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灑青春驅貧困——記河南省新野縣委統戰部駐村第一書記魯德鋩

黝黑的臉膛,中等的個頭,走路風風火火,辦事幹脆利落,穿著普普通通,見人和藹可親......

兩年前的盛夏,29歲的年輕共產黨員、新野縣委統戰部黨外科科長魯德鋩帶著行李和鍋碗瓢盆第一次踏上了貧困村新野縣五星鎮王葛莊村的土地,受組織委派擔任王葛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兩年後的今天,這位河南政法財經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似乎已經混同於王葛莊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稱呼也從當初的“魯書記”慢慢演變成了“小魯”、“德鋩”、“娃子”......“有事找小魯”成了村民的“口頭禪”。夫妻生氣找小魯、弟兄分家找小魯、兒子不孝找小魯、子女婚事找小魯......

把群眾當親人:俯首甘為儒子牛

酷暑八月,熱浪炙人。當魯德鋩騎著電動自行車頂烈日、冒酷暑來到貧困戶楊喜會家,把他妻子的低保證送給他時,這位43歲的五尺男兒竟然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原來,楊喜會的妻子智力有障礙,十多年前流浪到此被楊喜會家收留並結為夫妻,後又生兒育女。十幾年來他的妻子一直沒有戶口。魯德鋩在扶貧中得知這一情況後,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他妻子的“黑戶”問題。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魯德鋩查詢到十多年前,楊喜會的妻子已經按失蹤人口註銷了戶口。隨後,魯德鋩僱來出租車,拉著楊喜會夫婦和村幹部,帶上相關手續奔赴幾十公里外的戶籍註銷地鄧州市構林鎮派出所。在當地村幹部和鄰居的證明幫助下,終於為楊喜會的妻子恢復了戶籍。十幾年的“黑人”終於成了堂堂正正的王葛莊村村民,同時也享受到了國家相關扶貧政策。

今年45歲貧困戶楊文正一家兩個殘疾人,他本人也有聽力殘疾。就因為他的聽力障礙,年輕力壯的他不能外出打工。魯德鋩看在眼力,急在心裡。他利用自己統戰幹部的優勢,通過“天賴列車”愛心項目為楊文正爭取到了一部價值三千多元的助聽器,終於使楊文正如願以償地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就在筆者採訪魯德鋩的當天中午,楊文正從外地高興地給魯德鋩打回電話,彙報他的務工情況,並充滿信心地說,照這個收入,他家到今年年底肯定能實現脫貧。

把工作當使命:嘔心瀝血為扶貧

魯德鋩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但他始終不忘自己“第一書記”的職責,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帶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工作。落實好組織生活會等制度,他本人堅持經常給全村黨員講黨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會一課”制度等逐步規範化、常態化。堅持基層組織為群眾服務的主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他通過協調,沒花村集體一分錢,購置了打印複印機放在村委會,免費為本村群眾提供打印、複印服務,利用“第一書記項目”建設了光伏發電站,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修建了文化大舞臺,協調縣體育中心在村民休閒健身廣場配備了文體器械,豐富了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作用,通過學習教育,使全村黨員都積極參與到了脫貧攻堅等村級工作中,壯大了工作隊伍,促進了工作開展。

王葛莊村人多地少,支柱產業不突出,缺少資源等天然優勢,這就是該村成為“貧困村”的主要原因。魯德鋩通過走訪調研認為,要想擺脫貧困,必須從“發展產業,落實就業,智志雙扶”上下功夫。在村黨支部的主導下,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努力下,王葛莊村成立了“新野縣振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黨支部+農戶”的模式,形成了以合作社產業基地為引領,鎮財政獎補,村黨支部牽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的“四位一體、四輪驅動”的產業帶貧增收模式,使全村23戶貧困戶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在就業上,魯德鋩通過對全村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人群進行摸排造冊,因戶因人制宜,確定就業增收方案。他帶領工作隊和村“兩委”一班人通過工作,爭取到了縣人社局公益崗位5個,安置貧困戶勞動力5人,人均年收入4800元以上。爭取村級公益崗位17個,安排貧困戶勞動力17人。通過免費勞動技能培訓,使9位貧困戶勞動力外出打工就業,實現了穩定增收。與此同時,在魯德鋩的主持下,王葛莊村還和新野縣天美沙發廠合作,把生產車間建在了王葛莊村內,實現了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舍小家顧大家:百姓幸福苦也甜

魯德鋩是家中的獨生子,他的妻子韓貞也是家中的獨生女。二年前他駐村任第一書記時孩子出生才5個月,妻子的產假馬上就到期了。他和妻子商量後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給雙方父母輪流照看,他和妻子毅然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崗位。直到現在,由於魯德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二歲半的孩子還把他當“外人”。

然而,不幸的是,2017年仲夏,魯德鋩的岳父突然患大病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在縣醫院住院一個多月,又轉院到市醫院,後又轉院到省城醫院治療。在長達八個多月的治療中,身為獨生女丈夫的魯德鋩卻只能抽空看望了三次......

