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今年以来,美国不断制造与我贸易摩擦,赤裸裸挑起贸易战,其将我视为竞争对手并对我进行全面打压的态势已十分明显。回顾历史,美国曾多次针对竞争对手发难,尤其在20世纪60至90年代,对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猛烈打压,这跟我们今天的处境和形势有相似之处,因此梳理其在应对美国贸易制裁及全面打压时的做法与结果,具有启示意义。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1

日本应对美国贸易制裁的做法和成效

(一)日本应对美国贸易制裁多以妥协、服从为主

历史上,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间,起初双方的贸易摩擦多出现在纺织品、钢铁、电视电器等领域,但随着日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实力大增,日美贸易摩擦也随之扩大到汽车、半导体以及金融等领域。在此期间,美国一直咄咄逼人,主动进攻,日本多以妥协、服从或拖延来回应,但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被动应对过程中,出现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长期低迷的惨痛教训。总结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自主出口限制,缓解日美贸易摩擦。为化解日美贸易摩擦,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大都是与美国政府进行协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由日本对某些商品进行自主出口限制。这些协议包括“日美纺织品协议”、“日美钢铁产品协议”、“日美半导体协议”、“日美彩电协议”、“日美汽车及零部件协议”等。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对美国出口,从而使贸易摩擦得到缓解。事实上,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美贸易摩擦,大多以这种方式收场。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二是扩大对外投资,规避和转移冲突。为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开始大规模增加对欧美各国的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

三是由政策协调转向制度协调,提高市场准入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将减少贸易赤字的重点从限制日本产品的进入转向打开日本市场,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削弱各种结构性障碍,让更多的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为此,日美双方经过协商,从1989年开始,先后达成了“日美结构问题协议”、“日美综合经济协议”、“日美规制缓和协议”等一系列协议,涉及开放市场、提高市场准入等竞争政策、透明度及其他政府惯例、促进规制缓和等内容。这样,日美解决贸易摩擦的途径由政策协调转向制度协调。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四是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日美贸易摩擦的激化使日本在对外投资和出口中开始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扩大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日本为防止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将劳动力方面处于劣势的生产工序转移到东亚地区,把东亚地区作为日本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1985年日本向东亚地区出口的比重为24%,1994增加到38.6%,超过美国,东亚地区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地区,大大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五是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日本的行业协会,如经济团体联合会、日本贸易振兴会等在获取信息、提供外贸咨询,以及协助政府和企业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等方面发挥着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的职能。例如,在日美汽车贸易战中,日本的行业协会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应对无序出口引发的美欧配额限制,当时由日本汽车行业商会出面,各汽车厂达成默契,给汽车生产和出口数量自动设限,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六是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随着1995年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问题上,日本更多地由过去单边贸易解决方式,即通过自主出口限制措施转变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解决方式,即通过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如“日美胶卷摩擦”,就充分利用了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二)日本政府的应对方式虽在短期内起到缓解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美国打压意图,最终对日本的产业和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从30年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表现来看,集中贸易谈判在短期内对缩小美日贸易逆差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时长仅为1-3年。例如,在1976-1978年间集中进行的钢铁、彩电贸易谈判,仅带来1979年的美日贸易逆差缩小;在1979-1981年间集中进行的汽车贸易谈判,带来1981年的美日贸易逆差缩小;而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和80年代后半期进行的半导体贸易谈判,则带来了1988-1990年期间3年的贸易逆差缩小。总结起来即是:日本政府的妥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日贸易逆差,仅能为日本争取短暂缓解时间,紧接着又迎来美国新一轮更为强力的打压。

在产业层面,日本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半导体产业。1986年初,日美两国签订了为期5年的《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扩大外国半导体加入日本市场的机会;为了事先防范倾销行为,日本政府要监控向美国以及第三国出口半导体的价格等条款。受美国干预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加工企业异军突起,日本半导体产业腹背受敌,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很快被两者赶超。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在经济领域,日本在贸易战期间签订的《广场协议》更是为日后经济崩溃埋下了巨大隐患。该协议使日元迅速升值,一方面造成以出口为主的日本制造业、矿业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恶化;一方面吸引国外短期资金不断流入日本,加剧了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日本经济最终因日本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而严重衰退。

2

欧盟/欧共体应对美国贸易制裁的做法和成效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根据资料,美欧之间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贸易摩擦,但鉴于欧盟均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以及欧美之间的同盟关系等,并未对欧盟产生巨大影响。以下是对这三次贸易战的梳理:

一是20世纪70年代美欧主要在农产品及钢铁领域的贸易战。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欧洲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开始出现,并迅速升级,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与钢铁领域。

