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大唐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出地道战战术

安史之乱是唐朝所遭遇到的巨大灾难。这场浩劫,使得唐玄宗李隆基退出长安,逃往蜀中。他的儿子李亨到朔方即位为帝,遥遵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

肃宗即位后,将唐朝的兵力大部分都调集到朔方。

此人是大唐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出地道战战术

这一举动使得唐朝的前线变得空虚。

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从四个方向共同进攻太原,总兵力十万。这是安禄山叛军集团作出的大反攻。

太原对于安禄山集团来说意义重大。安禄山的大本营是范阳(今天的北京),而现在,他们的前线推进到了洛阳和长安。从地图上来看,范阳和洛阳、长安之间离得比较远,难以支援。而太原的存在,正好把长安、洛阳和范阳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

对于唐朝来说,得到太原还可以进而直捣叛军大本营。对于安禄山集团来说,得到太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的交通线,而且可以向西直扑朔方。

此时太原守将是唐朝大将李光弼,他部下的精锐都去往朔方之后,城中只剩下不到一万人的民兵。

叛军兵力和部队质量都十倍于唐军。

太原城中一片恐慌,将领们纷纷建议立刻加强城防,准备应战。

李光弼力排众议,他说:太原城长四十里,叛军很快就要到了,这个时候要是修筑城墙,还没开战,我们的士兵就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

大家一听有理,就问李光弼:那怎么办?

李光弼二话不说,亲自率领军民们到城外去挖壕沟,然后把挖出来的泥土烧制成砖头,一下子做出了十万块砖头。大家都蒙在鼓里,不知道李光弼的用意何在。

史思明这次进攻,是准备用绝对的兵力,一举拿下太原。他在这这片土地上和李光弼来来回回已经不知道打了多少回了。

嘉山之战中,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人曾经联手把史思明打得大败。这一次,史思明有绝对的把握,自己可以复仇成功。

叛军的十万大军到达后,立刻攻城。

这一进攻,李光弼的名将风范就显示出来。虽然手下的兵力都是些乌合之众,但李光弼治军极严,军令如山,这使得民兵们的行动效率、执行力都大幅提高。

春秋时期的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治军才能。当时吴王乱出了一个题目,让孙武指挥他的宫女们打仗。孙武一口答应。他命令宫女们操练,宫女们嘻嘻哈哈,不成样子。孙武就使出杀手锏,直接当着吴王的面把违反他命令的人斩杀。等到再次操练的时候,这些人全部都面目一新,唯命是从,宛如一支精锐部队。这件事在历史上大大有名。

军纪、军令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

在李光弼的指挥之下,太原的士兵们顽强进行着抵抗。

这时,李光弼的十万块砖头开始发挥作用。看到哪里的城墙被进攻,唐军就当场有针对性的在墙的内部进行修补,把城墙加厚。

史思明完全没有想到唐军居然能够抵挡住十倍兵力的进攻。他开始后悔自己太轻敌,后悔没有带大规模的攻城器械。

他当然不会甘心。

于是,史思明派人赶紧运输攻城兵器过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派三千人的蛮兵护送。

但打仗永远都没有万无一失。唐朝的将领慕容溢和张奉璋半路杀出,将这些蛮兵全部击杀。

史思明很郁闷,一连围攻了一个月都没能攻下。

此人是大唐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出地道战战术

怎么办?

再想办法!

史思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又是久经战场的大将,经验丰富,脑筋活络。

他很快就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计策。他挑选出精锐部队组成骑兵,然后跟他们说:我攻北面,你们就迅速到南面去监视敌军,我攻东面,你们就去西面,要是看到城内守军松懈,立刻抓住机会杀进去。

这个计策有较强的可行性。如果史思明的主力进攻北面,那么战场的吸引力肯定都会在北面,其他地方的守军自然而然会有所松懈,甚至还有可能抽调兵力去帮助。

但这都是一般情况。

在李光弼这里,不存在一般情况。他治军极为严格,士兵们谨守号令,丝毫不敢怠慢。即使没有敌军进攻,士兵的巡逻、警戒工作都照常进行。

史思明的声东击西宣告失败。

李光弼在经过了连续的坚守之后,决定反击。他在城内张贴告示,只要有任何的一技之长都可以应招。

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五花八门,有一个人会学鸡叫居然也能成为孟尝君的座上宾。后来这个人救了孟尝君的命。孟尝君到秦国之后,偷偷返回齐国,到了函谷关,但是天还没亮,守兵不开门。于是这个人学鸡叫,引起了附近的鸡提前打鸣。守兵以为天亮了,就放行。孟尝君逃得一命。

