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的导火索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消失的月光


安禄山造反不是一时的性起,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偶然事情引起的,而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早与晚的问题。

到了后期,由于唐玄宗的宠信,使安禄山羽翼渐丰,权势大增,加之能够制衡他的宰相李林甫的死去,替代宰相李林甫的杨国忠是个无能之辈,唐玄宗年事已高,沉迷酒色无心管理政事,朝政日益败坏,造成京城武备废弛。朝外土地兼并的剧烈,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被破坏,大量的部队集结在西北和东北一带,形成内部空虚,安禄山抓住时机,于公元755年末在范阳起兵,随后,他的铁哥们史思明响应造反,这就是历史上“安史之乱”。



说起安禄山为什么造反,我认为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首先说说内因。安禄山是个胡人,有突厥人的血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部落里,他的母亲是个巫师,他的父亲是个牧羊的汉人,安禄山从小没有接受忠君的儒家思想教育,长大后变得残忍奸诈,诡计多端,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他实际是少数民族中的黑恶分子。这是内因决定的,安本人无力改变这些。

然而有个牛逼人物能改变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唐朝戍边名将张守珪。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吧?其实那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真正历史上张守珪就用空城计吓退了突厥10万大军,所以说张守珪是个牛逼人物。

张守珪是在做幽州节度使时遇到了安禄山,不过是在惩治偷羊贼现场,安禄山偷羊被捉住了,张守珪命令士兵乱棍打死安禄山。就在临刑前,安禄山大呼:“大人不是要灭奚、契丹两藩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见他豪爽有胆气,生出爱才之心,便放了他。(是不是这场景面熟,唐朝名将李靖曾这样做过)

要不说人生的转折点都有贵人相助。安禄山经过自己的努力,战功不断,官职也越做越大。张守珪很重用他,经常派他进宫奏事,安禄山是个聪明人,脑瓜灵活,会来事,经常用金钱贿赂朝中的大臣,这些官员投桃报李,在唐玄宗面前极力推荐安禄山。时间一长,唐玄宗也想拉拢一个边将,于是提拨安禄山为第一任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的上位,得益于张守珪的慧眼识珠,当然离不开自己的“聪明才智。”安禄山在人际交往上堪称“溜须怕马”的教科书。他为了讨好唐玄宗,什么肉麻的话都会说。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让他拜见太子李亨,其实他早就了解了宫中规矩,但是此时装傻充愣站着不拜,说:“我是外族人,我眼中只有皇帝,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听了内心很高兴,然后给他解释,安禄山这才拜见。想想看,皇帝心里能不待见“愚忠”这样的人吗?

皇帝一高兴,于是就让杨贵妃收了安禄山为干儿,说是干儿子,安禄山此时48岁,杨贵妃徐娘半老32岁。收了干儿按照胡人的礼节,杨贵妃百日洗儿,也就是过了一百天,杨贵妃用绸缎把安禄山裹起来,然后用水为他洗礼。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在旁边嘿嘿傻笑,全然不知是他为二人产生奸情而牵线搭桥。

从此以后,安禄山假借是杨贵妃的干儿自由出入杨贵妃的寝宫,干柴烈火相遇不燃烧没人相信。安禄山最后造反有杨贵妃的原因。毕竟大唐江山富裕而辽阔,杨贵妃美丽多情,江山美人刺激着安禄山那颗不安分的心,所有这一切激活了曾经野蛮的狼子野心。



▲杨贵妃

本来安禄山想在唐玄宗死后再造反,范阳起兵时,安禄山52岁,杨贵妃36岁,而唐玄宗已是耄耋之年70岁,在古代,民间有60不死就活埋的说法,唐玄宗早该死了。安禄山估计唐玄宗活不多久了,然而他迟迟不死,怎么办?恰好一个能制衡安禄山的人死了,造反的机会来了。


安禄山由于得宠于皇上和贵妃,在朝中不免得意忘形,就连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都对他恭敬有加,每逢上下台阶,杨国忠都亲自搀扶安禄山。但是安禄山很忌惮宰相李林甫,这就应了那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小人不怕君子怕小人”李林甫比安禄山还要狡猾。

李林甫有一次接见使臣,别人都恭敬有加,而安禄山立而不拜,李林甫不动声色,旁敲侧击,毕竟李是宰相,身份在哪的,经李林甫旁敲侧击的敲打,安禄山这才吓得直喘粗气,腰渐渐地弯下去了。每当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摸准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了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



每次他的手下去宫中汇报工作,他先问:“十郎(李林甫)说了些什么?”有好话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说“大夫必须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撑着床说:“哎呀,我死定了!

公元752年11月,对安禄山来说是喜讯,因为处处制肘他的宰相李林甫死了,接替他的是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杨国忠的阴险手段远不如李林甫高明,平时安禄山就看不起他。杨国忠当了宰相后,一反平时对安禄山的恭敬,二人时常为争宠而发生矛盾,互相攻击。安禄山在老皇帝面是红人,但是太子李亨和杨国忠结成了同盟,二人设法打击安禄山的势力。唐玄宗想提拨安禄山做宰相,杨国忠和太子提出反对,理由是安禄山大字不识,让他做了宰相还不让番邦笑掉大牙吗?

安禄山知道之前得罪过太子,老皇帝70多了,能活多久呢?一但太子掌权,自己肯定靠边站。加上杨国忠处处和他作对,安禄山感到了危机,果断在公元755年末,于范阳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变。”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早晚要发生的事,由于杨国忠和太子的威逼,安禄山没有等到唐玄宗死后提前造反了。这也是为什么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士兵发生哗变,射杀了宰相杨国忠,士兵和将领认为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这一切。随后逼着唐玄宗杀了杨贵妃,目的就是害怕杨贵妃秋后算账——为表哥报仇,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而亡。杨贵妃死后没一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所有一切云消烟灭。


秉烛读春秋


由于安禄山的哄骗,和李林甫的奸谋,唐玄宗李隆基逐渐的给予安禄山权力,从最初的范阳节度使到后来的同领范阳、平卢、河东三处节度使,安禄山已经具备反叛的能力。

早期,由于宰相李林甫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安禄山摄于李林甫的威严,一直不敢造反。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为相后,安禄山更加骄横跋扈,杨国忠已经无法节制,为此,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报告安禄山将反,可昏聩的唐玄宗一直不信,杨国忠无法,只得与唐玄宗打赌,要求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并肯定地说安禄山心里有鬼,肯定不会应诏,唐玄宗也是被杨国忠惹烦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下诏召见安禄山,结果安禄山竟然来了,而唐玄宗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只好赏赐安禄山一些财物,安禄山也察觉这次召见的不寻常,本来他打算等唐玄宗死后造反,现在被召见,通过在京城的心腹得知:本次召见是唐玄宗与杨国忠打赌他是否会反而为,安禄山惊出一身冷汗,回到驻地后反思,认为自己已经与杨国忠不共戴天,遂以奉唐玄宗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级原因是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藩镇崛起、玄宗怠政、杨国忠无能、将相不和等问题,归根结底地说,安禄山终究是要造反的,只是由于杨国忠的原因,导致他提前行动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