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首先想申明一點:翻東西是兒童時期符合年齡特徵的一種行為習慣。

小孩兒去別人家的時候,看到人家的抽屜,挨著個兒地翻;爸爸媽媽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媽媽的包;在自己家裡,也喜歡到處亂翻個底兒朝天。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但是,對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點,不是一個缺點,他只是出於好奇。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社會化程度處於起點的位置,因此他還不具有尊重別人、不去保護別人隱私的意識和習慣。

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薪酬也挺高,所以有很多高學歷的人來應聘。這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應該是十拿九穩了。

面試剛開始,總經理說:“很抱歉,我有點兒急事,要出去十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這些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總經理走了,這些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沒一個閒著的。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他們圍著總經理的大寫字檯看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於是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十分鐘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道:“面試已經結束。”“還沒有面試啊!我們還在等您啊!”總經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這些年輕人一聽,有的捶胸頓足,有的面紅耳赤,還有的感慨萬分。他們說:“我們長這麼大,很少有人教過我們不能私自翻閱別人的東西。”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果不注重引導孩子逐步建立起尊重他人的意識,薰陶正確的社交禮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形成孩子行規禮儀教育的欠缺。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孩子的良好習慣要在公共資源中生成,這種公共資源就是“場域或場景”。

孩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行為習慣,尤其是與人交流溝通、互助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等這些存在於生活場域和場景中的真實表現,都需要得到家長的關注、引導和幫助,應該給孩子提供和形成一個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

當良好的習慣得以鞏固時,素質就漸漸形成了。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那我們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愛翻東西這個習慣呢?

1、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態。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對於一個新環境非常容易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會對一些收納的地方,像抽屜裡,包包裡,櫃子裡的東西充滿求知慾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去動這些東西,這個時候往往父母的呵斥和嘮叨對孩子都會失去震懾力,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去探索這些地方。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2、要弄清楚孩子的目的。

小孩子雖然四處翻東西但他並不是沒有目的的翻,他們的行動大都有他們自己的出發點,有的時候孩子是想找個自己需要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是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東西。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四處翻人家東西時要及時問清楚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覺得好玩還是自己想要什麼想要又沒有的東西,要弄清楚原因,不要隨意指責孩子。

3、適時地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孩子出現翻人家東西的行為是分不清主權的一種表現。對一件物品的歸屬權認知不清的表現,家長這個時候要讓孩子分清楚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便碰,不能隨便翻的。

並且我們在家中對不涉及到隱私的東西,可以主動地給孩子看,這樣就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總是亂翻東西?這些小習慣害人不淺!

4、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以身作則。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從家長那裡模仿來的,家長的示範作用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孩子每天都會受到家長行為的薰陶,孩子一個習慣的養成跟家長潛移默化的行為習慣脫不了關係,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做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給孩子形成不好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