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豫剧十八兰是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

三四十年代豫剧十八兰是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

说起豫剧,大家都会想起闻名遐迩的豫剧十八兰。你对豫剧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认的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豫剧名伶吗?她们又因何被称为十八兰?那么本期的戏剧文化,为你解析。

戏剧文化

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

豫剧十八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艺术水平的差异,十八兰有几种说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顺序也有变动。现今豫剧界公认的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汪兰巧、周兰凤、张兰宝、张兰秋、陈兰荣、刘兰仙、郭兰仙、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青。

她们是豫剧界“须生泰斗”周海水老师的徒弟。她们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员都以“兰”字排名。这些兰字辈的学员出科后,无论在哪里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赏太乙班学员的精彩演出,看罢戏后他写了一首诗:“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面,毛兰花、王兰琴,她俩色艺俱超群。兰田、兰玉和兰真,同称五魁在周门。”从此,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渐响起。

豫剧十八兰之首——毛兰花

毛兰花,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曾易名毛凤麟,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谢世,八岁随舅父讨饭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其代表剧目有《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大上吊》、《双孝廉》、《莲花庵》等。由于她天资聪慧,性格坚韧,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到13岁便可独挑大梁了。首演《大祭桩》,一呜惊人,竟与豫西调名旦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日战争末期,毛兰花在时称“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四十年代豫剧十八兰是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

戏曲,它于先秦两汉发端,在元代开始繁荣兴盛,形成了中国戏剧艺术的顶峰,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戏剧作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那你知道元代四大戏剧吗?本期的戏剧文化,为你解析。

戏剧文化

关汉卿《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王实甫《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君瑞)与相同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洪升《长生殿》

全剧共五十出。前半部分写李、杨定情,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玉环命殒黄沙的经过。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玉环也深深想念玄宗,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三四十年代豫剧十八兰是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

说到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那你知道京剧《嫦娥奔月》的由来吗?京剧《嫦娥奔月》是由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所创,失传已达百年之久。那么本期的京剧文化,和你一同赏析京剧《嫦娥奔月》。

戏剧文化

京剧《嫦娥奔月》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梅兰芳先生1915年创作的第一部古装歌舞剧,对奠定梅派京剧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本剧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民间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

梅兰芳将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与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实现了古典文学内容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嫦娥奔月》自梅兰芳演出之后成为绝响,在京剧舞台上已失传近百年。

创作背景

《嫦娥奔月》是梅兰芳与几位友人共同创编的中秋“应节戏”,也是梅兰芳创演的第一出古装戏,由齐如山依据《淮南子》和《搜神记》传说写出纲目,李释戡编写台词完成了剧本,梅兰芳饰嫦娥,于一九一五年十月在北京吉祥园首演。

梅兰芳在扮相、舞蹈、曲牌等各方面,均耗费了很大的心血。扮相方面,嫦娥入月宫是由人而仙,仙的舞台形象要与人有区别,便借助古代国画中的仕女形象,做古装扮相;舞蹈方面,吸取了古代歌舞形式,创造了嫦娥在月宫采花的“花镰舞”和欢宴的“袖舞”,呈现出传统程式难以表现的身段;曲牌方面,鉴于京剧原有板式难尽人意,遂按“南梆子”创作了新歌曲调,达到了情中寓美的意境。

这些改革创新,当时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与讥讽,以为梅兰芳破坏了规矩。梅兰芳并未因此不前,以更大的魄力继续编演多出古装新剧,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嫦娥奔月》开创民古装新戏的道路,流至今已成为经典剧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