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河南商丘夏邑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現代管理大學、商丘師院客座教授,藝術家。中國雕塑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景德鎮中外陶瓷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舞臺美術協會委員、宋莊書法院成員、中國交通運輸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盟盟員、河北大學文學院雄安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顧隨國學院研究員、宋史中心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聖恩書院院長、臨濟市書畫院副院長。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200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

2003-2004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獲「學院之光」金獎。

2006年,法國sumerous訪問藝術家,並獲該屆藝術節金獎,榮譽市民。

2007-2009年,中央美術學院MFA,師隋建國先生,出版《張建華雕塑作品集》,話劇《聖宴》。

2009年,北大修學西方哲學史,師從朱青生,彭峰先生。

2013-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博專業碩士,學習故宮學,師從李文儒,吳十洲,鄭欣淼,章宏偉,餘輝老師等等,並社科院獲優秀論文,並著《石渠寶笈》中的徐渭一書,話劇《大墨之殤》。

2015-2017年,研修佛教史,師從南開何孝榮老師;建築史與設計史,師從清華鄭寧老師。

2017---,河北大學文學院博士,在讀中國古代文學,宋史,佛教史,題壁文化等等,師從劉金柱先生。

作品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釜山雙年展等等,做過世界多地多次個展,群展;作品被法拉利,勞力士,亞洲藝術博物館,烏爾班博物館,今日美術館,證大美術館等等博物館,大企業,私人收藏;作品也被《紐約時報》,德國二臺,Sundaytelegrapy,法國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等全世界幾百家媒體報道。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由張建華雕塑作品的“草根”氣息說起

吳十洲(節選)

第一次見到他,當然不僅僅是他的那把胡茬子,那是從頭到腳一身的草根氣息;再看他的作品,活脫一個草根版,人稱中國社會下層人群的寫照;走進他的生活——他的家,七零八落,粗茶淡飯,“壓寨夫人”也很火辣,濁酒一杯,草根氣息,更是八面襲來……是尋覓?還是等待?千百度裡,我在他的“山寨”流連忘返,嘆,這才是雕塑藝術裡的藝術,山寨裡的燈火闌珊……奇也,怪才!我喜歡!看了一些文字才知道,他居然是“學院派”——中國最高藝術學府的學歷出身,出過洋,大凡,見識過。為什麼?他會不顧那些,去刻意苦行卓厲,在鄉下、在礦井下、在賣淫的“小姐”中……蒿目時弊,踐行一種“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的生活與工作“狀態”?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他說,那是與生俱來的“憂”,也是有的可憂,且要為那些所憂的他們喊出聲音來。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張建華的雕塑作品主要有——2003年的《莊塘村》、2007年的《礦難礦難》(後來稱《黑金》)、2008年底的《夜來香》……看過了,我只能說,那些,都來自於我們社會的真實,正是因為這份真實,有人的神經緊張起來,還有人故意說不屑,而更多的人,通過這一藝術表現,體味到了一種恆久的內心衝突——心靈的震撼。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一個被國人掛在嘴頭上盛世,在隨從馬戛爾尼勳爵訪華畫家W·亞歷山大的畫筆下,記錄了18世紀末葉英國人眼裡的中國社會,就此,乾隆盛世的光環在歐洲那邊迅速地暗淡下來了。他在插圖說明中寫道:“帶有黃綠花紋的藍色或棕色棉襖,是農婦最通常的衣服。他們中所有的人,除了要在地裡幹活的或打魚的外,都會仿效前輩虛榮地把腳纏起來。圖中那幾個農婦正纏繞棉紗。他們看上去很難看,臉上也缺少受到鼓勵的那種表情。”那也是300年後的《莊塘村》,“簡直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基因裡都帶有乾隆帝國時的全部遺傳信息。[2]”但是,這是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張建華就出生,並曾生活在那裡。其中充滿著作者的無限同情。在追求享受、滿足物慾,輕視勞動、輕視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日益嚴重的今天,這樣的作品或許會喚醒我們麻木不仁的心,記起在一個富足且豪華的經濟體下面,有那樣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沒有變的不僅是貧困,還有臉上的那種缺少受到鼓勵的表情。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今天,只是小部分國人會到國外旅遊,他們想當然地要在“走出去”的高消費中去尋找獨自的好心情。儘管與13億人口相比,這樣的中國人少而又少,他們口袋裡裝有美元、英鎊、歐元……國家乃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還是少數幾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更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經濟體……照說,這樣的國民大把地花錢應當獲得相應的榮耀,然而,外國人偏偏要問,今天,你們國家怎麼又發生了上百人的礦難?這時的國人或會為之頓感羞愧難當。當一個國家如此頻發群死群傷的礦難,即使是那麼幾個衣冠楚楚的富人,也會令人感到厭惡,因為他們口袋的錢終歸結底與那《黑金》裡的血汗故事有關聯。看到,很多觀眾情願仰面與《黑金》中的“遇難者”躺在一起,吁嗟那些命喪黃泉的不是親人的親人,讓我感慨,當“靈魂”賦形於藝術的軀體,它才具有了真正的生命。通過這一作品,我們進一步確認,無論是親緣,無論是地緣,無論是道義,他們失去的——也同樣是我們的——不僅是生存,更是作為人的尊嚴。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煤礦工人的文人情結——張建華


張建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