出于同样的心理,李光弼想尝试一下,或许能从这些能人身上找到破敌的好方法。

这一招募,招到了三个擅长挖地道的人。

李光弼略一思索,就想出了一条妙计。

由于强攻无效,叛军就派士兵在城下辱骂,想要激唐军出城。

李光弼当然不会中计。但他决定牛刀小试,给叛军一点颜色看看。他命令招募的三个擅长挖地道的人,从城里面向外挖,算准方位,一直挖到城下叫骂的叛军士兵的脚下,然后突然把他拖进地道生擒,押到城楼上斩首。

从此之后,叛军产生心理阴影,连走路的时候都盯着地面看,唯恐被偷袭抓走。

史思明对于李光弼的这种小伎俩既愤怒又不屑,他没空理会李光弼的这种小打小闹,他的目标是攻下面前的太原城。

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史思明再生一计——堆土山登城。

这个计策是攻城战之中采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由于城墙太高,难以攀登,进攻方就让士兵每人携带泥土,轮流冲到城墙下堆积成土山。只要堆到一定的高度,进攻方就可以直接进城。

史思明明确了进攻方案之后,马上执行。

他唯一所需要的就是时间了,只要时间足够了,土山堆得够高了,破城也就成了必然的事。

李光弼不会坐以待毙,他的地道兵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你在城外堆山,我在下面给你挖空。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史思明的叛军堆了半天,还是效果了了。因为地基早就坍塌,土山的海拔下降到原来的水平。

起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有所疑惑的,因为堆山的速度明显是要比挖山的速度快的。这样下去,虽然叛军的效率变得地下,但迟早还是能够堆到他们要的高度。

但从后来的情况,我猜测,李光弼的守军并不是单单挖而已,他们把地下挖空之后,并不是任由土山塌陷的,而是采用木头顶住,等叛军自己为大功告成之后,突然把木头撤掉,造成土山瞬间崩塌。

再加上,李光弼采用了一个非常强悍的反击手段,使得我相信,史思明的“堆土山”计策确实是难以成功的。

李光弼制造了投石炮车,可以投掷巨石。史书上记载,这种炮车如果击中,一次能打死二十多个人,威力非常强大。

在挖地基与投石炮车的双重打击之下,史思明的叛军难以攻入也就可以解释了。

叛军的死伤非常惨重,他们不得不向后撤退,一直退到炮车的射程之外。

此人是大唐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打出地道战战术

两军成了僵持的状态,史思明的大军仍然包围着太原却不敢进攻,而李光弼的炮车也打不到叛军。

正在史思明一筹莫展之际,李光弼派使者到叛军大营请求投降。

这个消息使得叛军欣喜若狂。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叛军主将史思明对于此事是否相信。但据我估计,应该是半信半疑!不信的居多。

史思明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机灵的人,他的小聪明远远超过常人。作为防守方,李光弼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完全没有投降的必要。

既然如此,那就必然是诈降。

不过,史思明对此完全不怕。他相信,只要保持足够的戒备之心,无需害怕。就像我觉得诈骗电话非常可笑一样。

于是史思明将计就计,接受李光弼投降。他跟李光弼的使者约定了日期,要他们在那天出城投降。

史思明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唐军敢出城,不管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都不是他的对手。因为叛军的兵力是唐军的十倍。

本来就怕你龟缩不出,你想出来玩花样,我偷着乐!

约定的日期到了。史思明严阵以待——我看看你到底玩什么花样!

唐军打开城门,士兵果然一个接一个地出城,到叛军阵前,排成行列,放下武器。

本来还存有戒心的叛军士兵们,到这个地步,终于放下心头大石——他们是真投降!

但有一个人绝不会相信,这个人就是史思明。

因为他知道,只要没有控制住李光弼本人,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徒劳。

史思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李光弼怎么还不出来?这绝对不是一次有诚意的投降。

但史思明怎么也想不出,李光弼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李光弼只有一万人,坚守或许可以,进攻绝无可能,他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太原城早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李光弼难道会飞吗?

没错!史思明所想的所有一切都是完全正确的,李光弼怎么可能投降?

突然之间,史思明的叛军大营如同地震一样,天崩地裂,一下子就压死了一千多人。叛军一下子被这种突发状况给震惊了,乱成一团。

李光弼的大军从城中杀出,鼓声震天。叛军军心动摇,一触即溃。

李光弼大胜,斩杀几万人。

原来李光弼所采用的还是那条“挖地道”计策。他提前把史思明的大营下面挖空了,并且用木头柱子顶住。等到投降的那天,突然撤去柱子,造成了叛军大营地震的震撼场面。

史思明知道无法再战,正好安禄山的死讯传来,新继位的安庆绪命他回范阳,史思明就撤兵了,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

经此一战,叛军士气低落。而李光弼的守军却斗志昂扬。

不久后,李光弼挑选出敢死队,出城进攻叛军。蔡希德大败,被杀七万多人,不得不撤走。

太原守卫战在李光弼的手上居然以这样的大胜方式而告终,令人惊叹。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太原之战

刘弘文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古代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