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心」成功!63歲的老人有顆44歲的心臟

在我國首個醫師節前後,3名終末期心衰患者在青大附院市南院區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3人將在9月10日康復出院。昨天,心臟移植專家團隊與他們一起在重症監護室切蛋糕,慶祝他們重獲“心”生。 “很多人以為心臟移植是九死一生的手術,其實並不是,從2016年4月19日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至今,青大附院已經完成了21例移植手術,均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小的心臟移植受者僅13歲。 ”作為3例心臟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楊蘇民表示,青大附院的心臟移植技術已經成熟,並處於全國前列,希望未來心臟移植手術可以像常規手術一樣,服務更多終末期心衰患者。

等了11年終於重獲“心生”

“我再也不害怕感冒了。 ”品嚐著慶祝自己出院的蛋糕,31歲的譚勇志說出了心裡話。 11年前,只有20歲的他意氣風發,即將大學本科畢業,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場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感冒竟然是噩夢的開始。被送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他才知道自己患有先天性的擴張性心肌病,而且因為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出現了終末期心衰。從那時開始,譚勇志纏綿病榻整整11年,沒法工作,沒法正常生活,每天只能在床上靜養,平均兩三個月就要跑一次醫院,最普通的感冒著涼都可能要命。他之前去過北京、長春、石家莊等地很多醫院就診,醫生告訴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心臟移植。 “剛開始知道需要‘換心’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我很難接受,此後我一直在等待合適的心臟供體。 ”譚勇志說。

8月16日,譚勇志在石家莊市醫生的推薦下來到青大附院就診。 3天后,一顆年輕的心臟被植入了譚勇志的體內,幫他開啟了新的生活。 “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儘快好起來,重新融入社會。”譚勇志說,這些年除了看病,他幾乎沒有走出過房門,也從沒參加過同學聚會,聽說自己的同學很多都娶妻生子或者功成名就,他希望能重新起航,把自己失去的時間追回來,回報家人和社會。

想替心臟的原主人盡孝心

67歲的趙秀雲是青大附院成功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年齡最大的患者。“我之前身體特別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都不高,怎麼都想不到心臟會有問題。 ”趙秀雲說,去年年底,他得了一次重感冒,兩個多月都沒好,走幾步路都會氣喘吁吁,渾身沒有力氣。他到萊陽當地的醫院檢查才得知自己患上了終末期心衰。趙秀雲隨後來到青大附院就診,在心內科住院保守治療了4個多月,但藥物和其他手術治療都無效。大概半個多月前,他到心外科提出了手術申請,只等了半個多月就等來了合適的心臟供體。趙秀雲說,他現在最感激的就是心臟原來的主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出院後希望能找到他的親人,真心地表達感謝,替他給父母盡孝。 ”趙秀雲流著眼淚說。

“老車”換上了“新發動機”

今年63歲的許允良躺在病床上還惦記著膠州家裡10多畝地的莊稼。從去年春節前到現在,一年多來許允良多次徘徊在生死關頭,兩次被緊急搶救,現在回想起來恍如隔世。去年農曆臘月十四,等著過年的許允良發現自己晚上出虛汗,頭髮衣服都是溼漉漉的,第二天他被兒子送到膠州當地醫院時病情急轉直下,直接被送進了搶救室。後來他做了心臟搭橋和支架,但缺血性心肌病並沒有好轉,最終發展為終末期心衰。“當時我把在膠州鎮裡上班的大兒子和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小兒子都叫了回來,以為自己挺不過這關了,沒想到青大附院的醫生通過心臟移植把我救了。 ”許允良說,他們全家都十分感激心臟的提供者,是他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我明年還得繼續種地,我都規劃好了,先種上玉米。 ”許允良說,自己現在是63歲的人44歲的心臟,“老車”換上了“新發動機”,上山種地都沒問題。他還準備去小兒子家裡看看剛出生還沒見過面的小孫女,他要珍惜以後的日子,要好好活。

兩年多完成21例心臟移植

“心臟手術常被形容是‘外科手術王國皇冠上的明珠’,心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在心尖上跳舞,而完成心臟移植手術則是所有心外科醫生的終極目標。”主刀醫生楊蘇民說,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帶領團隊準備了兩年,楊蘇民曾到位於美國休斯頓的心臟移植中心學習心臟移植、肺移植和心肺移植,並帶領團隊前往國內多家大型醫院學習。 2016年4月19日,青大附院為一名擴張性心肌病終末期心衰患者行青島市首例心臟移植術,實現青島市心臟移植“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青大附院共完成21例心臟移植。“去年我們完成12例心臟移植,位列全省第一,排名全國第九。 ”楊蘇民說,目前全國能做心臟移植的只有20多家醫院,全國每年手術量僅300例左右。目前青大附院心臟移植團隊接近30人,心臟移植技術走在全國前列。

楊蘇民說,青大附院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率達到9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標準化規範化平臺建設的“青島模式”。 “該模式的特色就是要把每位潛在的捐獻者轉運到我們醫院進行最後的搶救,這在全國獨此一家。如果確實救不過來,等捐獻者自主停止心跳後,可以馬上開展後續的捐獻器官獲取與移植手術。 ”楊蘇民說,在這種模式下,心臟從供體移植到受體所需的時間從常規的6個小時縮短到1個小時左右,供體的心肌沒有損害,受體抗排斥免疫藥吃得少,抗感染能力也強,患者成活率高,遠期效果也好。全世界來看,只有不到5%的醫院可以做到這一點。楊蘇民表示,將來要做到每年完成30到50例心臟移植手術,爭取進入全國前五。

/ 新聞鏈接 /

  • 建議成立全國心臟移植受體系統

心臟移植是傳統手術方式和藥物治療無效的終末期心衰患者最後的希望,尤其是擴張性心肌病、冠心病晚期、瓣膜病晚期、限制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 (概要)》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心衰病人450萬,需要做心臟移植的病人不在少數。但目前,全國每年的心臟移植手術只有300多例,不足肝移植的十分之一。 “在我們醫院,最多時有10個患者同時等待心臟移植,現在也有四五個人在等待。 ”楊蘇民說,這是因為心臟移植手術對供體要求很高。腎肝移植,供體年齡在60歲甚至65歲都可以,而心臟移植45歲就是個界限,45歲到50歲供體已經是邊緣心臟,僅有一部分能用。

青大附院心臟移植監護室主任王士忠說,除了心臟供體不足的原因外,心臟移植手術數量不多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患者和家屬的觀念。很多終末期心衰患者並不知道可以進行心臟移植,其實心臟移植手術已經成熟了,費用在30萬元左右,醫保報銷後,患者大概需要負擔10多萬元。出院後患者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醫保報銷後每月大概需要負擔1000多元。

“大部分時候是終末期心衰患者找不到合適的心臟,但有時候醫院有了合適的心臟,也會找不到適合移植患者。 ”王士忠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全國性統一的心臟受者登記系統,一旦有心臟供體,可以儘快通過該系統找到血型和體重適合的受體,讓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青島早報記者 黃飛 實習生 李曉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