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雲一時的南斯拉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雲石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羅地亞人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率領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了“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為“南聯邦”)。這個國家的體制與蘇聯比較相似,一共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馬其頓、黑山六國組成,國土總面積達25.6萬平方公里,是南歐地區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曾經有名的“巴爾幹之虎”。



(南聯邦國旗)

南聯邦建國以後,既不依附美國領導的北約,也不歸順蘇聯領導的華約,而是與印度一樣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早在1956年時,南聯邦的領導人鐵托就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瑟共同發表了不結盟運動的聲明,並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遍擁護。

冷戰時期,南聯邦為了防備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所保持的常備軍在百萬以上,而且裝備精銳,算得上是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軍事強國,“巴爾幹之虎”的稱號正是由此而來。


不過南聯邦畢竟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國內的民族眾多,民族鬥爭比較激烈尖。鐵托在世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威望壓制民族問題。但他去世後,國內各民族的衝突不斷加劇,而南聯邦政府無法中央集權,最終導致國家四分五裂的隱患。1980年,鐵托患病去世,南聯邦隨即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動亂時期,諸如政局動盪、經濟惡化、民族衝突等問題愈演愈烈。

90年代時,由於受到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南聯邦國內除了塞爾維亞族(主體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都在謀求獨立建國。在1991年至1992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聯邦)最終分解為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波黑)、塞爾維亞、黑山六國,這就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隨後,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不過,南聯盟因為科索沃自治省的獨立問題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的空襲,最終再次解體。

(南聯盟國旗)

1999年3月,北約以“人道主義和民主”的旗號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空襲,支持科索沃脫離南聯盟獨立成國。

最終,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瓦解為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三國,這就是南斯拉夫的第二次解體。


中外歷史


南斯拉夫在上個世紀曾是巴爾幹半島上一個統一的區域強國,為了生存,南斯拉夫選擇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既沒有加入以蘇聯為首的華約,也沒有倒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但是,這個當時紅色陣營的第三強國最終卻未能擺脫國家分裂的命運,分裂成六個國家,還有一個獨立的科索沃未被國際社會承認。

本屆俄羅斯世界盃32支參賽國家隊當中就有兩支是從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國家,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目前塞爾維亞止步16強,而克羅地亞成功晉級4強,這也延續了南斯拉夫歷史上曾經創造的輝煌,為巴爾幹半島帶來榮光。

那麼,曾經強大的南斯拉夫為何會遭受如此厄運,被一分為六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巴爾幹半島由於地處基督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三大宗教文明的交界地帶,因此成為各方爭奪的獵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垮了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巴爾幹地區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給了南斯拉夫人建國的機會。1918年,北部原屬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被德國佔領,其後鐵托領導南斯拉夫人民抗擊德國的侵略。1945年德國戰敗撤走以後,在鐵托的領導下,巴爾幹半島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也走向解體,分裂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和黑山)五個國家,此時的南斯拉夫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借科索沃危機直接出兵軍事幹預南聯盟,從而使科索沃脫離南聯盟的管轄。2006年黑山的獨立,標誌著南斯拉夫徹底解體。那個曾經有著26萬平方公里的南斯拉夫,如今只剩下8.8萬平方公里的塞爾維亞,而2008年科索沃又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但是未獲得國際普遍承認。

雖然南斯拉夫的分裂解體有著自身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權力紛爭,但是歐美國家的分化瓦解功不可沒。那麼,歐美為何一定要肢解南斯拉夫呢?

二戰後,南斯拉夫雖和蘇聯保持了兩年的親密關係,蘇南關係決裂以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一方面成功拉攏土耳其加入北約,另一方面轉而支持紅色陣營的南斯拉夫,以此來阻止蘇聯從海上和陸上南下地中海。此時南斯拉夫成為紅色陣營中與美國走得最近的國家。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蘇爭霸中美國逐漸佔據了主動地位,隨著戈爾巴喬夫上臺進行改革,蘇聯對歐美的威脅逐漸減小。此時,美國和歐共體不再需要通過扶持南斯拉夫對抗蘇聯。此時,強大的南斯拉夫反而會威脅美國在中東及地中海的利益,因此美國轉而執行分化瓦解南斯拉夫的政策。

