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爲什麼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卻痛了一輩子?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在他的節目裡說起他的第一次失戀。當時,他還是一名大學生。當他聽到對方跟他說分手後,他感覺天塌了下來,不知所措,只能到處漫無目的地行走。這一走,就是一個多月。他的這個情景有點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當他得珍妮離開之後,他只是想跑,一跑就是一年多。

可是,竇文濤的初戀女友,《阿甘正傳》裡的珍妮特像沒事人一樣,該吃的吃,該睡的睡,該玩的玩。

分手後,為什麼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卻痛了一輩子?

分手,本來就是兩個人的事,可是談了同一場戀愛,分手後的反應千差萬別。我認識的人失戀後,速度最快是睡了一覺就恢復元氣,速度最慢在心裡和對方糾纏了十來年,還是過不去失戀的檻,至今單身汪一枚。

明明談的同一場戀愛,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

因為在乎,所以傷心。

那麼,你究竟在乎和你談戀愛的這個人,還是在乎你們一起構建的這段親密關係呢?還有,你有多在乎?100%、50%、20%?狂人李敖的愛情哲學“只愛一點點”,臨死前念念不忘還是前妻胡茵夢,說到底,分手對一個人的影響取決於個人“內在的自我”。

《分手後,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引用“內在自我“的概念。它說:“有證據表明,你能感受到多少自我和你能療愈到何種程度之間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不能獲取、談論自己的感受,那麼他適應危機所需要的時間就要比其他人長得多。”(P60)

簡單地說,你的內在自我越完整,那麼走出失戀或離婚傷痛的時間就越短。

《分手後,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會告訴你分手後該怎麼做,本書中的19個步驟是經過驗證的一套方法,已經幫助上百萬讀者從離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恢復過來,重建他們的人生。

《分手後,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有兩們作者。布魯斯.費希爾是教育學博士,開創“離婚後心理重建模型”,從業30餘年,不幸於1998年犯癌症去世了。另一位作者羅伯特.艾伯蒂是心理學家,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暢銷書作者,代表作《你絕對的權利》。值得一提,本書自1981年首次出版後,印刷了近百萬本,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有廣泛的影響。

分手後,為什麼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卻痛了一輩子?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書中引用了許多布魯斯博士討論班裡學員的真實案例,從情緒的角度幫助分手後陷入惡劣情緒的人們一步一步地走出陰霾,中國讀者只要按部就班地看完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處理分手後遺留的情緒問題。

在布魯斯.費希爾提出的19個重生模塊中,對於我思考“分手後,人與人的差別為什麼那麼大?“的問題有啟發,仔細地甄別了一下,主要有五點:

1、率真

率真,是指你對自己誠實,對親密關係坦誠。

作者指出:要想愛情天長地久,關鍵之一就是率真。

可是,對一些人來說,率真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因為他們習慣先自欺,後欺人。他們無法談論自己的真實感受,明明感覺分手對雙方都好,可還是欺騙自己分手是一件痛苦的事。

那些分手後能對自己率真的人,往往比較好過。就算分手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也只是痛一陣子而已,遇到下一個自己喜歡的類型,怦然心動的感覺又來了。

那些不敢、不能對自己率真的人,先要編各種故事騙自己和別人,時間久了,也就成了心結了。因此,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不如先練習對自己誠實,讓痛苦越過你的心房,然後飄散在風中。

2、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也被稱為“自我概念“和”自尊“,指的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作一個人,你對自己價值的核心信念。

電影《後來的我們》裡提到“好好地說一次再見“觸動了很多人。很多情侶或夫妻的分手方式極有毀滅性,比如經微博上相互爆對方黑料、詆譭對方人格等下作行為,這些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受到摧毀式分手的不好影響更大,甚至迷失了自我。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受到的影響低,並不會扭曲對自我一貫的認知。

因此,分手後不妨暫時把自己抽離那段關係,儘可能認真、客觀地評價自己。當你如實地看待自己,那麼你就能如實地看待分手的那段關係,生活才有了繼續向前的希望。

3、放下恐懼的能力

作者在《分手後,如何成為更好地自己》裡說,分手會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恐懼。分手後,最直接的恐懼就是“分手真是件丟人的事,讓別人知道了,怎麼辦?”或者害怕自己一夜之間成了離異人士。

電影《實習生》裡的時尚購物網站的老闆朱爾斯得知自己的丈夫出軌後,她甚至擔心死的時候,自己孤零零地躺在一個墓穴裡。事後看來,這個想法簡直太可笑了。

分手後,為什麼有人睡一覺就好,有人卻痛了一輩子?

可是對於分手的人來說,生活裡總有那麼多、那麼大的恐懼。怎麼辦呢?作者說,征服恐懼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感受它們,唯一的出路就是一路走出去。

學會深度的放鬆,可以讓自己減少恐懼。但是,千萬別認為放鬆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一些人來說,好難呀。放鬆的方式有很多種,跑步、旅行、禪坐冥想、瑜珈等都行,好好地放鬆自己的心靈,慢慢地從失戀的陰影裡走出來。

4、健康的關係

在所有的人格中,有兩個極端:過度地索求和過度的付出。當兩個極端的人相遇,他們在短期內取得平衡,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是,如果一方想要改變時,生少發生了傾斜,關係也隨之破滅了。可以說,這兩個極端都不是健康的關係。

生而為人,從《聖經》到佛經都教導我們要懂得付出,卻沒有教導我們學會適當地接受好心的饋贈。因此,很多人形成一種觀念:與其接受,不如給予。在親密關係裡,過度地付出遲早有一天會榨乾自己,破壞關係。

健康的關係裡的觀念:既要滋養別人,也要滋養自己。一段最好的關係是彼此的付出,彼此的滋養,只能先滋養了自己,才能源源不斷地滋養對方以及你們的親密關係。

當一個人沒有被教導健康關係的觀念時,當他分手時,他就容易執著於過去的戀情和婚姻。學會辨別什麼是健康的關係,然後去尋找,經營,幸福就會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5、成熟的愛

很多人貌似在情感裡追求“無條件的愛”,實在遺憾地告訴大家,作者認為無條件的愛是指父母或是別人並不因為我們表現“好”才愛,而是愛我們本來的樣子。這種愛,並不是真的“無條件”,我把稱之為“成熟的愛”更為合適。

成熟的愛是愛自己本來的樣子;同樣,愛別人也就是愛他或她本來的樣子。簡單地說,你的前任愛你的優點,不接受你的缺點,這不是成熟的愛。當你懂得這一點,那麼應該慶幸分手這件事了,因為它給了你有機會去尋找成熟的愛。

周杰倫有一首歌《你比從前快樂》,並不是所有分手的人都這樣。但是,當我們改變了自我的認知,瞭解成熟的愛,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是那個《你比從前更好》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