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本着求实的态度,对考古和相关媒体的一些夸大报导的宣传进行纠正,还大家一个真相!

惊现“玉人”神打孔技术!

1985凌家滩玉器一经发现,其中的玉器就以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精湛而响动行业。其中有一个玉人更是在各媒体和行业内争相报导,原因是因为背部穿孔有一处痕迹,经专家们测量,孔径只0.17毫米,令人震惊!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玉人长啥样: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凌家滩玉人

背部是一个隧孔,俗称“牛鼻穿”,看看一些图书上的介绍: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上的资料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上的资料

至于网络上就是更多了,很多都是这样报导的。不再举例,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

真实情况

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这隧孔是怎么打的: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隧孔的打法

图上是玉器隧孔的常用打法,从史前到现在都是这么做的。工具有实心钻和管钻两种,一般来说用管钻的比较多。专家们量的0.17毫米就是图中步骤一里先基本垂直玉表面打的孔留下的痕迹: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0.17毫米的管钻芯痕迹

我们回过头来先看看一个管钻的标准钻芯是啥样: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管钻芯

上图是标准的管钻芯,众所周知,一般文化期管钻材质多是骨质、竹质,金属管钻出现的较晚,也较少。不管什么材质,由于管钻中空,在实际应用中,接触面要比实心钻的接触面少,钻起孔来比较轻松,但是由于随着向下磨的过程,孔内积砂越来越多,管钻壁也会被磨损,孔壁就会越来越薄,里面的钻芯就会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截面。而一般较长的孔都是两面对打,所以就出现上面图中这样的钻芯。如果管钻直径小一点,钻芯就会更小,太细就会容易断,留下钻芯痕迹,而留下的中心凸出的玉芯痕迹并非实际管钻的直径!

无图无真相,看看红山玉器里常见的牛鼻穿工痕,也能发现类似情况: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红山玉器上的牛鼻穿(隧孔)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红山玉器上的牛鼻穿(隧孔)里的管钻芯痕迹

再来看看云南特有的珠子器形-乳凸珠: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藏云南博物馆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西汉 晋宁石寨山出土 藏云南博物馆

还有齐家玉器上相似的痕迹: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从上面的众多例子中可以看得出,实际管钻的直径要远比留下的玉芯直径大,周边最外圈圆形痕迹才是管钻真实的直径大小。而凌家滩玉人后背隧孔中留下的0.17毫米的玉芯也是这类情况,让我们算一算,根据玉人后背隧孔的直径1.5毫米,这个断玉芯使用的管钻应该是一类,真实的直径大概接近1.5毫米左右。下图表示的较清楚一些:

0.17毫米的微型管钻不存在!(纠正古玉工艺误区)

直实管钻磨痕

综上所述,相关媒体所报导和宣传的0.17毫米史前微型管钻属于夸大其词,相关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误传不负责任,实属严重失误!

但是,尽管弄清了真相,我们还是被古人这么精细的玉器打孔工艺给又一次折服了,要知道就是1.5毫米的管钻放在现在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一次表示,本文是针对相关人员和行业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并非对古人不敬!反过来,我们应该向古人的踏实精神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