對歐洲來說,南斯拉夫本屬於歐洲國家,如果將其吸納進入歐共體和北約,那麼會壯大歐洲的實力。但是,如果直接將南斯拉夫全盤整體吸納,以南斯拉夫的體量和實力,必然會成為歐共體和北約中的一股較強的勢力,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甚至有可能左右歐共體的走向,這對歐共體其他國家來說面臨較大的風險。如果將南斯拉夫分化瓦解成多個小國之後再吸收進歐共體,那麼將降低這種風險。

於是,從80年代開始,美國和歐共體一道開始對南斯拉夫進行滲透和分化,挑撥南斯拉夫成員國之間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結果導致南斯拉夫內部民族衝突不斷。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際,南斯拉夫也走向四分五裂,一分為六。結果南斯拉夫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而歐洲和美國對於從南斯拉夫獨立的國家馬上予以宣佈承認,歐美的分化瓦解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然而,對於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南聯盟歐美也不放過。為了使其繼續分裂,美國和歐洲國家一方面對南聯盟實施經濟和軍事制裁,另一方面繼續對黑山和塞爾維亞進行分化和瓦解。1999年西方國家借科索沃危機爆發之際軍事打擊南聯盟,使科索沃在歐美的保護下脫離南聯盟而獨立。2006年黑山的獨立,標誌著南聯盟的徹底解體。從此,那個叱吒風雲的南斯拉夫國家被壓縮成為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內陸小國。

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國家紛紛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就連南斯拉夫最後的繼承者塞爾維亞也向歐盟遞交了入盟申請,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卻忘記了自己是如何被歐美肢解的。

南斯拉夫這個曾經是紅色陣營的三號強國,由於存在複雜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權力紛爭,未能融合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缺乏民族認同感,結果在歐美的滲透和分化瓦解下走向四分五裂,南斯拉夫也因此成為一個時代象徵。


銘蘇先生


如果南斯拉夫還存在,中國國足在世界上的排名至少提前六位。


南斯拉夫第一次進入中國民眾的眼中,應該是1999年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也是世界性冷戰當中的一個小插曲。南斯拉夫是一個短命王朝,建立於1918年亡國於2006年,僅僅存在了短短的88年時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當年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起了塞爾維亞王國。在這個基礎上經過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等周邊小國家。在1918年的12月1日,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

僅僅過去短短十年時間,該國內部出現了混亂。統治者決定解散議會,並且實行國王獨裁統治,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軸心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入侵,南斯拉夫王國宣佈解體。後來在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趕跑了法西斯主義。


▲南斯拉夫士兵

二戰結束之後,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解放者聯盟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取代了原先的政權,並且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度,由六個國家組成,後來又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指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物——鐵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法西斯的入侵,鐵托領導並組織了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他也是後來成立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第一任主席,採用的是社會主義制度。

二戰結束之後,全世界陷入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北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華沙。但是鐵托一直遵循的是不結盟和獨立自主,南聯盟也成為了歐洲唯一一個沒有加入華沙條約的社會主義陣營。


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南斯拉夫也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經濟的道路,使南斯拉夫成為東歐國家當中比較富有的一個。每年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截止到1976年底,全國36%的人擁有汽車。每1.8個家庭就有一臺電視機,每2.1個家庭就有一個冰箱。甚至7到15歲的孩子,還可以接受八年的免費義務教育。

儘管和當時的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世界上的社會主義陣營當中,絕對是獨樹一幟的存在。然而南斯拉夫也凸顯出地區貧富差異大的現象,最發達的地區位於歐洲前列,最差的國家處於歐洲倒數。也為後來的解體,埋下了諸多隱患。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之一,他沒有像中國一樣選擇以蘇聯作為老大哥,反而在很多地方都和他對著幹。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鐵托是第一個敢跟斯大林叫板的人,也是第一個跟斯大林決裂的政黨。但是整體上來看,蘇聯與南斯拉夫的關係就像是小情侶之間,一直是分分合合的狀態。


蘇南關係的冷戰,一直到了赫魯曉夫上臺後才有所緩解。後來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當中,蘇聯與南斯拉夫再次決裂。一直到了之後中蘇關係惡化,蘇聯與南斯拉夫的關係又開始升溫。但是儘管在最好的時候,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也是堅決的不結盟,並且還拉了很多人一起抵抗結盟運動。

