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为何要拒绝中国科技大学选址落户南阳?

混乱的性子


当今的河南考生是中国最辛苦的考生,没有之一。

就是因为河南的考生多,而好的高校少,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走过高考的独木桥。


但是曾经一有个很好的机会,原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想要迁到南阳,但是当时的南阳领导拒绝了中科大的迁校要求,导致这个计划并没有落实,最终中科大跑到了合肥。

若非如此,河南岂不是多一所高含金量的学校。

1958年中科大位于北京时的大门

南阳领导为什么要拒绝中科大的迁校要求呢?

第一是因为当时的迁校只是临时性的战略迁徙。并非迁过去就不走了。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为了防止苏联一个核弹丢到北京,中央政府就制定了有计划的疏散计划,将位于北京的高校战略性暂时转移到外地。

既然是政策性的临时转移,最终就还是要回北京原校址的。

南阳在当时确实接收了一个高校,就是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就是当今的对外经贸大学,但是到了1973年,政策逐步调整后,这所学校就又返前回北京了。

因此在当时的领导看来,这些从北京搬迁来的学校就是临时的过客,来到地方,地方政府还要供给其衣食住行各方面,过几年,就又拍拍屁股走人了。

如果当时的南阳领导知道中科院以后回不去北京了,就留在当地,估计也会生各种办法留下中科大吧。

第二是因为当时的南阳穷。

南阳师河南省人口较多的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的口粮供给都是个不小的问题,而之前也接受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如果中科大再搬过来,那可是师生共计万余人的规模,不仅要安置其校区和住宿,更要按计划供给其粮食等物。再加上南阳自身就承担着国家商品粮生产的任务,这对当时的南阳领导来说,确实是有些为难。因此就以此拒绝了中科大暂时迁往南阳的请求。

1960年南阳大饥荒中的难民

这只能说明,当时的南阳领导还是很爱民的,知道地方民众生活艰难,之前的三年自然灾害,南阳地区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因而不想多倒腾事情,增加农民负担。

这个决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当时的中科大计划搬迁地不止南阳一个,而湖北和江西也都先后婉拒中科大搬迁过去的请求,因此并不是南阳一个地方拒绝。

而就在中科大迁校计划四处碰壁只是,另一个河南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这个河南信阳新县人,在得知中科大的迁校意愿后,极力争取其搬迁至安徽,最终促成了中科大落户合肥。

中科大之后也是想返迁北京的,但是由于一些小变故,最终没能成行,就留在了安徽。可以能留在安徽只是一个偶然。

然而正是这个偶然,让无数河南人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综上,不能说河南人目光短浅,因为正是河南人促使中科大落户安徽。只能说当时的南阳领导比较务实。

更多历史类资讯,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熊二读史


中国科技大学最早建校地址位于北京,后来由于中央统一部署,对一些大学进行外迁,这其中就有中国科技大学。当时外迁选址的时候,中国科技大学原本是想落户河南省南阳市的,但是被南阳市拒绝后最终才落户安徽的。


对于这所名牌大学,河南省南阳市为什么要拒绝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南阳呢?


虽然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是教育资源很匮乏,整个河南省仅有一所“211工程”高校,那就是郑州大学,而且河南人向来对教育很重视,在这样情况下有这么好的大学要落户南阳却遭拒绝,令很多人不解。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选择。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当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觉得很多题目很难,但当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回过头去看小学题目的时候,就觉得很简单啦。其实这个道理和当时南阳拒绝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南阳是一个道理的,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新中国也在发展中,那个时候人们都是追求解决温饱问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所需粮食自然很多,那么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南阳,又要增加很多粮食的消耗,对于当地南阳政府来说压力很大,至此才拒绝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南阳。


网上对此事件也是众说纷纭,我们所处时代不同,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自然不同,现在人们更多追求的是精神需求,大多数家庭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那个年代,粮食稀缺,大多数都吃不饱,对于南阳政府以及领导而言,最重要的是怎么解决温饱问题。看待问题时间不同以及角度不同,自然所得出的答案也不同,那如果是现如今中国科技大学要落户南阳,想必南阳就不会拒绝了。


决胜网


说到中国科技大学当年打算迁往今天的南阳市确实是有这么一档子食,说法也是好几种的,有说是当时的南阳因为粮食不够吃,没有办法再给当时的中科大师生提供口粮,所以说就没有接收当时的中科大,我想当时也确实有可能存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中科大本来打算迁往南阳市的,而且中科大领导和南阳市的领导都已经谈好了,但是因为当时河南的省会刚刚迁往郑州,所以说省里希望把中科大建到今天的郑州市,可能是当时的郑州刚刚坐省会,基础设施什么的都不咋样。



