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滿上,一切好說!

東亞素來有“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的文化,在酒桌上談生意已成了一種習俗。據說這種習俗起源於商代,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商代商業發達,姜太公呂尚輔佐周文公討伐紂王之前是開餐館的。商代遷都多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改善交通,方便貿易。同時殷商人豪飲。《史記·殷本紀》有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現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銅酒器佔相當大的比重。所以說這種習俗盛行於那個年代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商代之前的夏朝沒有文字記錄,我們對夏代瞭解甚少,也無法排除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可能性。說不定當時堯帝就是在酒桌上說服禹去治水的。

把酒滿上,一切好說!

為什麼會形成在酒桌上談生意的習俗?在我們的經驗中,酒桌上似乎更容易達成合作。

近日,發表在期刊《經濟行為與組織》上的一項研究,便首次為上述經驗找到了科學證據。該研究的作者是西南財經大學的張吉鵬副教授和南洋理工大學的歐柏雄助理教授。他們發現,小酌之後,人們在博弈中會更願意與他人合作。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博弈,用來模擬現實中的商務洽談情境。在這個博弈中,理性的策略是當自己初始資金較少時選擇投資,而當自己初始資金較多時不投資。

把酒滿上,一切好說!

從總體上看,喝了高濃度啤酒的學生要比非酒精組的學生更傾向合作,他們在博弈中選擇投資的次數要多一些。為了拿出更可靠的證據,研究者還對個體的博弈行為進行了分析。在考慮了初始資金以及年齡、性別、社會經濟狀況、飲酒歷史等個人因素後,研究者發現,飲用了高濃度啤酒的學生,其合作次數平均要比非酒精組學生多9.29%~14.9%。由於合作能實現投資增值,因此這些酒精組的學生在博弈中也能掙更多的錢,可謂是最後的贏家。張吉鵬教授得到的結果與我們的日常經驗一致:喝酒後容易達成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