在上世紀50年代,鐵托所領導的南斯拉夫頻繁的與世界第三國家接觸。從印度到緬甸再到埃及與印尼,在1955年更是開始與中國建交。隨後鐵托不斷在世界範圍內,呼籲各個國家拒絕結盟運動,拒絕參與冷戰,拒絕加入兩大條約陣營。

南斯拉夫與蘇聯的關係不僅不怎麼樣,與我們的感情也經不起風吹雨打。因為蘇聯方面曾經一度認為南斯拉夫是修正主義的樣板,對於這種說法我們一直很同意。我們對於南斯拉夫一直慣稱是修正主義國家,直到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上臺,這種說法才被棄用。

▲鐵托

而南斯拉夫的領導人鐵托卻去世於1980年,南斯拉夫在國際上的地位開始日漸下滑,內部各民族之間的爭端不斷。尤其是在蘇聯解體以及東歐劇變之後,世界範圍內颳起一股獨立的風潮,南斯拉夫內部也不例外。

從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短短一年時間裡面,先後有四個國家宣佈獨立。原來的南斯拉夫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只剩下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苦苦支撐,並且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但是兩人的感情也沒有走多遠,2006年兩個國家分別宣佈獨立,標誌著南斯拉夫聯盟的徹底解體。

至於北約轟炸南斯拉夫,這是因為南聯盟政府在1999年,拒絕了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和平協議。美國以此為藉口,開始了對南斯拉夫長達78天的轟炸。在當年的5月8日,北約的五枚導彈擊中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在當年的6月,南聯盟被迫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組織接管科索沃。


在同年的12月16日,中美兩國關於“誤炸”問題簽署了協議。在該協議當中,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支付2800萬美元的賠款,作為在此次轟炸當中的損失補償。另外拿出450萬美元,作為遇難者家屬的補償。而美國方面給出的解釋,則是當時一些部門的一系列失誤,最後導致了這起“悲劇性誤炸”事件。

對於美國這種用來搪塞的藉口,雖然我們一直以來是不承認的。但是還是那句話弱國無外交,南斯拉夫如此,我們亦如此。


史之策


南斯拉夫是1929年到2003年存在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曾經興盛一時,最終與蘇聯一樣四分五裂,解體成了多個國家。

盛極一時的時候南斯拉夫面積超過26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2300萬,定都貝爾格萊德施行聯邦制度,由6個共和國與2個自治省構成,始終與蘇聯保持距離奉行不結盟政策,因為國力強大被稱作“巴爾幹之虎”。


曾經的南斯拉夫,平均經濟年增長速度超過7%,幾乎能夠生產所有的陸軍工業產品,每年超過700萬西方遊客進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份子,但卻始終遠離蘇聯保持著自己的相對獨立,也是除了中國之外唯一一個敢對蘇聯說不的同陣營國家。

同時,南斯拉夫也非常富有,70年代,平均2個南斯拉夫家庭擁有1臺電視與1臺冰箱,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擁有汽車,施行免費醫療,識字率超過91%,平均壽命超過72歲。


然而最終,由於複雜的民族、宗教與內部原因,加上西方的干涉,這個強悍的國家走向了分裂,解體成了多個國家。南斯拉夫最終分離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黑山、馬其頓、波黑和斯洛文尼亞。南斯拉夫徹底從世界上消失。


澹奕


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各民族歷史悠久, 但南各族統一的民族國家共同體卻出現甚晚, 存在也不到70 年, 即1918 -1941 年的南斯拉夫王國和1945 —1991 年的南斯拉夫聯邦。無論是自古以來南斯拉夫地區的歷史演進, 還是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南斯拉夫, 無不飽經民族危機的頻仍磨難。南斯拉夫民族問題作為巴爾幹問題癥結因素, 在巴爾幹研究中受到重視始於20 世紀80年代。90 年代後隨著南斯拉夫聯邦在民族危機中的解體, 以及隨後從波黑戰爭到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民族危機由來已久, 這首先與南斯拉夫地處巴爾幹文明結合部關聯密切。南斯拉夫是一個擁有古老民族的年輕國家。儘管作為南斯拉夫各族統一的國家共同體———南斯拉夫只有不到70 年的歷史, 然而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卻具有各自源遠流長的悠久文明。雖然南斯拉夫人形成於巴爾幹半島, 但他們並非當地的最早土著。在他們之前, 希臘和羅馬文化已給巴爾幹半島打上難以磨滅的文明烙印。