最终中科大不想要迁往郑州,而河南省里希望它放到郑州而不是南阳,最终中科大既没有建到南阳也没有建到郑州,而是选择了今天的合肥市,对于河南来说错过了中科大也是蛮遗憾的,要不然今天的河南又多了一所名牌高校,毕竟今天的河南好大学太少了。


豫东散人


河南南阳确实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给了安徽一个发展的好机会,这个机会直到今天仍在惠及安徽。据此,很多人说河南人短时,安徽人有发展眼光。其实,大家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细节,这件事是成也河南人,败也河南人。

  • 败也河南人

当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北京13所高校要迁到地方疏散,其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据当年参与疏散人员回忆,学校派出了两拨人到湖北沙市和河南南阳去选址,其中到河南这波人是带着国务院教科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去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科大还是国务院,都是倾向于选址河南南阳的。

因为有亲笔信,选址人员受到河南省高层热情接待,但是接待虽然热情言谈中却对科大落户河南不怎么欢迎。后来到南阳去实地探访,南阳当地干部也表示,土地有的是,但是粮食不够吃,没有能力接受一所大学。

第一波选址失败,又派出了第二波人分赴安徽和江西。江西省比河南还痛快,直接表示不具备条件。安徽倒是没有说不愿意接收,但是选址人员看来宣城的条件后,认为条件太差无法落户。

  • 成也河南人

就在准备放弃安徽时,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差不多相当于省委书记)李德生找到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甚至为了让科大落户,不惜撤销了原有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两所学校,将其校区腾出来给科大使用。

正是因为李德生的积极态度,为安徽争取到一所国家重点高校,也成为今天安徽的骄傲。而且,依托这所高校,安徽又陆续争取到中科院其他重要资源,使得今天安徽的科技研发能力走在了全国第一阵营。

鉴于以上,很多人讽刺嘲笑河南人,说河南人目光短浅,甚至不少河南人也自怨自艾。本人不是河南人,不过也想替河南人说一句,河南人也并非全都目光短浅。

有一个细节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此事中积极争取科大的李德生,恰恰正是河南人。他是河南信阳新县人,当时在安徽主政。正是在他的力主下,安徽给了中科大很多超高待遇,留住了科大。

此事中还有另一个河南人,建筑设计大师杨延宝。杨延宝恰好是河南南阳人,清华毕业,中科院院士。如今中科大合肥的校园,当年就是杨延宝主持规划设计。

中科大被从河南推了出来,又有两个河南人在安徽土地上,一个极力挽留一个主持规划设计,为中科大在安徽安了家。

所以说,此事是败也河南人,成也河南人。

我是凡尘往事,欢迎关注交流,我会及时回复!


凡尘往事


看了很多评论,说是当时的河南怕科大师生抢占了口粮副食,对科大落户南阳并不积极,而落户合肥。其实当时安徽并不在科大的备选项里,科大优先选择落户河南南阳,不行的话,选湖北、江西,备选才安徽。当时安徽领导邀请科大到安徽考察,希望科大考虑安徽,进而科大最终落户合肥,安徽邀请科大落户合肥以及确保科大后来不迁离合肥无疑都是正确的。安徽为科大初期及后来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科大为合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想象没有科大的合肥,各方面都会掉一个档次,至少在科技方面。

可能当时的河南领导也没想到一所顶级大学对河南的重要性,或者对河南将来的重要性,毕竟对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河南好大学并不多。而安徽的领导也不一定就高瞻远瞩想到了这些,当时的河南和安徽都很穷,饿死很多人,能活着都不容易了,谁能看的出中国的未来,谁能说清楚以后的中国会有怎样的改变。但是事实证明教育和科技对一个城市发展毕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朱斌888


先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1969年,中苏交恶,中央决定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物资,进入备战状态。位于北京的高校也都往外迁移,迁到中西部地区。中国科技大学也在迁移的名单中。

当时首先考虑的是河南的南阳地区,认为南阳最适合中国科技大学的选址。河南省的领导人对于中国科技大学的迁入也是欢迎的,愿意批三千亩土地给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建校用地。但是有一个要求,不给落户南阳,只同意在南阳专区的新野,唐河一带。而新野,唐河这两个地方是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因为当时的河南领导人认为在河南建校有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选址人员认为新野,唐河这一带不符合建校的标准,也没有条件,所以也没有答应。

很多人都说河南之所以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是因为粮食的问题,怕迁入后的师生挤占了河南的副食口粮。因为当时河南省的人口众多,仅次于山东省,为全国第二大人口省市。再加上之前的大饥荒,河南省的领导人也是害怕。粮食原本就紧缺,还要迁入人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拒绝迁入也是迫不得已的决定,当时所处的环境真的是不允许。

那些说当时河南省的领导不重视教育的,你大可以查一查那个时候河南省接收了多少所学校与单位。就在当年河南省就接收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还接收了科协的五七干校在漯河,科委的五七干校在确山。而且时任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也说了一句话“河南去的单位太多了”。你还能说河南省当时的领导人不重视教育吗?