魯德鋩強忍著愧疚的淚水,他無法張嘴向親人解釋這段時間他都在忙啥。然而,王葛莊村的廣大幹群卻記得清楚他在忙

啥——

2017年夏末,魯德鋩在入戶走訪中發現貧困戶家中的電線十分混亂,用電安全隱患極其嚴重,他就帶著村電工一戶一戶查看,設計線路改造計劃,在縣委統戰部的支持幫助下,沒讓貧困戶出一分錢,為16戶貧困戶全部更換了新的電力線路。

2017年冬季,魯德鋩摸著貧困戶薄舊的棉被心裡難受,呼籲統戰幹部送溫暖獻愛心,終於為全村貧困戶送去了20多床嶄新的棉被。

2018年春節,40多歲的宋玉雷突發精神病,下雪天脫光上衣滿村跑。魯德鋩顧不得過年,和村幹部一起把他送到南陽市精神病醫院,並多方籌措醫療費數千元。

2018年春耕時節,王葛莊村的一些貧困戶因缺少春耕物資發愁,魯德鋩又幫助協調“九洲紅”肥業有限公司捐助了10噸化肥,新野奧通公司捐款10000元,解決了貧困戶春耕的燃眉之急。

......

魯德鋩是公務人員,但他卻沒有節假日的概念;魯德鋩是拿工資的幹部,但他卻把自己混同一位農民,幫貧困戶幹農活、整理村內環境衛生是家常便飯;魯德鋩是孝子,但他在親人生病急需照料時卻伸不上手;魯德鋩是黨員,他把自己的孝心、愛心化為對黨、對群眾的大忠至愛......

真脫貧脫真貧:汗水澆開富裕花

金秋時節,豔陽高照。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裡,筆者走進王葛莊村真切感受到一派豐收的喜悅。

村內道路乾淨整潔,150個深綠色的垃圾桶為村莊平添亮色,一些農戶門眉上的“孝賢之家”、“清潔之家”獎牌格外鮮豔奪目。走進貧困戶宋功彥家,他把“脫貧光榮證”釘在堂屋界牆的最高處,他說是怕不懂事的孩子們把它弄壞。

正在村內打掃衛生的貧困戶韓會強看到魯德鋩帶著我們一行人,老遠就笑呵呵地同我們打招呼。閒聊中得知,兩年前的韓會強可是全村有名的“懶人”。他孤身一人,60多歲,身體健康,每月領著國家的“五保金”混日子,住著危房,遊手好閒,過一天是兩晌。通過扶貧工作的“扶志”教育,再加上魯德鋩又幫他爭取到了村保潔員和中原農業保險宣傳員這兩個公益崗位,利用危房改造項目為他建了新房,利用“七改一增”項目為他添置了必要的傢俱和生活用品,韓會強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現在活得才像個人樣”。閒談中,韓會強稍帶遺憾地說前幾天的“清潔之家”評選他沒有得獎,下次爭取得獎。

走進村內扶貧車間裡,正在忙活的貧困戶宋衛兵小聲告訴魯德鋩,前幾天工資發了,這學期兩個孩子上學的生活費足夠了......

在合作社的產業扶貧基地裡,正在收穫花生的貧困戶王雙喜高興地拉著魯德鋩讓看他的花生果。他說在合作社的產業帶貧幫扶下,今年種植業起碼能多增收幾千塊錢。

據瞭解,魯德鋩任駐村第一書記二年多時間,利用整村推進項目為王葛莊村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新修道路3.5公里。利用第一書記項目實施還購置安裝了安全飲水高壓水罐......新發展年輕中共黨員兩名,確定入黨積極分子2位,黨支部收到入黨申請書20多份......

止去年底,全村有6戶17人光榮脫貧。2018年,擬脫貧7戶24人。王葛莊村已納入今年該縣貧困村脫貧計劃。

魯德鋩,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一位普通的統戰幹部,他用真情真意溫暖群眾,他用責任使命描繪黨和幹部的現象。他是萬千優秀黨員幹部中的滄海一粟,正是有了他們閃光的人生,才照耀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光輝前程!(新野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張榮蓮。新野縣政協委員:彭興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