公元395 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分別以羅馬、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廷帝國)。隨之基督教東派(後發展為東正教, 主要在希臘語地區傳播)和基督教西派(即後來的天主教, 主要在拉丁語地區傳播)之間的矛盾分化加劇。值得指出, 東、西羅馬帝國分界線正好穿過巴爾幹半島, 即從南斯拉夫西南端的斯庫臺裡湖往北到貝爾格萊德, 直至薩瓦河,以薩格勒布為界。“這條分界線大致相當於拉丁語世界和希臘語世界的語言分界線, 並與後來巴爾幹半島的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的分界線大致吻合” 。以後在南斯拉夫地區, 東正教拜佔廷文明與天主教拉丁文明的分野與碰撞即以此分界線為基礎。

對以後的南斯拉夫社會和民族文化發展進程來說, 上述希臘和羅馬文明的影響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但嚴格意義的南斯拉夫歷史開端, 還以公元6 世紀開始的斯拉夫人遷入為起點, 這也是南斯拉夫民族危機的淵源始端。 6 世紀歐亞大陸民族大遷徙浪潮促使一部分斯拉夫人由東歐遷入巴爾幹半島。這些進入巴爾幹半島的南部斯拉夫各部落在征服同化當地居民過程中, 與當地居民融合混居, 演化成南斯拉夫人的幾個分支, 也即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及保加利亞人等民族。他們各自曾建立起若干中世紀的公國、王國和帝國, 其中14 世紀前葉塞爾維亞王國崛起為強大帝國, 疆域幾佔巴爾幹半島的大部, 推進了拜佔廷文化和東正教在巴爾幹半島的廣泛傳播。


李三萬的三萬裡


公元5~6世紀在由匈奴西遷引發的亞歐民族大遷徙過程中斯拉夫人逐漸分化為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東斯拉夫人逐漸繁衍出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逐漸繁衍出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大支系;而南斯拉夫人則分化出了數量最多的支系: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和保加利亞人。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科索沃戰役中戰勝了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組成的聯軍,此後南部斯拉夫民族聚居的巴爾幹半島逐漸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在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王國。這時的塞爾維亞比今天的塞爾維亞多出了南部的馬其頓地區,但多瑙河以北的伏伊伏丁那在這時還屬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匈牙利。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造訪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沙皇俄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分別作為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支持者而捲入戰爭,自普法戰爭後一直同德國矛盾尖銳的法國早就和俄國達成了東西夾擊德國的協約,於是法國也被捲入戰爭。此後比利時、英國、意大利、奧斯曼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等國也被捲入這場戰爭。戰爭甚至超出了歐洲的範圍:美國、中國、日本、泰國等國也都捲入了這場戰爭,這場戰爭被後世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戰敗,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因國內民族問題而土崩瓦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1918年12月1日獨立後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同塞爾維亞合併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繼任國王后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在此之前南斯拉夫只是對南部斯拉夫各民族的統稱,更多的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南斯拉夫王國的誕生是歷史上南斯拉夫一詞首次被用於國家名稱。儘管南斯拉夫以一個統一的國家形象出現在了世人眼前,但仍無法掩蓋組成這一國家的各地區之間潛伏的矛盾——事實上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地區一直對塞爾維亞的集權政策甚為不滿,擔心南斯拉夫最終會變成一個“大塞爾維亞國家”。1930年代末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計劃建立按種族區分的聯邦行政區:前者希望馬其頓、伏伊伏丁那、黑山與塞爾維亞合併,克羅地亞則想與達爾馬提亞和部分伏伊伏丁那合併。至於擁有多數波斯尼亞穆斯林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雙方都宣稱擁有其主權。1939年8月26日克羅地亞省成立,更擁有獨立議會,領土包括今克羅地亞與波黑西北部;而當地的塞爾維亞人則變成了少數民族。