首先,美国指责欧共体对农产品采取了出口补贴等“不公平的贸易手段”,但欧共体态度强硬,并指出美国的“自由贸易”是选择性的,在自身竞争力较强的粮食领域要求“自由贸易”,在竞争力较弱的细分领域则进行高额补贴。而在钢铁领域,美国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七家钢铁企业以联邦德国等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接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以下的价格向美国倾销钢材为由,在1982年提交了针对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诉讼,之后美欧在钢铁领域的贸易战显著升级。由于70年代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欧贸易战并没有发展到更深入全面的程度,贸易战的结果相对缓和。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欧公共采购领域贸易战。出于遏制美国厂商在机电设备、通讯、能源、安全、运输设备等公共采购领域占领欧洲市场的动机,欧共体在199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要求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将进行政府采购时禁止采购欧共体生产部件不足50%的产品,同时要求在欧共体厂商生产的产品价格不高于外来商品3%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欧共体自身生产的产品。

针对这项规定,美国政府对欧共体实行政府采购领域的贸易制裁,禁止美国政府采购欧共体生产的产品及服务。

双方不肯让步,欧共体坚称美国政府的制裁程度显著高于欧共体对美国厂商的制裁程度,而美国则要求先制定贸易限制法令的欧共体率先退出制裁。尽管双方均不肯退让,但协商也在同步跟进。美欧双方于1993年4月21日就机电设备市场的开放达成一致,尽管此后双方在部分领域仍互相进行制裁,但保持了斗而不破的状态。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三是21世纪初美欧钢铁贸易战。根据“201调查”报告,美国总统布什裁定自2002年3月20日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进口征收为期3年最高达30%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同时实行钢材进口许可制度。受此影响,欧盟、日韩等国的钢材出口量大减,各国也在之后出台反制措施。其中欧盟在2002年3月27日通过了临时钢材保障措施,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26%的关税,同时进行进口配额制度。直至2003年12月初布什总统发表声明称美国取消钢材进口保护性关税,此轮贸易战才告一段落。

3

启示

鉴于美国一直对欧盟保持贸易顺差、欧盟内部发展不均,以及欧美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同盟关系等因素,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始终未升级至贸易战级别,相较之下,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以及美对日本的全面打压更具启示意义。

一是要明确一旦被美确立为首要竞争威胁,必定会遭到全面持续打压。无论是二战以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博弈,还是20世纪60-90年代美国日本之间进行的多回合贸易战都表明,一旦有某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美国必定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压。如在当年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方面舆论先行,不遗余力渲染来自对方的威胁,并从战略上做出了打击日本的周密安排。美国抑制日本经济崛起的招数,可谓多管齐下,贸易审查、金融打击、扶持对手等无所不用。

二是贸易摩擦仅仅是美国实施打压的切入点,其最终目的是限制发展空间。

从美日贸易摩擦的过程来看,贸易摩擦只是表象,美国更注重的是产业利润和产业技术制高点的争夺。美国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其占优势的战略性产业不容挑战,这些产业的标准、核心技术和市场必须由美国及其企业来掌握。而目前美国所公布的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直指中国高新技术行业,而非中美之间贸易差额较大的纺织服装、玩具、机械制造等中低端技术出口。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进行单边贸易打击的动机,已经不仅仅是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宣扬的解决制造业失业率等问题,而是限制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是一味退让无益于解决冲突。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贸易对美国有严重的依赖,如1985年日本对美国出口占日本全部对外出口比重约为37%。这种不对等的贸易关系使日本采取了妥协、退让等措施,但并未换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加大了美国的制裁力度。201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占全部对外出口的比重约为18%,相比日本,我国也更有实力来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们可以更强调以对等方式,严正回应美国的单边贸易行为。

四是需警惕美国在其他领域的打压手段。

从日本教训可以看出,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使日元被迫升值,不仅无法解决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反而加大日本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难度,最终导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目前美国对中国进行的贸易打压还未将汇率作为武器,但长期看,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仍是解决贸易摩擦的一个选项。与当年日本的情况相似,美国单方面发起的贸易战是美国政府遏制主要竞争对手发展采取的手段和借口之一,不排除其后续还会发起金融战、经济战和资源战等,影响不可小视。

参考文献:

1.《欧盟一体化与美欧贸易摩擦》,薛彦平

2.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姜伟

3.《美国、日本和欧盟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研究》,沈四宝

4.“日本威胁论”与美国的制裁》,程亚文

热点追踪|上世纪日、欧应对美国 贸易制裁的做法与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