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本著求實的態度,對考古和相關媒體的一些誇大報導的宣傳進行糾正,還大家一個真相!

驚現“玉人”神打孔技術!

1985凌家灘玉器一經發現,其中的玉器就以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琢精湛而響動行業。其中有一個玉人更是在各媒體和行業內爭相報導,原因是因為背部穿孔有一處痕跡,經專家們測量,孔徑只0.17毫米,令人震驚!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玉人長啥樣: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凌家灘玉人

背部是一個隧孔,俗稱“牛鼻穿”,看看一些圖書上的介紹: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中國古代治玉工藝》上的資料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中國古代治玉工藝》上的資料

至於網絡上就是更多了,很多都是這樣報導的。不再舉例,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索。

真實情況

可事實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這隧孔是怎麼打的: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隧孔的打法

圖上是玉器隧孔的常用打法,從史前到現在都是這麼做的。工具有實心鑽和管鑽兩種,一般來說用管鑽的比較多。專家們量的0.17毫米就是圖中步驟一里先基本垂直玉表面打的孔留下的痕跡: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0.17毫米的管鑽芯痕跡

我們回過頭來先看看一個管鑽的標準鑽芯是啥樣: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管鑽芯

上圖是標準的管鑽芯,眾所周知,一般文化期管鑽材質多是骨質、竹質,金屬管鑽出現的較晚,也較少。不管什麼材質,由於管鑽中空,在實際應用中,接觸面要比實心鑽的接觸面少,鑽起孔來比較輕鬆,但是由於隨著向下磨的過程,孔內積砂越來越多,管鑽壁也會被磨損,孔壁就會越來越薄,裡面的鑽芯就會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截面。而一般較長的孔都是兩面對打,所以就出現上面圖中這樣的鑽芯。如果管鑽直徑小一點,鑽芯就會更小,太細就會容易斷,留下鑽芯痕跡,而留下的中心凸出的玉芯痕跡並非實際管鑽的直徑!

無圖無真相,看看紅山玉器裡常見的牛鼻穿工痕,也能發現類似情況: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紅山玉器上的牛鼻穿(隧孔)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紅山玉器上的牛鼻穿(隧孔)裡的管鑽芯痕跡

再來看看雲南特有的珠子器形-乳凸珠: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西漢 晉寧石寨山出土 藏雲南博物館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西漢 晉寧石寨山出土 藏雲南博物館

還有齊家玉器上相似的痕跡: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從上面的眾多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實際管鑽的直徑要遠比留下的玉芯直徑大,周邊最外圈圓形痕跡才是管鑽真實的直徑大小。而凌家灘玉人後背隧孔中留下的0.17毫米的玉芯也是這類情況,讓我們算一算,根據玉人後背隧孔的直徑1.5毫米,這個斷玉芯使用的管鑽應該是一類,真實的直徑大概接近1.5毫米左右。下圖表示的較清楚一些:

0.17毫米的微型管鑽不存在!(糾正古玉工藝誤區)

直實管鑽磨痕

綜上所述,相關媒體所報導和宣傳的0.17毫米史前微型管鑽屬於誇大其詞,相關人員缺乏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誤傳不負責任,實屬嚴重失誤!

但是,儘管弄清了真相,我們還是被古人這麼精細的玉器打孔工藝給又一次折服了,要知道就是1.5毫米的管鑽放在現在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一次表示,本文是針對相關人員和行業不嚴謹的工作態度,並非對古人不敬!反過來,我們應該向古人的踏實精神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