當南斯拉夫王國內部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兩大族系紛爭不斷之時正是納粹德國開始大舉對外擴張之際。這時的南斯拉夫國王是亞歷山大國王的幼子彼得二世,由於他過於年幼而無法擔任治國理政的重擔,所以由亞歷山大國王的堂弟保羅親王為首組成的攝政團實際執掌南斯拉夫政務。保羅親王因為擔心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勢力攻打南斯拉夫,於是在1941年3月25日簽署三國公約:答應同軸心國合作。然而此舉引發了南斯拉夫國內大規模的示威活動。3月27日18歲的彼得二世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親王政權。南斯拉夫的新政府儘管是由英國扶植起來的,事實上也的確執行的是親英的外交路線,但出於對軸心國入侵的擔心並不敢公然表示反對軸心國。雖然如此,軸心國還是在1941年4月6日侵略南斯拉夫並佔領其全境。彼得二世與王室家族一同逃亡到英國倫敦。隨後軸心國瓜分了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的“救國政府”統治著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並承認彼得二世為國王。

二戰時期以美、英為首的西方盟軍一直承認彼得二世為南斯拉夫國王。不過此時實際領導南斯拉夫人民抗擊法西斯的並不是倫敦那個以彼得二世為首的南斯拉夫王國流亡政府,而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在這一過程中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逐漸成為南斯拉夫抵抗運動的領導人。1944年6月16日鐵托與王室代表、前克羅地亞省省長伊萬·舒巴希奇達成協議將雙方政府合併。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帶領下趕走了德軍後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在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的新憲法中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6個加盟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南斯拉夫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截止1983年人口達到2285萬。儘管南斯拉夫是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在對外政策上始終都蘇聯保持一定距離,堅持在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之間維持獨立自主的不結盟政策。南斯拉夫得以執行這樣的外交政策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相比其他東歐國家而言南斯拉夫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贏得的獨立,而對蘇聯的依賴相對較少;其二南斯拉夫的地緣區位恰好處於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交匯地帶,因此南斯拉夫一直堅持在兩大陣營之間維持自己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儘管和同一時期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南斯拉夫還是相對比較落後的,但在同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南斯拉夫絕對算得上出類拔萃: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相對較大的國家體量、較為發達的經濟生活水平、不俗的軍事實力以及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南斯拉夫享有”巴爾幹之虎“的稱謂。

然而在南斯拉夫的發展過程中也潛伏著危機: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文尼亞與鄰國奧地利、意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內部各族系之間原本存在的矛盾綜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的離心傾向——生活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就一直對貝爾格萊德的中央政府從他們手中收取重稅支援馬其頓、科索沃等地的行為甚為不滿。1980年鐵托逝世後南共內部一時間缺乏一個足以替代的強勢政治人物,各地區的分離勢力日漸抬頭。隨著蘇東劇變後北約和歐盟的大舉東擴,西方國家已將肢解南斯拉夫提上議事日程,因為他們不願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國家成為巴爾幹的區域霸主。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簡稱塞黑)。200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正式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國家,至此了南斯拉夫聯盟完全解體。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南斯拉夫主要分兩個時期:

前南斯拉夫時期(1945-1992)

這期間共經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兩個時間段: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被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分別佔領。後南斯拉夫傑出軍事,政治家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及軍隊打敗法西斯。於1945年11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旗下有6個共和國加盟組成,他們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黑山;
(前南斯拉夫)



——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正式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在原有的6個加盟共和國基礎上增加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這兩個自治省其實際歸屬地為塞爾維亞共和國;

——1980年,南聯邦創始人,鐵腕領袖鐵托病逝。南斯拉夫,即南聯邦開始走下坡路,這一期間各個加盟國的民族主義勢力也開始抬頭,民族衝突日益加劇。由於6個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各自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及經濟上的差異,使得各加盟國之間矛盾變得異常尖銳!此時國際上相繼發生了東歐鉅變和蘇聯解體,凡此種種,都促使成員國之間開始爭取本民族自治和獨立;
(前南斯拉夫領導人 鐵托)


——1991年,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相繼首先宣佈獨立;

——1992年,波黑加盟國宣佈獨立;南聯邦宣佈正式解體,走出世界歷史舞臺;

——1992年,未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加盟國成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分家後,有的富了,有的繼續貧窮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時期(1992-2003)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斯拉夫,是在1992年~2003年期間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有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共和國。其首任總統是多布里察-喬西奇。

——1995年,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宣告波黑戰爭結束,由此波黑宣佈正式獨立;

——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北約盟國指責南軍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決定對南聯盟進行制裁!後西方國家在以美國為首的提出了一份結束戰爭的和平協議,但是南聯盟政府拒絕了這份和平協議;


(前南聯盟首都 貝爾格萊德)

