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娘炮”这一话题掐架,你怎么看?

小朱说骨病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两家都是代表中国最真实的声音,我对他们的表态点赞,没有对错,代表国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态度!

这也代表了当今现实中我们所有人的看法与观点,我要为你们点赞,不是刻板地为支持而支持,为反对而反对,这是我们想看到真实的样子。主流不代表没有不同声音,不代表没有不同的意见。

这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存在即是合理。你有你信仰的自由, 我有我反对的理由,这就是文明社会的包容性。如果这个社会都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不也是很可怕的事吗?

我感觉,这才是反映中国的进步,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为两大央媒点赞!


窗外的白杨


关于娘炮,新华社的观点是: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娘炮的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而人民日报的观点则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从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何况开放的社会讲究多元化,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化的审美。

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当支持者。

说实话,现在确实是娘炮之风盛行,电视剧,电影以及娱乐节目,都充斥着小鲜肉,在社交媒体上,小鲜肉的人设正在成为青少年最为追捧的偶像。这种现象到底会不会让未来年轻的价值观扭曲呢?

这很难说。

早些年我们的青年偶像是战斗英雄,是雷锋,是王进喜,再往后,我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等等,现在年轻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吴亦凡。虽然娘化严重,但发文批判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关,跟社会有关,跟风气有关。这些小鲜肉的成长,被包装也是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发人深思的。

换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为喜欢娘炮就被禁止,被抨击,那这是社会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没有禁止的权利。

所以,观点激辩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认为的去干预。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自由状态。


跳球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

    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

    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

    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

从“万里外”宕开是“放”,建功情、英豪意装在这一杯而尽的洒脱中是“收”。诗人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在友人间离愁哀怨之中,诗人笔锋突转,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全诗在此进入高潮,也戛然而止,收势激扬壮阔、惊心动魄。

    现今的男孩应该在初中前掌握该诗,在成长中多些男人的豪气,少些女人的柔美气,多些鲜衣怒马,少些风花雪月。"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现如今,“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并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一个人要去追求柔弱,那是他的自由,但是一旦“娘炮”成为主流,就会吞噬掉这个民族的血性。


宝吧--暑烬秋逸


所有的媒体都要做负责人、有情怀的媒体!

所有的媒体人都要做负责人、有情怀的媒体人!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家有权威有影响力的大媒体都对“娘炮”问题发表看法,看出来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

“娘炮”是怎么导致的?研究表明,这不是遗传问题,主要还是心理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意外的影响,导致他的审美观偏离,以“娘”为美,处处模仿,时时效法,结果“娘炮”就产生了。

所以,减少“娘炮”要靠社会齐心合力,特别是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家知道,媒体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很多孩子就是在崇拜娱乐节目或者影视剧中的“娘炮”之后,逐渐变成“娘炮”的。

所以,传播什么,宣传什么,倡导什么,是关乎少年儿童健康的关键。媒体娘,则少年娘。受到日本,特别是韩国“娘炮”明星的影响,中国出现了许多的“娘炮”明星,这些明星正在引领更多的人成为“娘炮”。

所以,所有的媒体和媒体人责任重大。这些光靠自觉是不行的!如今的媒体和媒体人大多以利字当头,娱乐至上,低俗媚俗,缺少社会责任感,缺少情怀,不能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因此,国家要有措施,有法规约束媒体和媒体人,形成风清气正、健康进步、积极阳光的社会风气。如此,孩子才会健康、阳光,男孩子才有男子汉的气度,才有男子汉的精神。

当然,消除“娘炮”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作为,不要娇生惯养,要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生活亮亮眼



说句实在话,我们的文化阵地真的好好该反省了下了,自己的两大官宣门户即使掐架却选择了这么一个话题,是否该好好回去闭门思过了,是没有话题可以讨论还是视那么多的问题视若无物?我们不是要求每一个男人都要成为男汉,也并不说非要长相阴柔的男性一竿子打死,不能上电视也不能作为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其它媒体上的主角。

只是我们看到的是,这股风太盛了!盛到你感觉不可思议!有道是存在即道理,但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所谓存在是跟很多媒体背后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的,那么这样的道理又谈何道理可言!我们不否认,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且对各种新生事物极为包容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出现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会完全相反于大多数人的主流认知。

这说明什么呢?从前些年的伪娘一夜间大行其道,到如今的小鲜肉或者小奶狗,以及所谓的阴柔化男性造型层出不穷,其实你反过来看这一路的发展过程,看不出一点端倪么?我们不否认因为物质化的丰富,造成了现在大多数新生代的物质营养条件比之前代要富裕的多,这不但表现在其它方面,也表现在新生代长相、身高不但白净也更加扯条!我们要阻止的是媒体的两性不良宣传,引导正常的两性个体标签,而不是标新立异,以博眼球的不良嗜好、暗示来成为主流的宣传引导,我们也不否认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化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类似这样的社会进程,但必需清醒的认识到,这一个现象的危害!我们的未来毕竟在年轻人!


长安小师爷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这样公开的支持伪娘,我不敢苟同,我真看不出来那些娘炮有多少内涵。重品质,那何为品质?娘娘的品质?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引领和引导的效果,这样坚定地选边站是否合时宜?你们想把年轻一代引向何方?我支持新华社的立场和观点!


卸甲归田09


最近坐地铁过程中看到两张广告海报留下印象,一张是蔡徐坤的,另外一张是王菊的,可能王菊已经被大众忘记了,她在公众层面最高光的时候很可能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王菊热了,而蔡徐坤可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流量明星。王菊和蔡徐坤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近一年来的选秀节目为大众所熟知。


两人的广告风格也完全不同,王菊的广告还是在呈现一种独立,而蔡的广告则完全是一种娘的风格。注意,娘是中义词,只是对一种社会气质的描述。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次对“娘炮”的评论,也是对公众关注问题的一种回应,前者明确对娘炮表示了担忧,后者则表示对娘炮也要有所宽容,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

男性,特别是流量男性明星越来越“娘炮化”,并不是当前才有的现象,只不过这几年这个现象日益突出,一直到了前几天《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几个娘炮式男明星,引起了大量家长的担心,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那样。

无论是男女的天性气质的分别,还是社会的整体气质气氛,社会的整体男性气质还是更应该阳刚一些,男性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

你觉得现在男性娘炮化严重吗?你觉得需要改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最恨讨厌是娘炮,

油头粉面细蜂腰,

娇柔做作兰花指,

不伦不类弄风骚!

私信我送POS机



送P0S机的季老汉


《人民日报》的观点不敢苟同,不能旗帜鲜明地倡导正能量的文化,反之会助长娘炮伪娘小鲜肉等不良现象。坚决支持新华社的观点!要像打黑除恶一样坚决彻底打击清除娘炮伪娘小鲜肉,严厉追究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多年以来持之以恒的吹捧的低俗电视节目的责任,反思它们无耻无良的社会导向行为给国家民族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严厉禁止后有来者!


哈勃空间望远镜


娘炮文化不可取!当男人们都开始化妆过分修饰自己,成为一种文化时,有多么可怕!日本的AV是别类文化吧!泰国人妖也是!难道我们的男版美女也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化的可悲!别被日韩之流误导了我们的广发青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