学校好很多。师资队伍也是国家付工资。而私立要权衡利益。好多方面达不到公立学校的水平。当然,私立学校也有各个方面都很好的,但是那样的学校全国都屈指可数,再加上入学条件苛刻,学费昂贵。不是一般家庭能够上得起的。

以上是我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分析的。每个地区不同,可能情况也会不一样。


林夕归梦


我送孩子上寄宿的时候,身边人都说我自私,我承认就是自私,原因是我家老大在私立学校上学,孩子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周内到周日还有各种补习班,每天晚上作业写到几乎都是10:30-11点多,连个兴趣班都没时间学,我们周末想带他出去玩,他都没时间,过节休息了,他更不愿意出去(原因是难得不写作业不补课)太辛苦了。所以老二我不想让她每天写作业到12点更不想让她上各种补习班。在寄宿学校晚自习就班主任带到7:30写完作业,会宿舍有生活老师照顾,8:30-9点睡。周末作业也不多,周六周日报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我是每周5下午接回家到周日全天都陪她什么都不做。孩子非常喜欢寄宿学校。老大马上中学,我们准备让他上寄宿学校。不想让孩子太辛苦了。


康云花小朋友


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我们讨论“寄宿制学校”好不好,而是探讨它适合不适合孩子的需要。适合需要,而且已经是最佳选择的话,即使有缺点,也还是“好的”,不适合,无论多好,也是“不好”。

制度化的寄宿学校原来是西方教会的产物。学校由教会主办,教堂即是学校,神职人员就是老师,学生都来自教徒家庭,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生活方式,有像父母一样的教父、教母的照顾,因此孩子虽然离家寄宿,却没有不适应的焦虑或孤独的感觉。中国的寄宿学校没有划一的设置标准,开始阶段都是私企经营,多数以营利为目的,虽然接受教育部的管理,却“各具特色”,并不以孩子的亲情需要及适应力为办学目标。2004年以后,教育部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始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这一来,“寄宿学校”才纳入公办体质,有较好的师资与管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因应社会需求而生,对于农村与城乡孩子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所以“到底好不好”应该看学校设备与管理,不好,就要由政府来督促学校逐步改善,不能因为说它不好,就不让孩子去上学。

也许多数家长在谈的是城市的私立寄宿制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企业拨出巨资开办寄宿学校,用超前的课程和优质教育来吸引对当前公办学校不尽满意的家长,于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长被华丽的宣传所吸引,把孩子送到封闭式办学的“寄宿学校”。好不好?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⑴父母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的家庭: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类家庭的孩子本来就缺乏亲情,那么一年级就上寄宿学校也不会更坏,从孩子的成长需求来说,我是赞成的。

⑵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什么是优质教育?家长其实并不甚了了。事实上,只有适合孩子的需要的教育,才能说是“优质教育”。一年级幼儿需要的是亲情,必须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因此,这种家长妄自做主,把孩子丢进牢笼似的寄宿学校,即使将来能够成为学霸,也必然有性格缺陷,不该鼓励。


陈禾


做为一名参与过寄宿制私立学校办学的过来人和家长,我的一个建议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孩子如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条件也允许,最好不要送孩子去读寄宿学校。

这种全日制封闭式寄宿学校基本都是私立学校,公办的寄宿学校主要是初高中阶段,小学在县级以上城市是看不到的,为何?因为没有老师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守护着孩子,孩子集中在一起,万一出点什么事情,这个责任实在是太大了,没人能够扛得住。

我们自己办过私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对此深有体会,每个月放一次月假,学生回家一次,其他时间学生都要关在学校里,老师要时刻看着学生生怕学生整出点什么事情来,但再怎么紧张,学生中的打架现象,欺凌现象还是难以避免。

因为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自范围广,家庭背景复杂,沾惹各种不良习气的也多。孩子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期间,如果性格懦弱受到高年级同学或同班同学欺凌也不敢告诉老师,父母也不能及时知情,对孩子的伤害是特别大的。