——1999年,北約在未經聯合國授權下野蠻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空襲持續了近78天之久。這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侵略!6月南聯盟被迫接受和平協議,北約的轟炸導致南斯拉夫軍隊從科索沃撤離,聯合國建立科索沃特派團,聯合國和北約也共同接管了科索沃。此次戰爭也結束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內戰。


(1999年 北約轟炸南聯盟)

——2003年,南聯盟議會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南聯盟再次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聯盟也從此不復存在。

曾經以政治獨立、經濟繁榮享譽第三世界的南斯拉夫到最後科索沃宣佈獨立,大大小小被分裂成7個國家。從1945年成立到2003年徹底結束,前後用時不過幾十年時間,實在可惜!

南斯拉夫的最終分裂與大塞爾維亞主義在鐵腕領袖鐵托死後立刻復活和惡性膨脹息息相關。

南斯拉夫從最初的大國到最後被分裂成大小不同的小國,除了自身因為民族問題及各個加盟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之外,也少不了西方勢力在背後插手干預。

無論怎樣,南斯拉夫徹底解體已成事實,此前的國家榮耀也一去不復返。面對南斯拉夫背影的逐漸遠去,人們在感嘆之餘,不得不對現實政治有個清醒認識,那就是隻有國家統一強大,人民才能安定,生活才有保障!


小司馬說


在歷史長河中,曾有一些國家如同繁星,在某段時間格外璀璨,不過,最終卻走向了隕落的深淵。南斯拉夫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從其前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建立,到南聯盟最後只剩塞爾維亞和黑山,其歷史加起來還不到一百年。對於中國人來說,印象最深非在科索沃戰爭中,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最讓人熟悉不過。

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長期都是歐洲、俄羅斯、伊斯蘭三方勢力爭奪的地方,是各大勢力的逐鹿場,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便是發生在這裡。而在三大勢力並沒有哪一方有絕對壓倒其它兩方勢力時,巴爾幹半島的命運便會是長期處於動盪中。再加上,這裡是三方勢力的邊緣地帶,受到這三方文明的輻射力度很悠閒。

從巴爾幹半島的內部地緣結構上來看,全境多山,地緣實力不佳,再加上這裡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很難形成強勢的地緣核心區,最終致使內部分裂,多民族,多文化,及複雜的人文結構。

正常來講,在外部有多方夾擊包圍,內部又是四分五裂的格局下,巴爾幹半島很難形成強勢的本土勢力。可是,南斯拉夫卻打破了這種慣性,在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大國。

那麼,為什麼南斯拉夫能衝出重圍,實現崛起呢?雲石君將從以下幾方面就行分析。

19世紀,巴爾幹半島受奧斯曼帝國控制。當時, 威震近東的奧斯曼帝國,被歐洲基督教勢力趕超,已走向衰落,除了伊斯坦布爾一隅外,無力繼續維持巴爾幹半島其他部分的統治。

在這樣有利的大環境下,在巴爾幹半島中部佔相對優勢的塞爾維亞民族趁勢而起,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貝爾格萊德一帶,建立了塞爾維亞國。

這裡就有個問題,惦記巴爾幹半島的又不是隻有奧斯曼帝國一家,還有西方勢力和俄羅斯,他們就會眼睜睜的看著塞爾維亞國獨立?

這個階段的的奧匈帝國,內部有尖銳的民族矛盾,外部有崛起的普魯士的虎視眈眈,內外交困之下,對巴爾幹半島的干涉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俄羅斯受自身地緣環境的限制,早已趕不上在工業革命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取得飛躍發展的西方勢力。1853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嚴重阻礙了其在歐洲擴張的進程。

這三大地緣勢力,是有能力直接統馭巴爾幹,而他們都身陷危機,為塞爾維亞發展壯大提供了良機。

而英法兩國,為了維持近東的均勢制衡,同時遏制奧匈、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而且,選擇了支持塞爾維亞,有意維持巴爾幹半島的政治獨立性。

那麼,英法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雖然,巴爾幹半島與英法同屬於歐洲,但,英法在地緣關係上,遠沒有其他三大帝國的優勢,使得他們不能直接佔領巴爾幹半島。雖不能直接佔領,但英法完全可以憑藉全球最強的實力,通過地中海戰略通道,來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在英法的強力支持下,塞爾維亞國家獨立得到有利支撐,而且還有餘力對付奧斯曼帝國相對弱小的區域。