南阳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也是有历史原因在里面的,不可能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到当时的领导人身上。当时领导人做出的决定也是受到现实的局限,迫不得已阿。


大三老学长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河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域。

河南是中原地区新文化运动实行比较早的地域。

河南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地域之一。

河南也是新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地域。

但60年代河南地方政府和民间放出了第一个亩产万斤粮的卫星。

导致河南出现饿殍和逃荒,经济大衰退。

河南人的胃是敏感的,自己吃不饱,造成民间和政府都不敢担责。实际上,退一步即使南阳不行,相对富裕的郑州,洛阳,新乡总可以吧!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科大的选址的最大教训就是可以投机,但民间不能自作孽。先人做的孽后人必然承担。

河南现在需要勒紧裤腰带坚持20年利用好中部崛起的政策,不要再耍奸使滑,把郑州洛阳新乡等和本省经济不匹配的房价砍到一半,让在外的河南游资和游子回乡发展教育投资创业吧!


凯腾聚知


当年的中科大本来打算在南阳和江西这两个地方,后来却是稀里糊涂的将学校放在了合肥市,可以说这也是一个缘分吧。


当时的北京高校根据国务院的安排进行外迁,将一些农工业大学迁到能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大学都迁出了北京。

当时的许多学校都选择了江西省和湖北省,像当时的中国科技大学也想去当时的江西省,当时的教育部说江西已经有一部分高校迁去了,所以当时就提议将中国科技大学放到今天的南阳市。

后来河南的省会刚刚迁往郑州,当时的领导想要将中科大放到今天的郑州,而中科大却是想要留在南阳,后来一度陷入了僵局,后来安徽的领导听说了这件事,就将中科大请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


商丘身边事儿


知道南阳,是在语文课本里学习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来刘禹锡的《陋室铭》里也有“南阳诸葛庐”的文句,就此南阳就深刻于脑海之中。

话说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顶级的名牌大学,对一个地方发展的影响,真是无法估量,就像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复旦、交大、同济之于上海,对于合肥来说,中科大更是其一张名片,惠及整个省内,有力提升当地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其附加效益和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而说起来,合肥真是走运,本来中科大应该花落南阳的,可是当年的河南因为粮食问题,并不情愿中科大在河南建校,不过因为中科大有介绍信,所以就让中科大到南阳去考察。南阳当时也是口粮短缺,害怕中科大的师生口中夺食,态度并不积极。

当时安徽领导人李德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邀请中科大到安徽办学,先是建议到安庆,由于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困难,反对搬迁。于是李德生拍板,建议中科大到合肥办学,将合肥师范学院撤销,将各系师生分散到其他省内院校,将其原址腾出让给中科大办学。

为了让中科大留在安徽,安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不符合集中供暖条件的合肥给中科大集中供暖,还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了合肥到北京的铁路专线,方便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

真诚感动了中科大,让中科大留在了安徽,并以中科大为基础,成功争取到中科院在合肥设立研究院所,在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就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历史无法重来,直到今天河南也无一所叫得响、拿得出的大专院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啊!


打虎拍蝇


说的好像河南的事都是河南人自己能做主一样。全国商品粮的生产任务是个紧箍咒,还没定价权。当时有谁能知道背后有多少推手吗?河南努力争取都没有争取到,还说拒绝呢?南阳出过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诸葛亮观天地选址南阳建茅庐。

当时的选择也没错,河南南部因为虚夸风,粮食问题饿死那么多人,不敢增加人员。当时安徽与河南都是农业大省,都是贫穷大省,为什么安徽能接纳那么多的顶尖大学和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其实就是当时的河南领导班子没远见没魄力,河南的乞丐是全国有名的,就可见当时的河南领导是多么的软弱无力。说个事儿: 我所上的高中在镇上,当初是有机会搬到县城的,但是镇上的一部分人反对,说搬到县城,镇上和周边管辖的村子的学生上学就太远了。



我个人认为:上学远不是问题,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没去县城,反倒失去了部分资源。大家觉得呢?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粮田是最重要的!凡是不打粮食而又要占土地的项目,一般的地方父母官是不屑一顾的,当时拒绝了还洋洋得意,现在后悔已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