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化工企業「大遷徙」背後的「小細節」

因過去粗放式發展,“化工圍江”問題曾長期困擾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現如今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共抓大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小化工廠在江邊林立的景象正發生變化。

正在拆除中的宜昌田田化工廠區

大遷徙

“化工圍江”,這是籠罩在整個長江經濟帶上空的陰霾,如果不能徹底提升發展質量,優化產業佈局,那麼“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目標就無法從根本上得以實現。

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思路的指引下,各省市全面推進長江沿岸化工企業的搬遷整治,加快傳統產業和重點行業轉型升級。

江畔化工企業“大遷徙”背後的“小細節”

已經停產的株化老廠區

在湖北,初步摸底沿江1公里範圍內化工企業105家,1公里至15公里範圍化工企業455家,而這些企業將分別在2020年底前和2025年底前完成“關改搬轉”。

在江西,要求2018年依法取締位於各類保護區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內的化工園區、化工企業,限期整改有排汙問題的化工企業,推動化工企業搬遷進入合規園區。

在江蘇,計劃到2018年底沿江關停約1700家化工企業,至2020年底轉移約200家,同時全省化工園區(集中區)數量將進一步壓縮至不超過50家……

小細節

“清零”背後,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規劃建設高標準專業化工園區,引導產業集群集約發展,推動企業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化轉型升級。

三寧化工董事長李萬清的工廠曾經離長江只有五六十米,現在正在搬遷入園。

他表示,企業搬遷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大工程,解決資金問題是頭等大事,“錢沒有,想動都動不了。”

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指出,從政府層面來說,由國家到地方及相關部委部門都設立有相應的化工企業搬遷專項資金,資金的使用、調配應形成合力、統籌協調,一方面提高效率,避免資金的“撒胡椒麵”,避免“九龍管錢”的局面,也要避免企業對於資金申請的迷茫。

“其實不光是搬遷的專項資金,還有一些資金是涉及到淘汰落後產能、工業技術方面的改造提升等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化工企業搬遷方面傾向,因為搬遷的過程也是化工企業提質升級的過程。”李忠說。

江畔化工企業“大遷徙”背後的“小細節”

大量化工企業搬入園區後,將組成一個“大家庭”,如何建設值得深思。

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督察二處副處長丁利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園區規劃一定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做到將上下游產業鏈有關聯的企業儘量放在一起,入園以後某家企業的產品可銷售給另一家上游或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大幅減少倉儲運輸費用,對企業發展較有好處。

李忠亦指出,要使得搬遷工作更好實施,在建設園區時就應把園區中的物流服務加入其中,過去企業都是物流分散佈局,或是成本較高的自有物流,當企業搬遷入園後,就可在園區發展第三方物流,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也有利於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

此外,丁利軍提到,國家對工業園區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的建設是有相關要求的,比如新建的工業園區必須建設汙水處理廠,企業對廢棄物處理過後再排到園區的集中式汙水處理廠,相當於給排汙多加了一道保險。

江畔化工企業“大遷徙”背後的“小細節”

蘇州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

“無論是關停還是搬遷,都不是最終的目的,地方政府不能一股腦地想著要先完成任務,先關了先搬了再說。”李忠強調,園區規劃和企業搬遷的節奏要把握好,園區應先規劃好建設好,下一步才是化工企業的“關改搬轉”,或者兩者同時進行,絕不能發生化工企業“離開故土,又沒新家”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