一戰中,塞爾維亞加入協約國作戰,一戰後,塞爾維亞從戰爭中獲得巨大紅利,決定了國家的歷史性發展。

一戰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奧斯曼帝國也失去了所有邊緣板塊,淪為二流國家,對巴爾幹半島基本構不成強烈威脅。而協約國成員俄羅斯,內部矛盾突出,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一方面還未從戰爭中恢復元氣,另一方面,因意識形態的關係,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一致圍堵,也無力干涉班爾幹半島。

在這樣有利的局勢下,充分保障了塞爾維亞的國家主權,還將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以及其他幾個地區,原屬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收入囊中。一夜間,塞爾維亞像泡了水之後的胖大海,不再幹癟,在這樣的利好之下,南斯拉夫王國,初具區域性大國的樣子。

雖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看似強大了,不過,卻存在了許多危機。

巴爾幹半島地緣結構四分五裂,地緣實力也不足,同時受到伊斯蘭、東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的影響,最終導致了巴爾幹半島錯綜複雜的人文結構。

南斯拉夫王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等不同的次級地緣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民族,又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黑山語三種語言,還有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深度影響。最糟糕的是,無論是地緣板塊、民族還是宗教,這些不同的政治和人文組織,沒有一個擁有足以壓制其他勢力的絕對優勢。整合後的南斯拉夫王國無異於是個大雜燴,一個亂字了得。這樣高度撕裂的國家地緣和人文結構,決定了南斯拉夫潛在的深度的分裂風險。

那麼,怎樣才能將一盤散沙裝的南斯拉夫聚合到一起呢?

上策是用主體民族的政治和文明體系優勢,來融合、同化邊緣民族。

但所謂的南斯拉夫的主體族群——東正教系的塞爾維亞,無論是文明規模,還是發展水平的優勢非常有限,在四分五裂的地緣格局之下,塞爾維亞根本沒有融合、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而巴爾幹半島地處三大文明交匯的特質也決定了,每一個族群,都能從地緣、宗教等層面,尋求到強勢的外部支撐。如果強行搞族群同化,內亂也會一觸即發,國家也將馬上面臨崩潰和解體,甚至被打回到成為其他勢力逐鹿場的原狀。

於是,只能大力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認同。

雖然,巴爾幹半島上的族群關係錯綜複雜,但是他們的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繫上,通過此來打造出一條獲得普遍認同的紐帶。再大肆宣傳此紐帶,來拉攏國民對斯拉夫人的認同之情,突破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的限制,最終將人心凝聚,達到增強國家認同感的目的 。

這才有一戰後,領土擴張後的塞爾維亞王國,迅速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不過,南斯拉夫族系並沒能成為一條成功的紐帶。雖然,設想很美,但是,現實畢竟是殘缺的。在經歷長達幾千年的歷史後,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實在是件易碎品。在現實的民族、宗教、語言、地緣隔閡面前,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如同浮雲。

也就是說,南斯拉夫嚴重的分裂隱患依舊。

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在內憂外患之下,於1941年被德國納粹拆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了“救國政府”,統治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並承認彼得二世為國王。抵抗組織在南斯拉夫共產黨及其領袖鐵托的領導下,利用巴爾幹半島多山的地貌,跟德軍及偽政府大打游擊戰,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壯大。

二戰末,隨著納粹德國的土崩瓦解,南斯拉夫王國得以重建。沒多久,被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南共武裝改為“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新的南斯拉夫聯邦,與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國版圖相同,也面臨著內部地緣四分五裂、人文結構十分複雜的困境。

而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以前的歐洲列強內戰,轉變為美蘇兩強對立,進入了冷戰模式。

這種格局對南斯拉夫形成了巨大威脅。一戰後,隨著巴爾幹半島周邊三大地緣勢力的衰落,使得南斯拉夫擁有了相對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二戰後,隨著大美蘇的崛起,巴爾幹半島又再次陷入到二霸爭奪的焦點區。

