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千人冊(91-100)

91、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92、勾踐: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及其子勾踐將吳王闔閭擊敗。闔閭之子夫差立志報仇,在吳國的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與越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採用范蠡之計,表面向吳稱臣乞和,實則臥薪嚐膽,積聚力量,時時不忘滅吳雪恥。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和諸侯會盟、率兵北上爭霸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吳太子發。後勾踐再次舉兵伐吳,大敗吳軍於笠澤。幾年後,越軍逼進吳的國都姑蘇(今蘇州),頻繁侵襲,夫差屢戰屢敗。到公元前473年,勾踐一舉滅吳,夫差自殺。隨後,勾踐又乘勝進軍北方,渡過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召集諸侯會盟。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取代吳而成為天下霸主。“臥薪嚐膽”成為勵志的最佳範例。

歷史千人冊(91-100)

93、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前494),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等入吳稱臣。范蠡亦作吳國人質2年。歸國後,輔佐勾踐臥薪嚐膽,圖強雪恥。經過10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後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於吞併吳國。范蠡在滅吳後,決計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縣),他認為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春秋後期越國名臣,政治家。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被尊稱為“商聖”。

歷史千人冊(91-100)

94、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滅吳後,范蠡隱退,並留下信給文種,勸他逃跑。文種看了之後,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說:"你當初給我出了7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4條在你那裡,你用這4條去地下為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於是文種自刎而死。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文種之死是"王者之道"與"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定結果,被廣泛應用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人破,謀臣亡”的典型代表。

95、計然(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經常遨遊于山海湖澤,南遊越國時,收越國大夫范蠡為徒,授范蠡七計。范蠡輔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計而滅吳國。 著作有《文子》《通玄真經》。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依賴三絕,即文種、范蠡和計然。在吳越相爭中,文種直接管理越國政務,范蠡以軍事輔佐勾踐,計然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方面,在十年生聚中為越國積累了雄厚的財力和物質基礎。

96、西施: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傳說吳越兩國交戰,越人敗於會稽。越王勾踐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吳王許和。勾踐臥薪嚐膽,生聚教訓,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滅吳。吳亡後,西施與范蠡乘舟從遊五湖(今太湖)而去。其事散見於《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絕書》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歷史千人冊(91-100)

97、魯班:姓公輸名般,或稱公輸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因稱魯班。《漢書·古今人表》中列在孔子之後、墨子之前。《墨子》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能“削木以為鵠,成而飛之”。魯班的名字散見於先秦諸子的論述中,被譽為“魯之巧人”。民間關於魯班的傳說較多,中國古代的建築工程家、發明家,被建築工匠尊為祖師。傳說鋸是魯班發明的

98、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齊國將領,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

東周(戰國)

99、周威烈王 (?-前402年): 姬午,東周第20代君主。週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洛陽。他死後,其子姬驕即位。公元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即"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周威烈王最終封了韓、趙、魏三家為侯,也為大周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周威烈王是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禍首。

100、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即魏斯。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西門豹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任用李悝實行變法,

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戰國初魏國建立者。

現將中斷的連載給大家補上,謝謝大家的持續關注。每晚八點記得閱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