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有什么道理?

农村对数字这方面看的比较重,比如亲戚朋友们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般是十个菜,取意是“十全十美”,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就是自己家吃饭,都是炒双数菜,不炒单数菜,也会尽量避免“四”这个字的出现。就连平常出行,也是要看时间和生活习惯的,比如“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俗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有什么道理?

一种说法认为,“七不出”指的是到了带七的日子时,不宜出门,最好在家里呆着,这是因为古代的七和匕首的匕很像,所以大家认为“七”出门会遇到危险;“八不归”指的是到了带八的数字时,不要回家,应该往外面走;至于“三六九,往外走”就更容易解释了,三六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数字,所以才会有“洗三”、“三九至尊”的说法,渐渐流传下来之后就变成了大家喜欢在三六九的日子里出门,比较安全。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有什么道理?

但是还有一种关于“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是,这句俗语的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它指的是在出行之前要做的准备,“七不出”指在没有做好七件事的准备就不能出门,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开门七件事,古代以前出门的人都是家里面的主心骨,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之后才能安心的出门。“八不归”是指在没有做好八件事之前,是不可以回家的,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代做人的八条准则,违背了任何一条,都给家族蒙了羞,是没有脸面面对家人的。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有什么道理?

很多人是不相信这个的,认为是农村迷信,不过现在的结婚、搬家、拆迁都是要算日子的,其实这个道理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所以到底值不值得信主要还是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