內憂外患之下,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要如何應對才能擺脫困境?南斯拉夫如何才能再度崛起?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86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這個問題好!石頭君又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了。歷史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曾經在歐洲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建立在一戰火藥桶的廢墟之上,卻在二戰中越打越強,在冷戰中左右逢源,最後又在冷戰後迅速崩潰,成為整個歐洲最後的血腥戰場,那麼南斯拉夫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南斯拉夫人的起源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就是南方的斯拉夫人。斯拉夫和日耳曼以及拉丁並列為歐洲三大族系,也是歐洲歷史的塑造者之一。但在斯拉夫民族內部,則又可以概略地分成三個族系,即以俄白烏為代表的東斯拉夫人,以波捷斯為代表的西斯拉夫人,以及由巴爾幹各斯拉夫民族所構成的南斯拉夫人。

歷史上的南斯拉夫人分佈區域(綠色),圖中灰色區域為其它斯拉夫民族分佈區

南斯拉夫人早期也生活在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南俄草原。在公元六世紀,原來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柔然人在北魏和突厥的兩面夾擊下,國家滅亡。柔然人中的一部西遷歐洲,被稱為阿瓦爾人。而在西遷過程中,他們在南俄草原將一部分斯拉夫人作為奴隸帶到了巴爾幹半島地區。再後來這些斯拉夫人聯合東羅馬帝國推翻了阿瓦爾人的統治,自己成為了巴爾幹地區的主人,他們最終發展成了南斯拉夫諸民族

各民族的形成

趕走阿瓦爾人之後,在巴爾幹的南斯拉夫各部落有的曾短暫建立自己的王國,有的和從中亞遷居至此的保加爾人結盟,成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又先後分別曾被匈牙利、奧地利和奧斯曼統治,最終因為各自不同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在此期間,各個南斯拉夫民族雖然都先後接受了基督教,但因為地理位置的區別,他們所接受的基督教教派卻各不相同:曾被匈牙利和奧地利所統治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曾被保加利亞和奧斯曼所統治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則接受了東正教。

17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巴爾幹地區分屬奧地利和奧斯曼,這也促成了不同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

南斯拉夫國家的建立與滅亡

公元1878年,原本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的塞爾維亞人在沙俄的幫助下獲得獨立。而在二戰之後,原來佔據了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奧匈帝國戰敗崩潰,克斯兩族也獲得獨立。1918年,這三個民族和之前較早就獲得了獨立地位但卻比較小的黑山,以及其它原來被奧匈帝國佔領的南斯拉夫民族一起,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王國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納粹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國滅亡。後來克羅地亞人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在南斯拉夫各地開展反德游擊戰,最終在1945年迫使德國撤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建立。1963年,南斯拉夫國名又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在冷戰期間,南斯拉夫雖然身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因為並非藉助蘇聯的力量建立,所以政治上沒有受到蘇聯控制,而是始終保持了自主,而且還成為世界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整個冷戰期間,南斯拉夫和西方的關係要明顯好於蘇東集團,西方的文學電影都可自由進入南斯拉夫,每年還有超過600萬西方人去南斯拉夫度假。

可以說南斯拉夫是唯一一個經濟上始終依賴於西方陣營,政治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所接納了的社會主義國家。1984年,南斯拉夫薩拉熱窩還舉辦了冬季奧運會,成為第一個舉行冬奧會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沒有受到西方的抵制。

1991年分裂之前的南斯拉夫

但20世紀80年代初,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國內因為不同歷史導致的民族分歧浮上水面,民族矛盾逐漸加深。蘇東劇變之後,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公開化。1991年,斯洛文尼亞率先宣佈獨立,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黑隨後跟進,南斯拉夫內戰爆發。在此期間,沒有宣佈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在1992年將南斯拉夫國名更改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而在各個戰場,南斯拉夫內戰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其中在後期的波黑戰爭傷亡最為慘重,共有接近30萬人死亡。而發生在這期間的薩拉熱窩圍困事件據估計共造成1萬餘名薩拉熱窩市民死亡,震動歐洲。在歐盟和北約的干涉下,

最終南斯拉夫被迫同意斯克馬波四國獨立。

南斯拉夫分裂過程

後來1999年,北約又藉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受到種族清洗,對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打擊,最終迫使南斯拉夫給予科索沃自治。2003年,南斯拉夫議會通過決議,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存在了85年的南斯拉夫不復存在。

2006年,黑山獨立,南斯拉夫的最後遺產消亡。


桃花石雜談


後面學校校長髮現了這個損壞公物的行為。由班主任出面挨個搜身收繳。還強令每人寫了份檢討。為此我們還仇恨了班主任好大一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