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邪不壓正》在古北水鎮辦了首映禮。長城腳下,姜文搭了個露天影院。

電影開場,龍標閃過,背後是燈火輝煌的長城,無比震撼。140分鐘正片結束後,字幕中出現了原著推薦欄,上面寫著:張艾嘉,史航。

史航他在片中飾演一個“華北第一影評人”潘公公,當晚作為主創被邀請上臺。

這位公公每部電影都只給五個字的評論。這可能是姜文中對影評人最尖刻諷刺的一次反擊:五個字評論,能把電影怎麼著?

另一個推薦者張艾嘉?她似乎和姜文不太搭。

但其實,張艾嘉更適合擔當這個推薦者,因為她的叔叔叫張北海,就是電影《邪不壓正》原著《俠隱》的作者。

《邪不壓正》立項時就叫《俠隱》,它英文名一直都沒改,hidden man。小說授權改編的合約,是張艾嘉代簽的。

張北海在國內的知名度可能還比不了章北海——後者是《三體》中最剛毅的艦長。

這位旅美張先生的散文集《一瓢紐約》在豆瓣不過7.2分。但在海外,在紐約,大名如雷貫耳。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張北海早年師從葉嘉瑩,七十年代後定居美國,後來在聯合國擔任了翻譯,走遍全世界,並在香港雜誌《七十年代》寫專欄,談紐約的城市傳奇,迷倒海外一大批華人。

張北海筆下“紐約通”,胸懷“老北京”,這是文藝圈對他的描述,《俠隱》是老北京範兒的代表作。

張北海粉絲不多,但名氣大得嚇人。被國內文化圈描繪得神乎其神百事通的阿城,自稱是張迷;寫《紐約瑣記》的陳丹青說“張北海是紐約的蛀蟲”;陳昇特地為張北海寫過一首歌曲《老嬉皮》;侄女張艾嘉對他的描述則是“中國最後一個嬉皮士”。

張北海的粉絲還可以拉出長長的名人名單:王安憶、關錦鵬、張曼玉、羅大佑、張大春、駱以軍……

中國也有嬉皮士嗎?其實是有的,但他們不在中國,是那些七八十年代客居美國的的年輕人們。

他們聚集在紐約的蘇荷區。這裡有很多後來在文化圈赫赫有名的名字:比如作為反教育體制一面鏡子的陳丹青,以矮大緊自居的高曉松,橫跨寫作繪畫影視三個領域的劉索拉,真時尚女魔頭洪晃等等。

蘇荷區的華人們把美國的先進文化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轉內銷,帶動一波又一波文化節奏,這是中國文藝圈一直被忽略的蘇荷現象。

張北海倒不否認有這個蘇荷現象,但他覺得,和布魯姆斯伯裡團體、蘇珊桑塔格領銜的紐約知識分子群體相比,這個圈子還是小了一些。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這些被美國文化或者說美國中文化影響的一代人,通過各種方式影響了中國的一個思潮。

劉索拉1985年發表小說《你別無選擇》,成為先鋒小說的扛旗手,1988年她就出國了,2003年回國後和閨蜜洪晃一起拍了一部女權電影《無窮動》,客串演員包括章含之。

章含之是人民幣頭像的英文老師,章士釗的女兒,洪晃的媽媽。是不是很根正苗紅?抱歉,劉索拉更紅,她的叔叔叫劉志丹,陝甘寧邊區的創始人。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劉索拉還有一位大閨蜜叫查建英,她在十年前出了一本書,光名字就牛得飛起,叫《八十年代訪談錄》,被訪問者名單如下 :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慄憲庭、陳平原、甘陽、崔健、林旭東、田壯壯……

八十年代可以被訪談嗎?是的,你的通訊錄裡有了這些名字,你也可以。你家在紐約客廳的沙發坐過他們,整理一下錄音就是本年度十大好書。

大院子弟在國內是”馬小軍”,是“老炮兒”,出國回來以後很容易成為先鋒、大師、引領者,打的就是信息不對稱。

待過大院文工團,還去過紐約,你有大概率在中國近代文化大潮中趕上一波。隨便哪個故友發小給個機會客串、掛名,就有可能一夜之間天下聞名。

木心也是典型的牆外開花牆內紅,得力於愛徒陳丹青大力宣介,其效果彷彿葉問之於李小龍。

出國前的嚴歌苓只是寫寫少女故事的小作家,名不見經傳。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1992年結婚隨夫出國後,殺入海外華人圈子,紐約的客廳裡走動的都是未來的大導演、大製片人、傳媒大鱷。