若孩子是实施侵害的一方,父母也不知情,最终酿成大祸,无可挽回。

我们这个学校投资了几百万最终问题重重,想干一番教育事业的校长和教职员工都非常痛苦,最终学校还是坚持不下去。教育本身是一件投入非常大,回报十分不确定的事情。


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长营养。

父母辛苦挣钱图个啥?不就是图孩子健康成长,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性格能力全面发展的完人么,孩子的教育若是失败了,父母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忙着挣钱,忙着工作,没时间管孩子,丢到寄宿制学校以逸待劳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可取,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有个朋友和前妻生了个儿子,后来又再婚,两口子做生意,没人管这个孩子,就把这孩子送回湖南老家一所规模很大,名气也很大的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上的也是一年级,结果只上了一个学期,身上长满疥疮。我们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这种做法非常不对,说这孩子太可怜。

上过寄宿,身上长过疥疮的人会知道这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情,我高中时上的是寄宿,三四十人一个寝室,上下铺挤四个人睡,传染上了疥疮,浑身瘙痒难耐,折磨得整个高中阶段都没心思学习。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这个经历依然心有余悸。

所以,作为父母亲,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努力给其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让其快乐成长,不要在成长过程中留下太多阴影和无法抹去的伤痛。这即是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胡侃砍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回答,因为我的孩子就是上寄宿学校的。而且是从两岁多就开始在幼儿园寄宿,一直到现在还在寄宿。从目前来看,寄宿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而不是有些父母想象的那样,寄宿学校多么多么的不好。

我孩子寄宿是当时没有人带,我们上班都会忙,就为孩子找了北京一家比较好的私立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院长是心理学博士,当时去幼儿园参观体验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幼儿园很不错。也看了很多报道,以及好多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当时由于一年的学费还是比较贵的,我们也不是没有犹豫过,考虑到孩子上幼儿园一定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再一个就是老师要对孩子照顾的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花点钱让孩子上一个愉快而放心的幼儿园。

上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幼儿园我们没有选错,孩子很快就适应,而且很喜欢和老师们在一起。上完三年幼儿园又继续上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寄宿学校。孩子不仅学习不让我们操心,各个方面都发展很好,尤其是自理能力特别强。最主要的是和我们的关系也特别亲,不像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会和我们不亲了,会疏远了,其实这些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寄宿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主要是要给孩子找对寄宿学校,而不是随便找一个不着调的学校,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再一个就是孩子周末回到家,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出去玩,或者在家一起玩。要多和孩子交流谈心,不要总是讨论学习的问题,多关心孩子吃住问题,和同学相处的问题。这些都要适可而止,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说,不要强求,顺其自然,想说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找你说。宽松的家庭环境孩子一定会健康茁壮成长。


凌子看世界


这肯定不好,一年级的孩子才六岁左右,正是与父母建立感情,开始模仿父母为人处事和应对生活能力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教育上,都是不可缺失的。这时让他住校,虽然能锻炼他的自理能力与生活的独立能力,但更会淡化亲情感情。我们想一想,要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是为了让他成材吗?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亲情感情,这么早让他与父母分开,想一想都太残忍,这跟无情的训练有什么区别?再说了,成天和父母一起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不成材的,并且拥有浓厚的亲情情感。孝敬父母是中华美德,这么早就与父母分开,孩子的心理上会更早地产生冷漠保护的,就是长大了也是遇事对人冷漠无情的,也就是人常说的心理坚强。

抓孩子的教育没有错,但跟情感比起来,宁肯不要教育。我家小子三岁的时候,他姥姥生重病变成植物人,他妈连续半年没带他,他就与他妈不亲近了。接下来每年母子分开半年,现在孩子光跟我有说有笑,看见他妈他都不自然,也不大说话。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因为他妈得伺候他姥姥,他妈在家几天,他天天问几时去伺候奶奶去,让他妈早点去。虽然他妈在家天天给他做好吃的,买好东西给他,但很难改善关系,我经常跟他说,让他主动跟妈妈好,但他在背地里跟我说他根本找不出话来跟他妈说,他妈跟他说话时他又远远地躲开。这种局面不知多会才能结束,连我都不知道,眼看着孩子都大了快成人了,我心里也着急。

只不过,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想法和观点不一样。有的人注重孩子的教育,有的人注重感情与亲情的维护,具体的主意还得自己判断决定,我只是以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做比较,也有点特殊,代替不了全面现象,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