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一年一見?或許誤導了我們兩千年

乞巧

(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今天七夕,“七”是農曆七月初七的簡稱,“夕”就是晚上。晚上過節的,除了七夕,還有元宵、中秋、冬至、臘八、除夕等等,可見晚上過節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的常態。關於七夕,耳熟能詳的首先就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故事了。

小時候總為牛郎織女嘆息,一年只見一次,太痛苦了。長大了,忽然有一日明白起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然過的是天上時間,那麼豈不是天天都要見一次面了——這在人間也做不到啊,比如要出個差、開個會、吵個架、分個居什麼的,總而言之,是沒有辦法天天見一面的。原來王母娘娘真的很善良!原來牛郎織女真的比我們幸福!凡是同情牛郎織女的人都洗洗睡吧……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或許誤導了我們兩千年

如果睡不著,包括沒有機會睡回籠覺,要趕早班地鐵、早班車什麼的,那就乾脆唸詩。關於七夕的詩歌,沒有比秦觀《鵲橋仙》更經典的了。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每到七夕,據老爺子“考證”,這天所有的喜鵲都飛到天上去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橋,織女和牛郎就在鵲橋上相會——這種相會十分難得,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織女原本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每天的任務就是編織雲彩,那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的雲,就是織女的傑作。有一天織女動了凡心,下凡了,遇到窮苦而又善良的放牛娃(牛郎),就嫁給了牛郎……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或許誤導了我們兩千年

(織女是四顆星,呈梭子狀。牛郎是三顆星,呈扁擔狀。中間的白色雲狀背景就是銀河)

後來,王母娘娘以人神不能通婚以及耽誤工作為由,活生生用金釵化作銀河,拆散了他們。但是,王母娘娘沒有斬盡殺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每年七夕,喜鵲架橋,讓他們相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如前所述,據老爺子的兒子考證,他們可能是每天都見一次的,雖然不一定是從朝到暮。關於他們一年只見一次的故事,或許誤導了我們兩千年。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按照天天見面的說法來理解這首詩,就更加容易懂了。這首詩的主人公是被打入冷宮的女子,坐在臺階上,看著牽牛織女天天相會,羨慕吧?

七夕,另外一個名字是乞巧節,這涉及第二個習俗,乞巧。凡間的女孩子,沒有機會嫁給牛郎,但是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是共同的願望。為了這個傳說,古人也寫了很多詩。但也有人不以為然,乞巧,乞巧,巧多了有什麼好呢?!還不如像大仙——老爺子的兒子,就是本人啦—— 這樣老老實實的好。

牛郎織女一年一見?或許誤導了我們兩千年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相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是一個傳說,凡間的女孩子乞巧是一個習俗。大部分詩歌都是各寫各的,也有個別詩歌,偏偏把傳說和習俗結合在一起。比如下面這首《乞巧》。詩歌中“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幾萬條”,比喻多。前面兩句寫傳說,後面兩句寫習俗,兩者還不違和,寫得不錯。

乞巧

(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為了不錯過每一個節日,為了記住每一個紀念日,為了讓日子一天天都過得很有詩意,《四時佳興與人同—2019詩詞日曆》是不能少的。


《四時佳興與人同—2019詩詞日曆》,央視重大主題宣傳新媒體“1號線上”等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與季節、節氣、節日、紀念日、花信風等高度對應;念著當天的詩,賞著當時的景,想著當年的事,比單純背詩內涵更加豐厚;篇篇經典,覆蓋中小學課本大多數詩詞;上海江東書院選注和賞析,湖南衛視“聲臨其境”聲音指導狄菲菲團隊藝術配音。諮詢請加微信上海江東書院客服號“shjdsy001”進行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