李安購買了她的《少女小漁》版權,她也順勢做了職業編劇,隨後交出的作品是《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歸來》,以及被另一個末流大院子弟拍出來的《芳華》。

所以,當洪晃在姜文的電影《一步之遙》客串演出,絲毫不要驚訝,大家都是一個大院滾過鐵環的發小。

王朔也是大院子弟,他的小說在文學史自成一派,在影視圈更是硬通貨。

他被改編成電影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是什麼?答案是《動物兇猛》,改編者是正是姜文,他的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講的就是大院的那些事。

現在提到大院文化、文工團話語、四九城頑主,首先想到的是正和崔永元撕得昏天暗地的馮褲子,他最近作品是《芳華》《老炮兒》。

但是馮褲子怎麼比得了姜文呢?《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他還只是個課堂上被捉弄瘦老師,姜文用作品和王朔談笑風生了,拿此片角逐威尼斯,一片封神。

一年後,王朔才把《永失我愛》的本子交給馮小剛,作為他的電影處女作。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大院子弟們愛拍電影,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接觸電影至少早十年,這是審美鍛鍊前置。

十年前,要拍《俠隱》的不止姜文,還有另一個大佬高曉松,最後版權方面沒爭過,只好作罷。

《邪不壓正》片子出來後,高曉松被邀請做了這部電影的第一個觀眾。看完片子友情互吹了一番後,他問姜文:老北京的鄉愁和餘韻哪裡去了?姜文顯然感受到同行的逼問,只好說,留給別人拍吧,這部電影我拍給自己兒子。

高曉松心心念唸的鄉愁餘韻是什麼?用張北海自己的話來說,老北京是“有錢有財人的樂園,平民百姓的清平世界”,是廟堂和江湖兩個生活彼此平行、地理交織的複雜世界。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哈佛大學文學研究權威王德威的評價是,“不是悼亡傷逝的情緒,而是文字的再現力量。除了懷舊,他要創造他的理想城市”。這樣的純文學評語給了一部武俠小說。

《邪不壓正》還原了老北京了嗎?至少關於北京的第一個鏡頭京城之雪十分震撼,“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不到影院大銀幕上,感受不到這份韻味。

除此之外,姜文鏡頭下更多是屋頂上的北京,貴族的北京,藍先生是個末代名流。

至於衚衕、小吃、門牌樓、吃穿用度,這些細膩的細節在有家國情懷、復仇主題的電影裡,本來不會佔據太大篇幅。這裡有草蛇灰線的政治隱喻,冰山之下暗流的權謀,而清平世界,太難看到了。

富人的超級樂園,窮人的清平世界,其實這個評論非常適用於中國整個文化圈,整個文藝圈。

格格關曉彤走紅的時候,有人開扒所謂京圈,彷彿發現了中國的郇山隱修會。

其實整個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大潮流走向,打抵發凡於這個更大的京圈,京圈的總部當然在北京,還有一個聲名赫赫的紐約辦事處。紐約和北京,就是中國文化的雙城記。

而在《邪不壓正》中,姜文也有這種雙城敘事:生於北平的主角李天然師父一家被師兄殺害,逃亡出來的他發跡之地就在美國。十五年後,他帶著一身功夫回到北平復仇。這電影就是一代文化人的現實隱喻。

《邪不壓正》背後的大院江湖到底講了什麼

不過,看完這部電影的崔永元不這麼認為。

現場被姜文cue到後,他直接說,電影真好!講的就是一個十五年前被侮辱的人,十五年後報仇的故事!對方已經上市了,自己還是一個人。彭于晏演的就是我!但我相信,邪不壓正。

崔永元顯然不是大院子弟,他不會看懂雙城記這一層,一心查稅反華誼的他之看到了《手機》裡的自己。

當晚另一個肯定能看懂的大院子弟,和姜文合作過《北京人在紐約》的馮小剛,並沒有到場。估計他忙著在家寫《十問崔永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